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三国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三回 太史慈单枪镇黄州 曹孟德三军投彝陵(2/2)

    曹操和众文武正在庆幸可以脱离虎口,有点忘乎所以。猛听一声炮响,顿时愣住。抬头朝前一望,河对岸树林中杀出一彪吴兵,一员大将扫上桥面扣马,大旗上清清楚楚书着两个大字:太史。曹操已经明白,来者定是东吴名将太史慈。有人总结说,曹操赤壁大败后,路上只能哭、不能笑,一笑就要笑出事情来。这是第一笑,笑出个太史慈,彝陵道笑出个赵子龙,葫芦谷笑出个张飞,最后在华容道笑出关羽来。这叫仰首一笑百事生,三军刀斧无颜色”。其实,这只是说说罢了,这是说书的艺术夸张而已,不笑也有伏兵的。如今曹操想,桥梁已被扼住,过不去了。但吴军总共只有一员大将,还不要紧,只要设法把他骗下桥来,我的大将多,把他团团围住,我就可以趁人不备溜过桥去。曹操一转三角眼,立即想出一条调虎离山计。便对文武道:“列公,尔等在此等候,老夫上前将他诱下桥梁,尔等立即将他团团包围,我等便能安然过桥。”

    众文武道:“丞相,你要当心了。”

    “放心便了。”

    曹操是将军出身,久战沙场,有经验,有把握。他单人独骑点马上前,至桥墩站定。所谓桥墩,实际上是桥墩的末端,离桥面还有一大段距离,真正在桥脚下的话,会被太史慈一枪戳死的。现在这个地方,对话可以听得清,要动手还够不到。曹操把袍袖一掂,对太史慈把手一拱,笑容可掬:“桥梁之上太史将军,老夫有礼了。”

    太史慈低头一看:曹操!他一个人跑上前来做什么?与我交战么?那是不可能的。你打拱,我是不会还礼的。故而子义不言不语,听他再讲些什么。

    曹操见他并不答话,便接着讲:“将军乃当世英雄,相助周郎,实是埋没良才。老夫偶尔失策,误中诡计。然而,胜败乃兵家之常事,老夫回转合肥,调兵遣将,定要兴师报仇;踏平江东,易如反掌。将军听从老夫良言相劝,下马归降,老夫定在万岁驾前表奏将军加官晋爵;若执迷不悟,定要交战,只管放马过来,老夫与尔见个高下。”

    曹操自知这些都是废话,太史慈根本不会听信的,但为了骗太史慈下桥,只得胡说了。

    子义想,你真是大白天说梦话,自己败得无立足之地,还想来招降我?说什么要与我交战,分明是想骗我下桥。哼!我就是下了桥梁,你们也过不去的,对面三千部下强弓硬弩封锁,你仍是枉费心机。太史慈将金枪一荡,道:“老贼,败军之将还敢在本先行马前胡言乱语。看枪!”话音刚落,马已冲下桥来,金枪直刺曹操。

    丞相早有准备,见他冲下桥来,圈马便逃,对自己的大将甩一甩袍袖:“包围了!”

    曹将也早已整顿好刀枪马匹,分在两旁。现在见太史慈果然中计,便一拥而上把他层层包围,裹在中心,各式兵刃从四面八方向他刺来。

    太史慈艺高胆大,舞动金枪四下招架。

    曹操带众文武登上土山观战。见自己的大将虽多,但都骑的是滑背马,而且是既无力气,又无士气。太史慈一个人抵挡这许多将,不慌不忙,金枪掠到之处,自己大将的兵器都一一荡开。心想,看来别说将他生擒,要想杀败他也很困难。但是,太史慈此时也冲不出包围圈,桥无人把守,待我先逃了过去再说。便率众文官下土山,命小兵去把曹洪叫来,保护过桥。

    曹洪退出交战圈子,手执红铜刀,在前面开路,曹操与众文官跟在后面,向黄州桥靠近。

    吴兵们发觉对面的曹操有趁混战之际溜过黄州桥的意图,暗暗着急:先行将中计,被曹将包围住了,现在曹将在前,曹操在后,还有一大批大夫跟着要想过桥,我们只有用箭来封锁桥面,不让他们靠近。他们便拉开弓弩,齐声高喊:“呔!曹贼休得近前,招箭哪!”三千兵乱箭骤发。

    曹洪一马当先,立即挥动大刀挡箭。曹操躲在他的马后,就好比躲在挡箭牌背后一样,倒很安全。曹洪虽能挡住乱箭,但也休想向前跨一步。三千吴兵是专门来阻挡的,所以箭带得特别多,一批一批不停地射。曹洪渐渐觉得体力不支,回头招呼一声:“丞相快走!”

    曹操与文官圈马先退,曹洪也随着退了下去。不料子廉的大刀收得略快了些,刚要退出射程,一排密集的乱箭射来,一支箭正中曹操胯下的马臀,滑背马猛吃一惊,来一个后尥。幸得曹操马上的功夫好,觉得坐骑身子一震,立即引起警觉,总算没有落马。大家退到安全的地方,丞相跳下马背一看,马屁股上插着一支箭。曹操想,这匹马虽然是拖车子的草马,未曾经过驯练,但我骑了之后,每每逢凶化吉,化险为夷,功劳着实不小。我与它也算得上是患难之交了,现在受了这么一箭,我心里也很过意不去,待脱离这危险地后,一定要犒赏犒赏它。因此轻轻说地说了句:“好马,待老夫与尔打箭。”说罢,起三个手指捏住箭杆,把箭拔了出来。丞相依旧带文官上土山观战。发现围住太史慈的大将太多了,非但无用,反而有碍。便传令:一部分大将继续围攻,一部分先冲过桥去。于是,以张辽为首的武艺高强的大将便退出圈子,向黄州桥发起冲锋。

    吴兵见曹将来势凶猛,更是心急焚:都是先行将太大意,否则他守在桥上,曹操毫无办法。如果被曹将冲过桥来,我们的责任不轻。所以,吴兵将乱箭射个不停,比方才更猛更密了。

    这批曹将虽然都是好本领,但腹中空空,气力不加。有的大将因刀枪舞得速度不快,多有身中流矢的,只是不在紧要致命处,纷纷退下去。也有舞了一会舞不动的,也退了下去,挡箭的大将越来越小,乱箭却越射越急,最后全部退下。休息了一会再冲,还是老样子。几冲几退,曹将都精疲力竭了。张辽回复丞相,实在冲不过去。

    曹操想,河上又没有第二座桥,败到如此地步,搭浮桥的东西都丢光了,怎么办?正在动脑筋,忽听河对岸炮声响亮,篾条火把闪耀,军队来了无数。黑夜里何以知道军队无数?因为估计军队的数量,一是白天看旗帜,二是晚间观火把:二十五个小兵为一队,一队兵打一面旗,五个兵举一个火把。现在对岸火把密密麻麻,军队自然不可胜数。曹操想,本来就冲不过桥去,现在对方又来了那么多的援军,更加插翅难越了。看来上策行不通,只得改用中策,向荆襄撤退。便下令收兵。

    曹操本来是慌不择路,哪里可以立足就往哪里去。曹将更无恋战之心,听得金锣声响,好似皇恩大赦,纷纷抽身退下。丞相命令:后队改作前队,向荆襄撤退。走不多远,曹操好象想起什么,突然将马扣住。心想,且慢,或许后面来的是我的增援呢?合肥城中得悉我这边退兵,特派大队来接应我,亦未可知啊!他回头一看,火把不见。咦,怎么回事?莫非方才眼花了不成?正在疑惑,忽然炮声又响,火把又亮。再一看,河对岸的三千吴兵非但纹丝不乱,反而更加斗志昂扬。心想,若是我的军队,他们肯定要慌乱了。再说,合肥派兵来接应的话,也最多来几千,不可能来那么多的,否则城中就要空虚了。那末,来的确是江东援军。曹操这才完全死心,决定改道荆襄。

    河对岸的三千吴兵首先听得炮声,倒也吃了一惊,深恐是合肥来的曹军,自己要遭前后夹击了。立即派快马去打探,片刻探马回来,说是自己军队,大家这才放心。所以非但不乱,反而更加井然有序。

    太史慈杀得正酣,炮声未听真切,忽见曹操退兵,不解其意。再一想,不去管它,我赶快回上桥梁再说。圈转马来,这才见远处火把密集。却不知何处人马。

    来者非是旁人,乃是江东小辈英雄陆逊陆伯言也。在三江口时,诸葛亮计遣陆逊,周瑜从陆逊之言,命他协助吴侯同去围攻合肥,拔除曹操这一前哨重镇。陆逊赶回南徐,把都督的信交给吴侯。孙权对周瑜总是言听计从的,觉得公瑾深谋远虚,细致周密。于是就点了大将朱桓、朱然及谋士陆逊,率兵五万,赶往合肥。途中得知,曹操已往黄州道退来。陆逊献计道,太史将军武艺虽好,犹恐不及曹贼奸诈,如被其冲过黄州桥,我们便将腹背受敌。待我先去相助子义将军守住桥梁,挡退曹兵,然后一起攻合肥。孙权问他需要多少兵将。陆逊说,只消三千弟兄,大将不用。仲谋很相信他的才能,一口应允,自领兵将先往合肥。陆逊带了三千吴兵直插黄州桥。天色已晚。探子报道,曹军已在桥前与太史将军交战。伯言想,我乃文人,不能上前力战,只能用计。曹孟德生平多疑,我就用一条疑兵计。便命手下连声放炮,同时叫三千弟兄把背上的两个火把弄旺。本来是五个人一个火把,现在每人举两个,好似三万人马。一边又派探马到前面打了瞟远镜观看动静。听说曹兵已退,便下令熄灭火把。忽又得悉曹操立马回头观望,陆逊立即命小兵重新鸣炮、弄火把。直到曹兵确已去远,这才下令熄灭火把,率队来到黄州桥畔。见太史慈守在桥上,便点马上前,拱手道:“子义将军辛苦了!在下陆逊有礼。”

    “伯言先生怎样到此?”

    陆逊把前后经过讲了一遍,太史慈这才知道,原来是他把曹操吓退的。“多谢先生相助!”

    “将军哪里话来!如今曹兵已退,将军意欲何为?”

    “回归三江,见都督交令。”

    “既然将军并无别事,何不与下官同往合肥相助吴侯?攻下合肥,其功非小。”

    太史慈想,本来这一场大战,我应该奋勇当先,多立一些功劳,哪里想得到,都督派我到这个地方来拦截一下曹操。如今曹操被我赶跑了,可是我一无所获,两手空空。既然吴侯亲自提兵到合肥,必有一场好战,我何不助吴侯夺下这一座城池,立一桩奇功!太史慈爽朗地答道:“如此甚好。”

    太史慈跟了陆逊同往合肥。直到来年被张辽一箭射死在合肥城下。此话后书再提。

    正是:只因贤士多一语,致使英雄捐全身。

    不知曹操可是往荆襄而去,且听下回分解。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