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三国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二回 曹操起疑窥动静 杨修恃才破阴谋(2/2)
    庞统献连环计的奥妙就在这句话上。而且这句话一定要今天讲,明天当场讲就没有作用了。知道曹操善于思考,故意让他听得不明不白,越是不懂,越是要去揣摩、研究。这样,这句话在他脑子里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到明天,自然会领悟出其中的道理来。

    曹操命手下人再去探听。

    手下人伏在地上,掀起一点篷帐,朝里面望去,只见庞统已坐在案桌之前,把茶壶里的水滴一些在砚台里,然后磨墨;磨好之后,把鹅毛扇放下,将袖子一卷。在桌上铺平纸张,提起笔来舔饱墨汁。一面在纸上画,一面口中念念有词:“贫道今宵画就连环图,来朝帐上献与丞相观看。计策虽妙,来年便无用了。”

    手下人又到大帐回复曹操:“禀丞相,庞先生在画连环图,准备明天献给丞相。可是他又说道,明年无用了。”

    曹操想,庞统一再提及这句话,想必是至关重要的警句。但我对这句话的奥妙在于何处,尚未领悟。好在他明天就要献国给我看,看了之后肯定会明白的。又问道:“可曾见他在画什么?”

    “回丞相,他在桌上画,咱们趴在外边的地上,一点不知。”

    “与我再去观看。”

    庞统画了一会,想道,连环图早已在我袖中。但今晚一定要补上这么一课,让曹操以为我在此间一夜画就,更说明我的一番苦心。

    既然如此。那干脆就在这里将连环圈一挥而就不是更好吗?何必一番手脚两番做,要在江东画好了带过来,这里又重回一遍呢?因为连环图比较复杂,如果在这里画的活,一来时间仓促;二来分散精力,不能把全部思想集中在使曹操中计的问题上了。

    那末,庞统真的在画连环图吗?非也。他在专心一致地把白天在将台上所看到曹营的破绽画下来,把破窗兵的那几条要领写下来。等到连环计献完,回转三江,只要把这几张纸给周瑜一看,就一目了然了。因此,他嘴上说的与笔下画的,完全是两码事。外面的两个探子只看见他文思流畅,笔下生风,而看不出他究竟是在画什么,真是一举两得。然而,这些破绽和要领不用几张纸就能写完、记好的,其余的纸上仍是画的连环图,但很潦草和马虎。这样,即使探子看见,也只以为是画的初稿。庞统画好一张,就往床上一摊……没有多少时间,床上画稿摊满。全部画好后,庞统把笔在桌上一搁,拿起了鹅毛扇走到床前,自语道:“墨迹未干。”说罢,用鹅毛扇搧那画稿。搧了一会见,墨迹干了,他便将图纸一张张地全部理起来,迭好,把画破绽的几张卷在最中间,在左手袖中一塞。

    外面梆敲三更,实足画了一个更次。庞统搓握手,说道:“图已画毕,时光不早了。早些睡吧,明日大帐献图。”说罢,将腰中丝绦一松,卸下道施。所画的假连环图在短袄袖子里,道袍卸下来毫无问题,然后掀开被子,脱掉靴、袜,用鹅毛扇搧熄了蜡烛,十分疲乏地躺了下去。

    顿时帐中漆黑一片,寂静无声。手下人忙从地上小心翼翼地爬起来,向回去路上走了一段,飞也似地去回复曹操:“禀丞相,庞先生画了十来张图,卷好后塞在左边袖子里。现在他真的睡了,不但脱了衣眼,而且蜡烛都灭了。”

    曹操想,他现在已经大功告成,所以安然大睡了。那是真的睡了。半夜工夫,确实很辛苦。我也要歇息了,看他明天这卷图是否从左手袖子中取出。

    曹操转的念头太笨了。庞统施搧熄了蜡烛,就把两只袖子中的两卷东西对掉好了。

    丞相吩咐手下人退出,自己到内帐安寝。

    半宵易过,东方破晓。十一月十四,是庞统献连环计的日子。丞相一早坐帐,文武两旁归班站立。

    徐庶在想,我们这小弟兄三人中,我的本领不及他们。庞统可以与孔明齐名,但他没有孔明这样的耐心和度量,性格高傲且脾气急躁,好象天底下数他本事最大。那末,今天倒要看看他如何献这连环计了。

    曹操想,我们军营里的规矩,哪怕我睡得再迟,也要一早升帐。而他们这批山林隐士是散漫惯的,或早或晚,或起或睡,都无一定的常规,对他不能这样要求。庞统昨夜三更才睡,现在让他多睡一会吧。丞相就先料理掉一些日常事务。按现在的钟表计算,大约在八点钟光景,曹操命手下人去请庞先生起身。

    手下人遵照丞相的吩咐,准备好一盆洗脸水,一碗参汤,到庞统帐前叫门:“庞先生,请起身吧。”

    庞士元打了个呵欠,应道:“来了。”一边答应,一边从床上坐起来,先伸手摸一摸两只袖子。恐怕睡觉时把两卷图掉了出来。一摸,两卷东西都在。这才穿好袜子,套上靴子,披上道袍.腰间丝绦系紧,走过去把帐门拉开,让手下人进来。手下人把盆、碗放在桌上。庞统梳洗完毕。端起碗来把参汤一饮而尽。

    手下人说.“庞先生,丞路大帐有请。”

    庞统想,昨天半夜的做功,曹操已全部听说了,我今天只要象背书似地去背一遍,让曹操再看一遍,老贼必然中计。阚泽尚且能使曹操上当,献成诈降书,何况我庞统?故而他胸有成竹,满不在乎。手执鹅毛扇,跟随手下人出本帐,直往中军大帐。一双凤国对两旁文武一看:嘻!别着你们都是大袍阔服,明盔亮甲,挺胸凸肚,神气活现,充其量不过是一批烧坯而且!又对文官班中的徐庶注目一看:小兄弟啊!你本事是不错,可惜被老娘的一座坟墓压在身上,埋没了你的良材,今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我显神通,出风头了。

    徐庶也对他看看:不要轻敌,需要小心了!曹操不是三尺蒙童,他是老奸巨猾,诡计多端,弄得不好,识破计谋,你目已有杀身之祸,还毁了刘皇叔的三分天下!得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并不是我们山林隐士的光彩。

    庞统映到虎案之前对曹操把手一拱:“丞相在上,贫道有礼了”

    ”凤雏先生少礼──来,摆座!先生请坐了。”

    “告坐。”

    庞士元就在曹操上首的位子上坐定。不等曹操动问.就先开口道:“丞想,贫道昨日受丞相之托,回转本帐,辗转反侧,无计可施。”

    曹操想,是啊,昨夜手下人都报给我听了,你为了这条计,苦思冥想,绞尽脑汁。他装得一点都不知道,好象听了庞统的话,为之感动,又急切要知道下文。明知故问:“那么,后来便怎样?”

    这两个人在帐上,你骗我,我骗你,一个假作不知,一个当你真的不晓,尔虞我诈。庞统想,看谁的诈术高明。说道:“起更之后,只觉倦意袭来,便靠在床上和衣而卧。谁知心事重重,不能人梦。复番起身,搜索枯肠。”

    曹操想,这些话我早已从手下人口中听得。问:“可曾想得良策?”

    “贫道反复思虑,一筹莫展。酒性未消,昏昏欲睡。只得再次卧床歇息。不料梦中得其一计。此计名为连环计。来年便无用了。”

    曹操想,来了来了,又是这一句令人费解的话。我从昨晚想到今天,仍旧未能想出个所以然来。但曹操又不敢闯。因为庞统的讲话十分大方、随和,就好象在与故友拉家常似的,一听就能明白。如果贸然一问,只怕要被庞统笑活:你枉空身为丞相,连这一点起码的知识都不懂。倒在帐上丢脸现丑,犯不着。好在我知道你昨夜画了连环图,待我看了你的图再说。所以问道:“何为铁连环?”

    “不须贫道赘述,丞相一看便知。”

    曹操装聋作哑地问:“先生,叫老夫看些什么?”

    庞统并不答话,把鹅毛扇移到左手,右手伸到左面袖手里……

    曹操一看,不错,昨夜放在左边袖中,今天仍从老地方取出来。

    徐庶对曹操看着:这是他画好了带来的。瞒得过大家,瞒不了我徐庶。

    庞士元掏出一卷图案,呈与曹操:“请丞相观看。”

    然后,他右手把鹅毛扇一执,身体转向一旁。心想,让你曹操去看吧,看完之后必定上当。

    有些事情往往讲一大套活,写一大篇文章,却不如画一幅图表达得清晰、具体、形象,有立体感,使人容易理解并产生联想。

    曹操昨夜就想知道他画的是什么,现在图卷呈到自己面前,连忙接过来,放在案上,展开来注目观看。

    第一幅并没有画连环图,而是一泻万里的长江。只见波涛奔涌,白浪滔滔,水天相连,浩浩荡荡。画在这二尺见方的白纸上,曹操只觉得自己好象已经停立江边,耳边如闻惊涛拍岸之声,目中已见浊浪击天之势,亲临其境,栩栩如生。心中暗暗佩服:真是神笔!廖寥数笔,惟妙惟肖。所谓琴棋书画件件皆能,虽然拨墨不多,长江真味已尽在其中矣。又想,我至今未能荡平江东。就是因为面前横着一条浩翰的长江天堑。他回这张图给我看,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吧。

    翻过第一幅,再看第二幅。画的是江中许多小船,船上的军士身穿“吴”字号农。乃是江东兵。画得个个精神抖擞,威风凛凛。小船在风浪中起伏颠簸,他们毫不在乎,脚下如生了根似的一般,稳站船中。曹操想,这并非是庞统在我面前长他人志气,而是事实。江东的水军历来是天下第一,尤其听说前不久周瑜在鄱阳湖操练了一年,更加精壮。否则,十月底的一仗,我的水军怎么会败得如此模样?这个现实必须正视,而不能任其自流。

    翻过第二幅,观看第三幅。画的是几艘艨艟巨舰,上面飘着‘曹”字旗。这是指我们的军队了。但船上的士兵个个形容憔悴,萎靡不振。是不是庞统在灭我的威风?亦非。昨天看完水军操练,他当时就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并当面就同我这样讲的。如果不是这种情况,我也不必求他出谋划策了。但究竟用什么办法来弥补这个不足呢?赶快看下去。

    翻过第三张;朝第四张上看去。喔,妙计来了!图上画两条大船并在一起,船头船梢均用铁连环攀搭。船棚上铺着木板,板上撒着江砂,象一块小小的平地。一条船变成了两层,舱里和顶上都可容人。

    再看第五张。三三得九条大船,同样连在一起,上面用木板铺平,撒上江砂……

    以下的几张,全部画的是连环舟的构造图,各个部分如何钩搭,都画得一清二楚。等于现在的设计图。最后两张上,好象是无救战舰连在一起,不但船棚上全部铺得象平地,而且营头扎得密密底层,营上插满了旗幡,似有千军万马。这连环舟在长江面上宛如一个小岛,任凭风吹浪打,却是岿然不动,稳如泰山。如果把整个连环舟比作一座庞大的营帐的话,那四周足有数丈高的、此起彼落的波浪,就家一根根粗壮挺拔的石柱,牢牢地安住了营角,煞是雄伟壮观!

    曹操越看越想看,把图案翻来翻去,爱不释手,就好象进入了一座光怪陆离的迷宫,流连忘返。看罢,两只手往虎案上一撑,仔细盘算:我得到荆襄三十万水率,战船一万条。其中三千余都是浪里钻、水上飞的小船,这些船不能搭连环的,七千艘大号艨艟,二号战舰。虽然在长江初战中损伤了几百艘,但毕竟是无足轻重,还有六千余艘呢。如果把这些大船全部连在一起,上下两层,非但水军全可以容纳,而且陆军也可以驻扎不少,骑兵也可在上面驰骋。任凭风浪再大,也难以动摇它,完全象在陆地上作战一样。这样的庞然大物泻过江去,周瑜怎样抵挡得了?根本不用交兵。只要连环舟朝他们轻轻一撞,不把他们有多少大小战船,统统要撞他们一个底朝天。嗐!我有这么雄厚的实力,怎么自己就想不出办法来利用呢?象下棋一样,同样是这么多棋子,庞统就能把它走活,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并且得心应手,运用自加,使每一只棋子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此看来,“凤维”二字真不谬也!总之,有了连环舟,陆军也能水战了。但我并非要靠这环舟同周瑜在长江里决战,而是为了把我的陆军渡过江去。只要一过江,一登岸,七十万精锐就可以充分发挥巨大的威力了。想到此间,曹操放声大笑,连连称赞庞士元:“凤雏先生,此计妙极了!老夫佩服之至。等待荡平江东,先生第一大功。”

    “多蒙丞相夸谬了。此计来年便无用了!”

    曹操想,怎么这句话又来了?为什么非要拖这么一句尾巴呢?我看了这连环图,也还是弄不懂呀!这么好的计,别说明年,干到后代都尽管好用嘛。只要遇到同样的情况,就可以攀搭连环舟。曹操想,我也不来问你此话的原因了,反正破吴也不会等到明年了,马上就要用的。曹操此时无法表达自己心头的喜悦和对庞统的感微,对文武道:“列公,尔等快来观看凤雏先生的妙计啊!”

    两旁文武也都想看看这位天下奇才的妙计,到底好到如何程度?竟使丞相赞不绝口。于是。文先武后,从上到下,分批依次上前观摩。看过的人,个个翘拇指。人人点头笑。徐庶挤在人流中一看:“好啊,真是妙极了!”心里想,烧起来一个都逃不了。实在是好!

    曹操想,别人的话我不要听,你也称赞是妙计,可见得这条计的确是高明的了。

    文官们看完之后,都以为是好计,没有一个看出漏洞。曹操对这班武将道:“尔等皆是马、步之将,不习水性,而今有了连环舟,尔等也能长江水战。杀往对江。斩将立功,全出于庞先生之赐。万万不可忘怀了凤雏先生的功德!”

    庞统一听,不错。你们死了之后,到阎王那里去告我的状好了,都是死在我手里的。

    武将上前一看,果然。原来我们只能陆战,一到船上,别说与敌厮杀,连站都站不稳。现在有了连环舟,到们照样可以跨着战马杀过长江──这批家伙都想在船头上跑马了!那当然要被烧得走投无路为止。武将比文官更感兴趣,看着图,只知一个劲地叫着:“好哇!”“妙啊!”“啘嘿,妙计!”一片赞赏、捧场之声。

    文武全部看过连环图后,回到两旁站好。

    庞统想,曹操已经上当了。那末献连环计是否就算成功了呢?还没有。曹孟德和这班文武毕竟不是瞎子,现在他们懵懂一时,等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的弊病的。说不定现在已经有人看出破绽了,只是因为曹操在叫好,他们不便当场出来拂逆丞相之意罢了。等我一离开曹营,情况肯定会有变化,连环计要被他们推翻的。所以,我必须叫他们现在就立出来否定这条计,我随即把他们驳倒,把漏洞补掉,使曹操坚定不移,坚信无疑,这样才不会再有反复。我也可以放心地回转三江口,隔江观火。但是,帐上的人一味叫好,没有一个出来挑毛病,这怎么办呢?只有采用激将法,激得他们跳起来,对我产生反感,那就会拚命去找毛病了。所以庞统问曹操:“借问丞相,麾下可有文武?”

    曹操想,我数十年来东荡西杀,到处招贤纳土,荟集天下良才。名流高士盈门,勇夫骁将遮道。光这大帐上,你看看,济济一堂,两旁站都站不下。你难道视而不见?曹操知道庞统在讥讽这些文武,所以他一点不示弱,故意标榜一下:“凤维先生,尔请观看,这厢皆是足智多媒之士,那旁全是能征惯战之将,天下精英汇聚一堂,可谓车载斗量,不计其数也。”

    “那末为何无奈周郎?贫道看来,这班文官只能看坟守墓,吊丧问病;武将可使杀鸡宰犬,击鼓鸣金。除此之外,别无它用也!”

    众文武被他这样冷嘲热讽,顿时一个个脸上都有不平之色。心想,你这个人大狂妄自大了,我们站在两旁又没有惹你,为什么要这样出言不逊、恶语中伤呢?倘若我们真的是酒囊饭袋,怎么能跟着丞相走南闯北、打平了大半个天下呢?我们与你萍水相逢,应该相敬如实,丞相抬举你,你对我们也要以礼想待。

    其实,庞统此话还不光是为了激将他们,而是有的放矢,用他们预示出一幅赤壁大败后的惨景:等到大火一起,周瑜、孔明的九路人马从四面八方把你们团团包围,使你们到东到西都碰着伏兵,老是受“嘭……”鸣金回军,掉头逃命。到那时,你们死的死,降的降,散的散,连敲锣打鼓的人都没有,而大将已无心恋战,只好代管小兵击鼓鸣金,逃到葫芦谷时,已经饿了三天肚子,军粮早已被人劫光,只得宰马为粮,比杀鸡宰狗还不如,侥幸逃回皇城的,便要四处去探望伤员,吊唁死者,祭奠坟墓。庞统这十六个字,就是精辟地概括了这番情最。

    当时曹操见他这样侮辱自己的麾下,当然也很不高兴心想,说话何必要这样尖酸刻薄呢!你看不起这些文武,还不等于鄙视我曹操嘛!不过到底是“宰相肚里好撑船”,量大福大。他又想,庞统的话不是没有道理,我帐上这么许多的文武,随我驻扎赤壁一个多月以来,确实没有一个人向我进献过进军三江、剿灭周瑜的好计策。他在这里一夜之间就构思出了这么一条妙计,与他相比,其是差距太大了!难怪他要目中无人了。曹操只得陪着笑睑回答道:“凤雏先生乃天下奇才。老夫的文武岂能与先生相提并论、同日而语?”

    庞统一看,这老贼的度量很大,这班文武的涵养也很好,一个个忍辱负屈都不发火。心想,你们不出来与我争辩,我的连环计要被人识破,赤壁烧不成功。看来还要再加些压力,迫使你们跳出来。”请问丞相,营中可有军规?”

    曹操想,这话越讲越无头绪了。俗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三、五百人马,也要有军规加以约束,何况我有百万大军,岂可没有军规?况且我历来崇尚以法治军,法分严明。军规整肃。这是尽人皆知的。“凤维先生老夫百万人马,令出如山,岂无军现?”

    “那末,进门丞相,贻误军机都,按军法治处,该当何罪?”

    曹操想,除了造反叛乱之外,贻误军机可算是营最大的罪名了。譬如,运解军粮,无故迟到一天,就要问斩。故答道:“凤雏先生,贻误军机者,按军法论,理当斩首。”

    “那末丞相,你便是贻误军机者!”

    ”老夫怎样贻误军机?”

    “丞相屯兵赤壁,旷日持久,按兵不动,空耗军粮。对近隆冬,将士劳苦,水土不眠,三军成疾。丞相不闻不问,高枕而卧。致使周郎猖狂,我军萎靡。岂非大大的贻误军机?!”

    “这个……”

    曹操想,这几句话一针见血,确实如此。我这贻误军机,主要是无心征战,斗志动摇,几次三番要退兵回都之故。说:“先生所言甚是,老夫确是贻误军机了。”

    ‘那末,尔可知罪否?”

    “老夫知罪。”

    ”既已知罪;按军法论,该当何罪?”

    “喔唷!嚯……”

    曹操想,你开玩笑也开得大没分寸了,把我杀掉还成什么样子?话虽这么讲,但破吴兵到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延误些天数在所难免。你为我立了这么大的功,真心助我,大帐上指责我,这也是应该的。所以曹操只是付之一笑,以作解嘲。

    不料,庞统这句话出口,引出了一场轩然风波。曹操自己并不把这句话放在心上,两旁的文武都在骚动了。文官班中最有名望的杨修、贾诩、程昱、满宠四位大夫,听得愤愤不平。特别是杨修,杨德祖,虽则只有二十多岁,然而才华横溢。智谋过人,人称智囊。他觉得庞统欺人太甚,献了这么一条计,自以为了不起了,信口雌黄,指指点点,不但诬蔑我们文武,连丞相都敢戏弄、取笑!难道你这条连环计就真的十全十美,无懈可击?我倒不相信,非要找出一些毛病出来不可。于是,杨修重新把这条计反复思量,立即发现问题了。杨德祖想,把所有的战船全部连在一起,这与丞相兵书上的两相违逆的。──曹操从二十八岁时起,就开始编纂这部兵书了,后来陆续丰富、修改,到建安十五年,他五十六岁时,才全部完成,整整写了近三十年,共有一十五篇,取名《孟德兵书》。他吸取了六韬、三略、孙子兵法等书中的精华,又总结了自己数十年来征战之中胜败两方面的经验。因此,这部兵书的水平超过了前人的同类著述。不幸的是,到建安十六年,就被四川的奇才张松付之一炬,实为可惜!曹操早有明令,叫属下文武都要读他的这本兵书,可以多打胜仗,减少失误。杨修记得,丞相兵书上有这么两句:“陆地不扎连营,水上不宜连舟。”目的就是防止敌人的火攻。船与船之间排得过近、排得过密都犯忌,那何况全部钉在一起呢?万一周瑜命人来纵火,到时候拆都来不及。又是在长江之中,逃都没有地方逃。杨修一想到火,马上联想起近日来江东与这里来往频繁,不是好兆。他想,周瑜打黄盖或许是苦肉汁;阚泽送书可能是诈降计;庞统献连环计大概是周瑜派来的;等我们连环舟造好,黄盖便以投诚为名,前来纵火烧船。真是一点不错!所谓“东吴十计”,这三条计是紧密联系的,一条不成,三条都穿。──杨修想到这里,倒开始紧张起来了。忙对旁边三位大夫使了个眼色。那三位当时也疑心这个问题。只见四个人不约而同,奋袂而起,到虎案之前──“丞相,下官杨修有礼。”

    “贾翊有礼。”

    “程昱有礼。”

    “满宠有礼。”

    曹操想,这四位大夫是我的半个头脑,出谋划策是他们的职责。现在站出来,不知有何高见。只见他们神色紧张,丞相觉得十分诧异,问道:“四位先生怎样?”

    杨修等四人回禀道:“丞相,照下官等看来,连环计好虽好,然而有个大大的弊病。丞相兵书上写得分明,‘陆地不扎连营,水中不宜连舟。’如今倘若攀搭连环,一旦周郎采用火攻,如之奈何?况且诸葛亮亦在对江。此人善用火攻,不可不防。照某等看来,只怕打黄盖乃是苦肉之计;阚泽所献乃诈降之书;今日庞先生又来骗得丞相勾塔连环。到时,黄盖却以投诚为名,前来纵火。还望丞相详察!”告禀完毕,四个文官的八只眼睛盯住庞统。

    此时大帐上全体文武听了杨德祖这番说话,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所有人的眼光,都不约而同地射向庞统。有些大将已抽出腰间的宝剑,对他侧目而视:你想让我们火中葬身,我今天要叫你先在剑下丧命!

    徐庶急得心如火焚。对庞统看看:你这个人就是喜欢骨头轻,这下闻出大祸来了!

    曹操虽然被人称作过后方知,但一旦当场有人给他讲明道理,他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马上去幡然醒悟过来。丞相一想,我今天也太糊涂了,怎么把自己兵书上的话都忘记了呢?杨德祖他们言之有理,三条计是一个大阴谋,要把我烧个精光。这还了得!曹操顿时把面孔一板,阿胡子一撩,猛地回过头来,两条浓眉倒竖,一双三角眼瞪出,恶狠狠地逼视着庞统,口不开,手按在腰间的剑柄上,鼻孔中发出怒责之声:“哼──?!”

    此时,只要庞统略露惊慌之色,或有一点反常的举动,曹操便可命人“拖去斩了!”或者亲自挥为两段。

    正是:无端雅儒林中客,险作奸雄剑下人。

    不知庞统如何对答,且听下回分解。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