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呓三国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长沙的怪圈(2/2)

    设想一种可能,魏延也许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在襄阳开城放刘备入城未遂,自己也无家可归,只得投奔了韩玄,而他并不是要想找一个新主子为他效命,而是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投奔刘备的机会。按当时的局势,魏延断然不会去投靠曹操,如果魏延是想投靠曹操,就不会有襄阳城头那一出好戏了;至于孙权呢?恐怕也不在魏延的思想范畴之内吧,孙权是个靠地利吃饭的君主,典型的“耗子扛枪窝里横”,似乎除了水战以外,没有几场陆战能拿得出手的了。魏延投孙氏也许还真的会涉及到一个相当严重的磨合问题;加上时局,刘备占了荆襄已成了些气候,向南方四郡扩充自己的领土是势在必行的,迟早要杀到长沙。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魏延在长沙就是能走也不会走的。韩玄这样的主子性疑成体,惹众怒是迟早的事,一旦到了万夫所指的时候,他要做的只是在关键时刻顺应民心就够了。而且以魏延这样的性格,关羽兵临城下,作为一个武将连向韩玄请战的意思和举动都没有,可见他根本不想取悦这个丝毫不招他待见的主子,再者也免得跟刘备军队结仇。看来他自己心里的小算盘打的蛮响的。终于等到机会来了……魏延也许真的是为了心仪已久的明主刘备而迫不及待地杀掉了韩玄,在他的心里投靠刘备已经是不可更改的了,他心里真的很高兴,有一种漂泊江海终遇明主的感觉,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却让他伤透了心,关羽带魏延来见刘备,诸葛亮二话不说就要把魏延拉出去斩首,恐怕当时所有人都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对待魏延。连刘备也有些看不过去,惊问何故?诸葛亮就搬出了他子虚乌有的“反骨”理论——“食其禄而杀其君,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城,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其实孔明这套说法恐怕就是傻子听了都会觉得站不住脚。就在攻占长沙前,张飞取武陵郡,巩志就在城上射死了自己的太守金璇,结果还取而代之做了武陵太守!再有以后将出现的张松,法正,孟达,不是都有要斩首的可能?诸葛亮对待魏延的做法简直是有些混帐了。在刘备为魏延求情后,诸葛亮依然不依不饶,竟然一反儒雅温和的形象,指着魏延说:“吾且饶你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这种江湖口气简直是对魏延人格的侮辱。再回到刚才的假设,如果魏延真的是为了投靠刘备才熬到今天归顺的地步,魏延就是很忠心的人。而且刘备在世时,在以后大大小小的战争中,魏延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刘备的事,甚至没有顶撞,挖苦过刘备,而且刘备在世时,魏延言辞谨慎且多曾表露自己的报负,并得到过刘备的信任,做到了汉中太守这一要职。<三国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可见当时的魏延是很有一番事业心的,至于造反,除非他疯了而刘备死后,魏延在明知道诸葛亮看不上自己的情况下,还依然有意无意地露出对诸葛亮的微词。可见,魏延真正服的是刘备!对于诸葛亮,你官大归官大,你只要有我魏延看着不对的,我就要说。诸葛亮也许是看出了魏延身上的那点子“个性”才对他厌恶的。魏延也够背的,好容易熬到了出头,用一座长沙郡都换不回军师爷对自己的好感,想想魏延的遭遇,真是令人感到心酸……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