梦呓三国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彝陵的忧云
    想不到的事情就要多想想,这不知是谁传下来的老话,拗口归拗口,但道理很舒坦,"义"这个字在中华民族心中被赋予了很重的分量,所以才有了"舍身取义"这句很有境界的话,对于取义者我们应该尊敬,但是用理性的思维,也都应该考虑一下,"义"的种类,和对于"义"的取舍态度....

    刘备闻知关羽凶讯,不顾秦宓,孔明,赵云等人的反对,兴七十余万大兵,水陆并进,船骑双行杀奔吴国.这时的刘备已经没有了什么理性思考可言,面对着自己死去的结义兄弟,他的本能反映使自己没有了别的选择,说义气也罢,说复仇也罢,总之,所谓的大局观已经在他的心中成为了画饼.仔细想想刘备的举动,作为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什么太可以受到指责的,因为任何一个失去手足的人都有权利采取报复的行动,可以理解,但是刘备却忽略了自己的身份,现在的他已经不是当初居无定所的白身,而是一国之君,人之于社会地位,之于局势环境,对于自己的本能是要有一定妥协的,而刘备没有这样做,只能说他是用人类正常的理性思维做了一件违背大局的事情罢了.加上张飞的死讯,自己也被逼上了理性的绝路.

    这种复仇的锐气吓倒了孙权,就像当初曹操兴兵为家人向徐州兴师问罪一样,亲情导致的战争是最不好妥协的,也近乎没有妥协的余地...随着刘备大军的攻无不克,势如破竹,孙权一时想不出什么有效的手段去说服刘备放弃.而刘备呢?也根本不想放弃这种念头.你死我活的战争开始了,虽然刘备赔进了老将黄忠,但是东吴的损失更大,潘璋,甘宁这些提得出手的大将也很有秩序地因为保卫自己的疆土尽了忠.面对孙权的无计可施,诸葛谨又一次走到了台前,决定为孙权再次出使蜀营.这子瑜先生真的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了,同时他也觉得这个时候只有他作为使臣出使才能有活着带回传话的机率了.

    看看<<演义>>中描写的这段交涉吧:瑾拜伏于地。先主问曰:“子瑜远来,有何事故?”瑾曰:“臣弟久事陛下,臣故不避斧钺,特来奏荆州之事。前者,关公在荆州时,吴侯数次求亲,关公不允。后关公取襄阳,曹操屡次致书吴侯,使袭荆州;吴侯本不肯许,因吕蒙与关公不睦,故擅自兴兵,误成大事,今吴侯悔之不及。此乃吕蒙之罪,非吴侯之过也。今吕蒙已死,冤仇已息。孙夫人一向思归。今吴侯令臣为使,愿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将荆州仍旧交还,永结盟好,共灭曹丕,以正篡逆之罪。”先主怒曰:“汝东吴害了朕弟,今日敢以巧言来说乎!”瑾曰:“臣请以轻重大小之事,与陛下论之:陛下乃汉朝皇叔,今汉帝已被曹丕篡夺,不思剿除;却为异姓之亲,而屈万乘之尊:是舍大义而就小义也。中原乃海内之地,两都皆大汉创业之方,陛下不取,而但争荆州:是弃重而取轻也。天下皆知陛下即位,必兴汉室,恢复山河;今陛下置魏不问,反欲伐吴:窃为陛下不取。”先主大怒曰:“杀吾弟之仇,不共戴天!欲朕罢兵,除死方休!不看丞相之面,先斩汝首!今且放汝回去,说与孙权:洗颈就戮!”诸葛瑾见先主不听,只得自回江南。

    不难看出,诸葛谨当时有多么的委屈和无奈,甚至为了主子不顾自己的身份.作为使臣竟然用"拜伏于地"这样的晋见方式,诸葛谨没有办法,因为他知道这次出使在未知的因素面前是关乎一国存亡的!自己受点委屈既是无奈,也能表现出一点虔诚,面对这如此大礼的诸葛谨,刘备似乎也心软了,毕竟拜伏在自己面前的是丞相的胞兄,一句"子瑜"的文雅称呼使诸葛谨敢开口说些凭理论事的话了.诸葛谨也很会办事,把责任推给了吕蒙的身上,尽管违心,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而且开出了条件是孙权自和刘备联合以来对刘备最最有里的!一是送还荆州全土,二是送还香夫人,三是永结盟好,共伐曹丕.这种条件是对刘备空前的有利,但是刘备根本就没有理会,斩钉截铁地拒绝了诸葛谨.

    回过头来看看这次交涉,刘备也有自己的尴尬,诸葛谨的条件对自己有利没利他自己心里自然也有笔帐,但是这个时候,他自己已经把自己逼上了不打不行的绝路:此时一旦回兵,桃园的美谈就会烟消云散,自己呢?这次出兵的动机又会被人说成是什么?为兄弟?为荆州?明明是喊着报仇去的,拿了人家几块地方又回来不打了.好说不好听啊.加上刘备对于关张的真情真谊,这种决定除了符合人类思维的惯性,也是一种面子的维护罢,但是这种举动却给自己带来了空前的悲剧,并把自己的盟友在无奈中直接推给了长期的敌人---曹魏....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