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三国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六回 走华容曹操饶口舌 崇重耳云长守信义(2/2)

    曹操跨上马背,单身独骑往云长马前而来。边走边在盘算:要是我的马能在云长面前站定,过此华容道尚存一线希望。怕只怕我还未扣马,云长已上来捉我,那就完了。所以,他一面点马上前,一面用眼睛偷偷地窥视着关云长的表情。

    云长稳坐雕鞍,丝纹不动。曹操的到来,激起了关平、周仓的愤怒,一个舞动大刀,一个举起锤头,等候云长下令。云长见他们沉不住气,心想,何必心急呢?釜底之鱼,唾手可得。大丈夫来去明白,曹操必有话说。待关某说得他哑口无言,到时再擒捉不迟,叫他死得心服口服。倘然贸然下手,别人定以为我关某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岂不冤屈了我、因此,凤目圆睁,“呣……!”制止他们。

    关平、周仓见云长面有愠色,一起放下家伙,瞪出两对眼睛盯着曹操。

    曹操见两旁的两员大将,一个好似凶神,一个胜过恶煞。尤其是周仓,一对电光眼,目光咄咄逼人。好不害怕!心想,到底是君侯,量大气粗,不动声色。真是“阎王好见,小鬼难挡”。无多片刻,已近云长马前。约有三丈路面,曹操扣马停步。见云长仍然没有招呼的意思,曹操只得强装笑脸,把手一拱,讪讪地一笑:“哈哈,哈哈,啊哈……”

    这老贼有个毛病,一笑他的面皮整个都要牵动。葫芦谷涂上的泥,现在已干透起壳。面皮一动,脸上的泥巴一块块地剥落下来。汉家兵将见了都觉好笑,以为他死了连脸皮都不要了呢。

    曹操笑停,开言道:“前面马上,我道是谁,原来是二将军。关君侯,云长兄,美髯公!”

    真是丑人闲话多,丑戏锣鼓多。曹操一见面就来了这么一大串称呼,不是没有用意的。这四个称呼,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上表示了他与关云长的情谊。当然,能够把四个称呼一起叫的人为数是极少的。二将军,表示亲善,熟知;关君侯,表示尊敬;云长兄,表示深交莫逆;美髯公,更不是寻常之谓,是皇上的爱称,没有身价以及没有云长这种地位的人根本无资格称呼他。曹操这样做,无非是:一、缓和一下云长手下这班兵将剑拔弩张的局面,表明我和你云长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无须穷凶极恶;二、松弛一下自己的紧张心情,以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说的乱说;三、提醒一下关云长,为人处世不要过于绝情,你的地位和威望也有我曹操的一份功劳。接着,曹操假惺惺地问候道:“别来无恙。”

    这是家常的客套话,表明他很惦记、关心人家,别后重逢总是有一肚子的话要讲:“老……呃,曹某有礼了。啊哈……”曹操“老”字出口,猛想起满宠的关照,忙将话头缩住,立即改口,以一笑来解嘲。

    关云长见他说话结结巴巴,吞吞吐吐,并不答话。后见曹操行礼,心想,先礼后兵,礼无不答。把龙刀架在乌翅环上,绿袍袖子一掂,双手一拱:“丞相,关某还礼了。”

    “将军少礼。啊哈……”

    曹操放下了一半心。心想,只怕我行了礼,关云长把脸一板,那就有性命危险。现在他还了我一礼,说明还有说话的余地。故而,装模作样地问道:“将军,不知布阵列兵何事?”

    云长想,这还用多问,你我心里明白,总不可能列队迎接你吧!死到临头,你还要和我来这一套,说明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奸贼。你装模作样问我,我也装聋作哑问你,看你怎么说法。“丞相到此何干?”

    “若说曹某末,喏喏喏……”

    曹操想,近来红面孔能说会道得多了,我问他,他又反问我。不必与你兜圈子,打开天窗说亮话,从实讲吧。“将军听了,曹某奉皇上圣诏,皇师百万兵下江南,屯扎赤壁,欲讨伐江东孙权。谁料偶失军机,中了周郎小计,将皇师焚尽烧绝。正待回转皇城金殿请罪,一路兵败到此,遇见君侯。正不知将军在此何事?”

    这话听来好象曹操幡然醒悟,归咎自取,其实这是反守为攻。云长一听就明白曹操柔中有刚,心想,明明是你到处以强凌弱,挟天子以令诸侯,肆意侵犯江东。现在被你葬送了百万人马,反把责任推到万岁身上,说是皇上命你讨伐的。江东人打败了你,他们也就欺上罔下,犯了欺君大罪。你要回归金殿请罪,成了朝廷要犯,我在此挡住你,不也变成了罪该万死的人了!只有放了你才是对的?你真会饶舌。你以为我是三岁蒙童,被你这么一吓就不敢抓你了?简直在做梦!我只知道万岁爷有血诏给我大哥,灭曹兴汉是我等弟兄的宗旨。现在既然反目,那还有什么好客气的!你把失败的责任推诿到皇帝身上,我也不和你争,我却是奉着大汉军师的将令,与你没什么交情,说好话也没用。说道:“丞相,关某奉军师将令,在此华容道上拿捉……”

    “拿捉谁啊?”

    这老贼不识相,亏他问得出。这不是追老虎上山么?云长眉毛竖,凤眼弹,高声说道:“拿捉丞相!”

    “啊?”

    关将军说到这里,气愤填膺,左手撩长髯,右手在乌翅上抓起青龙刀,对曹操一荡,一字一顿地说:“在此已等尔长久了。”

    曹操见云长如此震怒,心更慌了,刚才放下的一半心,被这番话又提了起来。想好的话,忘得一干二净。心想,看来关云长要动手了。我应该改换一下说话的方式,直截了当太吃亏了。我怎样才能先稳住他,然后把话讲完呢?到底是丞相,直的不行用转弯的,软硬兼施十分精通。曹操重又满面堆笑,把话岔开:“将军听了,曹某兵败到此,闻得一声炮响,见君侯横刀勒马杀出。曹某手下众将,皆欲与将军决一死战,杀过重关。”

    后面的文武距离较远,前面的对话听不清楚。见云长忽儿不动声色,忽儿勃然大怒,他们的心也随着松一阵,紧一阵,个个提心吊胆,唯恐丞相说漏了话,招来杀身之祸。心想,丞相啊,我们二十六条性命都系在你的嘴上,说话要当心点。

    云长听曹操这么一说,反而平心静气,慢慢把刀放了下来。因为他一向见凶不怕,见善不欺,听说曹将要同他交手,心想,好极了,省得我把你们吃吃力力地送去见军师,在这里先把你们斩尽杀绝,只带一个罪魁祸首回去足够了。关云长便将龙刀左手一执,起右手两个手指,朝刀头一指,道:“既然如此,请丞相退下,命上将前来关某刀上较量!”

    关云长这句话被北风一吹,传到了曹家文武耳中。他们惊恐万状:不好了,丞相说错了话,关云长要和我们动手了,我们怎么是他的对手呢?急得在原地团团转。

    曹操也发觉自己在胡编滥造,激怒了关云长。心想,今天在这生死关头,不可有半点含糊。我这样说,不就等于引火烧身吗?忙又接着说道:“将军息怒,君侯休恼。曹某已将这班匹夫一个个辱骂:关将军本领高强,关君侯武艺超群,云长兄乃是天下第一名刀,尔等要是同关将军交战,真是不自量力,一个个都要死在龙刀之下,实是罪所应得!”

    “呣……”

    曹操深知云长的性格,最吃马屁。被这老贼一连串的肉麻话,讲得把龙刀再次放了下来;提在左手里,右手撩着长须。曹操见云长面有德色,心想,事不宜迟,趁热打铁,让我把想好的话快说了吧。欠身道:“君侯,曹某有几句说话,请将军千万不可见怪!”

    自病自得知。曹操想,这是我的坏习惯,说起话来不瞻前顾后,也从不考虑后果。我是一家丞相,百万之首,不管对不对,说了就要照着做,即使万岁也不在我的眼里,照样也要让我几分。可是今天与云长讲话就不是那么随便的事了,说错了话要掉脑袋的。所以,招呼要打在前面。

    云长听说曹操有几句话,已知他要翻老帐了。心想,就让你说完了再捉不迟。你那些陈词滥调已不堪一驳,我有足够的理由扳倒它。其实,你云长今天就不该开口,只管冲上去把他拖下马来,绳捆索绑着押去樊口山,就没有华容道放曹之事了。关将军十分自信,他以为,我与大将交手尚且从容不迫,何况曹贼象死老虎一只,只管稳稳当当地抓。所以孔明料定云长华容必放曹。现在关云长非但与他行礼说话,而且还要听他讲道理,不放曹才怪呢!实际上华容捉、放曹是一场针锋相对的心战和舌战,关云长讲不过曹操,自然只好放曹。这是孔明所料之二。现在云长把龙刀架好,双手把长须一捋,挺出胸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曹操见云长不答话,便说道:“君侯听了,想当初将军在曹某处六十三天,曹某待君侯上马相敬,下马相迎;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美酒佳肴,赠袍赐马,可称赤诚相见。今日在此路遇君侯,可能以昔日之情为重,放了曹某等一条生路。莫说曹操终身不忘,就是众文武也感你君侯的大恩大德!”

    曹操讲到这里,眼眶里热泪滚滚,十分可怜。关将军想,我早已料到你要说的就是六十三天,你就象放了高利贷的债主,本上加本,利上加利,不过这一笔帐我早就还清了,再提也没有用。“丞相听了,关某白马坡斩颜良,解尔当时之危;延津道上诛文丑,救尔丞相之命。此情早已补报,何必重提!”──想当初,你被颜良杀得连连大败,白马坡无人敢战,万分危急,我单刀匹马立斩颜良之首,方才转危为安;文丑为报颜良之仇,把你曹操逼到池塘树畔,当时你身无一兵一将保护,危在旦夕。是我飞马赶到,用拖刀杀了文丑,救了你的性命。吃了你的酒,救了你的命,孰重孰轻?我当时这样做,就是生怕被你牵挂。如今一笔勾销,再提它又有什么意思呢?

    云长嘴里是这么说,但想起过去曹操待自己不错,为了收服自己,曲意逢迎,这在别人是无法做到的。所以在心里又添一分不捉曹操。──现在四分不捉曹操了。

    世上往往有这样的事情,在没有见面时,好象有一肚子说不完的话。可是一开口,三言两语就都说完了。现在两人就处在这种场合里。曹操被云长一番驳回,心想,此时不允许我多想,便情不自禁地朝后瞻望,意思是我已经理屈词穷了。

    后面的文武一直在屏息凝神地望着他们两人,从他们的神态和动作上来猜测事情发展的好坏。还不时地低声商议着对策。现在见曹操回过头来,知道丞相在讨救兵了。张辽首先反应过来,他虽然不敢上前,但已经想好主意。只见他伸出一只手,手心朝前张开五根手指,在向曹操示意。

    曹操何等聪明,早已领悟到了其中的意思。他竟象现在的儿童一样,看图识字起来,顿时话又来了。可见这个手势只有张辽做,曹操才会马上理解。要是换了别人,不一定能勾起他的回忆。──曹操立即回头对云长说:“君侯,曹某再有几句说话在此,容说。”

    云长想,谁来限制你呢?有话尽管说,不必这样东张西望。别说在这里,就是把你抓到大哥营中,甚至把你押上金銮大殿,也要让你说完了再去死。云长仍旧一言不发。

    “格军在皇城临别之时,曹某一片诚意,亲至三里桥送行。又命文远追送路凭与你。可将军过五关,斩我六将,致使蔡阳老将军在君侯的龙刀上丧命。君侯岂不过份?望君侯看在这些份上,放了曹某等一条生路。”

    云长一想,是的,过关斩将之后,张文远在黄河对岸追上了我。我曾对他说,五关斩将确是过份,日后定要补报曹操。

    曹操想,现在就看你怎样答复我了。

    云长想,讨价还价,总是在私人交情上兜圈子,一点都没有气派。你说私情,我就以私情来驳斥你。我从许都出来,并不知路上要带路凭。你三里桥为我送行,为什么不给我一张路凭呢?直等我斩了守将,出了关隘,你才派张辽赶上来。当时我就想,你曹操并无诚意,想让我死在五关守将手上。虽然,这件事我也无法分辨清楚,到底是谁的过错,但也可以看出你心存不良。退后一步来讲,就算这是事实,井且有点过火,但这段情我也早已还给你了。云长说道:“丞相听了,关某在鹊尾山前放走乐进,白河边放走张辽诸将,已奉报矣。今日奉兄王之命,岂敢以私废公?有话请至营中细谈。”

    关将军的意思是,五关上的六员守将不该杀的我却杀了,可是后来白河决堤,曹军溃败,张辽、许褚、夏侯惇,还有乐进等人如瓮中之鳖,该杀的,看在上次五关斩将的份上,我却把他们放了。五关上除了金宝塔秦琪的本领略为好些,其余都是无名战将,哪及我放走的张辽诸将呢?至于蔡阳之死,更是不值一提。虽然这么说,但你曹操以前对五关斩将之事从未提起,说明你还是个重情的人。因此,云长心里又加了一分不捉曹操。──五分不捉曹操了。

    曹操听了这番话,非但不气馁,反而又从中捞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原来关云长为了要封住曹操的嘴,想起大哥刘备与曹操同僚以来,一直到长坂大战为止,片刻未得安宁;曹操处心积虑地要置刘备于死地,时时刻刻钉在背后追剿。这些苦衷无处申诉。想趁今日这个机会讲些给曹操听听,因此说是奉了大哥之命。──奉了军师之命而来,曹操无话可讲,因为他们素无往来。你一说奉了大哥之命而来,曹操话又多了。所以曹操趁机借题发挥。

    云长刚说完,曹操马上言道:“君侯,曹某待令兄亦不薄。若无我曹某出主,天下谁知令兄乃是当今的皇叔。请将军看在这些份上,放了曹某吧!”

    说了那么一大堆的话,只有这一句才是无法驳回的事实。当今皇上姓刘名协。刘备家境清贫,织席贩履糊口度日。虽则自己知道乃是堂堂正正的皇亲国戚,但无地位,无权势,无法同当今万岁讲明。曹操操纵朝廷大权,将此事与万岁一讲,当场金殿对谱,一对下来,确是高祖刘邦的子孙,而且辈份还比万岁长一辈呢。因此,刘备身价百倍,名正言顺地享受了皇家的俸禄。刘皇叔从此被天下人称谓,替代了穷刘备。从这一点来说,曹操对刘备确实有恩典,否则到今朝哪个会承认刘备是皇叔呢?云长想到这里,轻轻地点了下头,表示默认。在他的心目中,无形地又有一分不捉曹操──成了六分不捉了。

    曹操后面的文武,见云长面部的表情缓和得多了,他们就更加放心了。这班文武的喜怒哀乐,都随着云长脸上的神情来决定是应该高兴还是悲伤。打个比方,关云长象老天,文武就是温度计。云长高兴,他们的情绪就高昂;云长愤慨,他们就垂头丧气。

    曹操见云长平静下来,话也多了,胆也大了。心想,头难,头难。几桩事一讲,就和顺得多了。做任何事情一定神,就越来越细心,越来越周到。刚才的一段话,关云长已无言回答,我应该紧追不舍,直到放走我们为止。便对云长说:“君侯,可曾记得在皇城临别之时,留下一张字帖。将军向来言而有信,莫非忘怀了么?请看在这些份上,放了曹某吧!”

    关将军想,我在许昌时,当得到大哥刘备在河北冀州袁绍军中,我便封金挂印,离开曹营,保皇嫂千里寻兄。临行之时,我一连三天上门告辞,可是曹操托病不见。三造相府,不可说不别而行了。但是,大丈夫来得清,去得明,我便留下一封辞贴,交给手下送至相府。话虽不多,句句是真。此时想来记忆犹新:“土山约三事,蒙丞相允。今闻家兄在袁绍军中,新恩虽厚,但旧义不可忘。余恩未报,自知异日。”你提出这事,无非是为了最后八个字。现在到了生死关头,就用这八字作为金字招牌,讨价还价了。当然,尽管你曹操现在拿不出这张辞帖来,无真凭实据,但我关云长做事向来光明磊落,言出如山,决不会自食其言。因此,关云长哑然无语,心上又增一分不捉曹操。──七分不捉了。这是孔明预料云长必放曹操的第三个原因。

    曹操见云长连连默而无言,胆子越来越大了。起初还小心谨慎,处处检点,唯恐失言。现在几次占了便宜,便肆无忌惮起来。心想,全是正经话,哪来这许多,虚虚实实,也要掺些假的。──把讲话当作用兵了,还有虚实之法呢。──曹操做功十足,倏然泪如雨下,悲恸起来。

    关云长冷不防他会伤心地流下泪来,一时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一眼不眨地盯着他。

    “将军可曾知道曹某因看在令兄份上,杀父之仇迄今未报。请看在这些份上,放了曹某吧!”

    关将军听了这几句话,顿然醒悟过来:你这老贼不是个东西,把我当作死人,当面撒谎。人家以为曹操不报杀父之仇,都看在刘备的面上,我们现在华容道捉他,就变成无情无义的人了。好狠毒啊,嫁祸于人!其实你这些话只能去欺骗那些不知真相而又无知的人。我与大哥自桃园结义至今,常在一起,大哥有什么事能瞒得过我吗?你胆敢在真人面前说假话,含血喷人,那真是临死还要咬一口了,今日非死不可了。──曹操所说的杀父之仇,原来是这样的:曹操在当时之奸,还不那么清楚,好多人还以为他是锄奸灭害的当世英雄呢,因此和他结交往来的人渐渐多起来。徐州太守陶谦,字公祖,一心专要结识贤士豪杰。久闻曹孟德行刺董卓,为民除害,十分思慕,恨无机会。其时,曹操已在许都站住脚头,欲将养父接往皇城,以享天年。曹操本姓夏侯,后寄住曹家,因此,他的养父叫曹嵩。车仗人马路过徐州地界时,陶谦正要结交曹操,特地将曹嵩一行接入城内,殷勤款待三天。第四天摆酒饯行,并派一员名叫张闿的大将,带五百小兵,出城相送。谁知张闿原是强人出身,贼心不改,见曹嵩带着箱笼物件无数,顿时见财起盗心,送到郊外荒凉处,一声唿哨,五百小兵一起动手,将曹嵩随车家眷、兵丁尽行杀戮,夺了车仗财物重又落草为寇。曹操闻得凶迅,以为陶谦故意和他作对,亲率兵将攻打徐州,沿途将荒冢野墓大肆挖掘,尸骸遍野,将徐州城池团团包围。陶公祖是个厚道之辈,急得手足无措,四下求救。此呈被刘关张得悉,起兵杀入徐州城来相助太守,一再安慰,方始稍安。刘备对太守说,此事由我出面调停,对曹操收兵。要是孟德不听劝告,有我等弟兄在此。一面传书公孙瓒,借得赵云相助。一面又命手下磅信到曹操营中。此时刘备虽然颇有小名,哪里在曹操的眼里,心想,织席小儿也胆敢命我退兵,日后如何能挟天子,令诸侯,一统天下呢!遂将刘备的书信扯得粉碎,掷于地上,传令将来使推出斩首。就在此时,曹操得报吕布发兵攻打老家山东,十万火急。曹操急于抵挡吕布,遂将来使放出营门,并声称:看在刘备相对的份上,解去徐州之围。他急急赶奔山东而去。──云长想,要不是吕布攻打山东的话,在徐州肯定与我等弟兄一场大战,不可开交。事隔多年,你竟欺骗到我的头上来了。什么看我家大哥之面,杀父之仇至今未报,纯属栽赃陷害!关将军被他气得蛾蚕眉竖,丹凤眼弹,厉声回答道:“既然如此,请避暑胡关某营中一走,待我家大哥向尔当面清罪便了!”说罢,右手在龙刀上一执,左手撩须,看都不朝他看。本来云长心中已有七分不捉曹操,被他这么信口雌黄,移祸于人,顿时只有四分怜悯之心了。

    后面的文武见关云长满面怒容,知道丞相又触怒了他,顿然又紧张起来,心里暗暗埋怨丞相不该在这个时候再说错误,应该以大局为重。

    曹操懊悔自己不该节外生枝,急得浑身臭汗淋漓。不知不觉地回头朝后看。只见文人满宠伸出三个手指向自己摇着,顿觉眼前一亮。心想,不是满宠伸出三个手指向自己摇着,顿觉眼前一亮。心想,不是满大夫提示,几乎忘却。这段话妙极!说出来定教云长羞惭满面。连声说道:“君侯熟读《春秋》,岂不知晋文公退避三舍之事乎?”

    晋公子重耳,因后母屡要害他,便带领一班志同道合的文武,周游列国,意欲待父亲寿终正寝之日,回归晋国继承父业。行至楚国,楚成王以国君之礼迎接。三日一宴,五日一飨,敬如止宾,十分优待。就好比你云长徐州兵败,我曹操把你接进皇城,送金赐银,殷勤款待,楚王待重耳也不过如此。

    一日,楚王与重耳猎于云梦之泽。山谷中赶出一兽,似熊非熊,其鼻如象,其头似狮,其足似虎,其发如豺,其鬣似野豕,其尾似牛,其身大于马,其皮黑白斑驳。剑戟刀箭,俱不能伤,嚼铁如泥;车轴裹铁,尽被啮食。娇捷无伦,人不能制。楚王不识,对重耳说:“公子生长中原,博闻多识,必知此兽之名?”重耳回顾手下大臣赵衰,衰曰:“此兽名曰‘貘’秉天地之金气而生,头小足卑,好食铜铁,便溺所至,五金见之,其骨实无捶,取其皮为褥,能避瘟去湿。”楚王听他讲得头头是道,十分赞赏。问道:“谁能制服它?”晋国大将魏犨道:“臣不用兵器,活擒此兽,献于驾前。”赶上去挥拳连击几下。那兽大吼一声,用舌头将魏将军腰间鎏金锃带舐去一段。魏犨大怒,耸耳一跃,跨在那兽的身上,双手把头颈紧紧抱住。不一会,那兽气塞力衰,全不动弹,魏犨跳下身来,再舒钢筋铁骨两只臂膊,把那兽的象鼻捻定,如牵犬羊一般,直至二君之前。此史称为魏犨挟貘。──关将军二十四春秋刀的最后一刀,就叫做魏犨挟貘拖刀技。──自从这次围猎以后,楚成王知重耳有晋君之分,手下文武皆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因此,益加敬重,深相结纳。好比你云长斩颜良、诛文丑之后,我知道你将来必是天下名将,故而奏请圣上封你做一个君侯。

    猎罢,会饮大欢。楚王问重耳,如果你回到晋国当了君主以后,将怎样来报答我呢?重耳说,托你君王的福,我有朝一日回到晋国,我们永远联兵修好。倘然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晋楚交兵,当退避三舍,不敢即战,以报楚王相待之恩。──按行军三十里一停,称之一舍,三舍九十里。当时楚将成得臣在旁,颇有不服之意,当场要与晋将比武,被楚王劝下。以后,重耳做了晋文公,两国十分和善。后来,四国联兵伐晋,成得臣进兵中原。晋文公问计。赵衰说,主公在楚时曾讲,“他日治兵中原,请避兵三舍。”今日和他们战,是失信于人。因而,晋文公传令三军俱退。一共退了三舍之地,成得臣追赶九十里。来到一个地名叫城濮的地方,晋文公安排埋伏。成得臣自以为得计,穷追不舍。到城濮,伏兵四起,迎面一将,乃是当年挟貘之魏犨。成得臣吓得跌下马来,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看在晋文公避难于楚国的份上,放一条生路。魏犨不允,定要捉他。恰在此时,文公传旨,楚将一律要放。这样,成得臣方才保住一条性命。──好比我曹操,此番百万雄师下江南,你家兄长弃新野、抛樊城,我一路追到长坂坡,屯兵赤壁。从而急行无好步,赤壁一仗大败,溃逃到此华容道,遇见你君侯。我几番求情告饶,请你看在寄迹许都六十三天的份上,饶我一命。晋重耳相隔这许多年,尚且谨记诺言,不失信于人,避兵三舍,不斩楚将。你堂堂一家君侯,枉空深明《春秋》,我苦苦哀求,你无动于衷,无半点恻隐之心,不信之人,哪及得上列国中的晋公子重耳呢?

    这段古典把关云长比喻得恰如其分。他最信崇的就是历史上那些言而有信的忠义之士,平时的一言一行也在效仿他们,尤其是重耳,在云长心中是个讲信用的典范,将他来衡量自己的所作所为,云长想,常言道:待君以忠,结交以信。信乃立身之根本,无信寸步难行。就在这“避兵三舍”上,云长的火势又退了下去。无形中,心内又增了三分不捉曹操。──又变成了七分不捉。

    关云长将龙刀重新架好,无言可对。

    正是:自古奸诈能欺心,从来信义最绝情。

    云长最后可曾放曹,且听下回分解。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