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三国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三回 运玄机西山扎船 趁浓雾曹营借箭(2/2)
    “嘿──”你不是一直说清清楚楚的吗?

    孔明知道外面大雾已经起了。

    鲁肃不懂是怎么回事,心中诧异。

    只见孔明站起身来,把前后舱门都关了起来。“刮嚓”一锁。再走到船舱左侧,这里窗坎下面并排着七个绳头,就是左边那十条船上通过来的,绳圈垂在那里。孔明抓住第一个绳圈,用力一拉。只听见左边传来“啷……”的铜铃声。孔明再走到右侧,同样拉动第一根绳索。“啷……”又是一阵铜铃声。

    鲁肃看着孔明的一举一动,对他笑笑:你象小孩子一样,吃饱了酒无以为乐,在绳子上系些铃铛,吃吃老酒,拉拉绳索,听听铃声,也算有趣的。

    孔明在旁侧的茶几上点燃了一炷时辰香,看了看格盘,然后回到老位子上坐定,自斟自饮。

    鲁肃酒不喝,干坐在那里有点不耐烦了。心想,既然已把舱门关上,料想没有人会来了。那末可以开船了罗,便问:“军师,怎么还不开船?”

    “开了长久了。”

    “下官不信。”

    “大夫请听。”

    “哦?”

    鲁肃撩着胡须侧耳静听。因为船一开,就会有江水拍击船头之声。鲁肃一听,船头方向水声哗哗,果然开船了。再一听,岸上营里的炮声也弱得多了,刚才在西山江边时,船都震动的。鲁肃也开始觉得有趣起来了,怎么这船自己会开的?

    其实,奥妙就在这十四根绳索、一百四十个铃铛上。孔明方才拉动了左右的第一根绳,每根绳上十只铃,分别系在十条船上,也就是每船每绳一只铃。老军们听得铃声,一看,是第十根绳上的铃在作响。这根牵动的绳上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两个字:“前进”。因此,每条船的舱里出来几个老军,有的去起锚,有的到后梢把舵摆正,有的上顶棚,扯起三道风帆。虽然在十一月份,但今晚是一夜东风,船往赤壁是西北方,顺风。

    赤壁之战期间,共有三日四夜东风被孔明在军事上利用的。今天天气不好,因此起迷雾,刮东风。到明朝天亮,雾散云开,天气转晴,就仍旧变成西北风了。因此,孔明借箭回来时,又是一路顾风。一来一回都可以扯足顺风篷。再过十三天,到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又连刮三天三夜东风,孔明利用它火烧赤壁。或许那年十一月份还有几天东风,但与我书情无关,就不必提它了。

    等到船一开,二十一条船上所有的人统统进舱,把前舱门紧闭,有事进出一律走后舱。军师有什么命令,只要听铃声,看绳索上的纸条好了。

    那末,这七条绳索上都有些什么命令呢?第一根绳是“前进”;第二根“停泊”;第三根“后退”;第四根“掉头”;第五根是“呐喊”,即敲击破锣破鼓;第六根是“休息”;第七根是“听令”。何为听令?即孔明向老军口头下达命令。因为今夜的航行规则,全靠诸葛亮观看格盘来掌握方向。格盘即是初级的罗盘。军师察觉航向有偏,便立即拉动第七根绳索。这根绳索上的铃档一响,二十一条船就都把两侧的窗板各吊起一块。孔明通过窗口向邻近的两条船下达命令,或向左多少,或向右几何。然后,老军依次向两边把消息传递过去,大家一起扳正舵。因此,这根绳索是经常要用的,我就不每次都作交代了。另外,诸葛亮临时想到有什么事情要吩咐,也用这个办法。例如,到明天天亮,孔明受满了十万余箭,想到应该“谢谢”曹操,也就拉动这第七根绳索,吩咐老军出舱致谢。

    鲁肃哪里知道这许多奥妙?只觉得不可思议,瞪大了双眼看着诸葛亮的举动。只见他忽儿站起来看看格盘,拉拉绳子,推起窗板,向两边船上交代几句说话;忽儿坐下来饮上一盏;忽儿又看看时辰香,拿起那根三尺长的通心竹管,推起窗板,伸到窗外,插入江水之中。──虽然船与船之间靠得紧腾腾,但插一根竹管的空隙还是有的──嘴巴凑到竹管上,吸一口江水。鲁肃看得好笑:这家伙真象顽童一般,喝酒喝得口渴了,不去倒茶壶里的茶喝,倒去喝冷水!

    其实,孔明怎么会去吸江水呢?他是要辨辨江水的味道,以便判断船到了什么地方。因为同是一条长江,各处的水质不同,南边的水软、淡、清,北边的水硬、咸、浑。别说含在嘴里可以辨出,就是站在江边的山顶上望下去,也可以看出江水的颜色深浅不同,界限煞是分明,任你千百年来浪打潮涌,始终不会混淆。大家知道,北宋宰相王安石,能够一尝就知道苏东坡带来的水是长江上游还是中游、下游的。那末,何况诸葛亮呢!孔明素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个知识也属于地理的范畴。所以说,诸葛亮草船借箭,天文、地理都要用到。

    孔明尝了尝江水的味道,知道船离三江口已二十余里,将到江心了。于是,把口中冷水吐掉。竹管收进来,甩干滴水,往舱壁上一靠,窗板拉好,回过来坐定。

    鲁肃看到孔明这一系列奇怪的举动,实在忍不住了,一定要问问清楚究竟到哪里去,去做什么:“请问军师,舟船究竟驶往哪里去啊?”

    孔明想,现在时间尚早,还不能与你实说。倘然告诉了你,你从现在急起,急到曹操送箭来,要把你急出毛病来的。但是,不给你一个答复,你也不会就此罢论。那只好来骗你一下了,说道:“大夫听了,亮少时曾遇异人,传授三卷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移山倒海。”

    鲁肃想,我与你交了多时的朋友,只知道你本领大,但大到如此地步我倒还是第一次听说,令人难以置信:“军师有如此本领?”

    “是啊。少停停船至江心停泊,亮设香案,祝告上苍,上天表,奏达天廷,请天将下凡造箭。造就十万狼牙,亮便回去交令。”

    鲁肃想,莫怪你说只要三天,后来又鬼鬼祟祟地叫我帮忙,不准我在周瑜面前露口风。原来却有这段事情。天将就是神仙,造箭迅速得很,或者说,根本用不着造,只要变出来就是了。十万支箭在天将眼里算得了什么!──踱头好象见过天将似的,非常相信。这一下他放心了,端起酒杯与孔明对饮起来。

    时间很快,孔明看了看时辰香,已是亥正时分。他便再次用竹管伸出窗外,尝了尝江水的味道,知道船已过江心。三江口的炮声早巳消失了,但是现在又隐约传来零星炮声。孔明知道此地离赤壁不远了。

    同时,鲁肃也听到了隆隆炮声。踱头酒在肚里,事在心上,知道这炮声肯定不是三江口自己大营的。心想,刚才诸葛亮说,船往江心开。现在已经开了一个半时辰了,不要开过了头,到了赤壁山去呀!赶快让我来提醒他一声:“军师,船到哪里了?”

    “已过江心。”

    果真开过头了!“军师,你方才言道,船至江心停泊,请天将下凡造箭。怎么现在过了江心还在前进?”

    “大夫,世上哪有此等事情,方才的说话乃是戏言耳!”

    “尽是假的?”

    “本来假的。”

    “那末军师究竟要往哪里去呢?“

    孔明想,事已至此,瞒不过了,只得与你实说了。

    那末诸葛亮啊,你跟他讲得详细点呀:今晚是大雾封江,我用的是疑兵之计,曹操不知道我用的是草船,不敢近前,只敢放箭。这样的话,鲁肃即使急,心里总有些安慰,也要急得好一些。

    但是孔明想,不管怎么讲,他总是要急的,好在离开曹兵放箭的时间不太久了,就让他急一急吧。所以孔明高度概括,语言十分节约,只讲一句话:“大夫,实不相瞒,亮往赤壁山前,向孟德借箭。”

    你这个“借”字其实是“骗”的雅称,是一种诙谐、幽默的。鲁肃哪里知道?他以为孔明真的去借呢。心想,你到曹操那里去借箭,我完全相信你有这样的胆量,而且曹操也奈何不得你。我们的船到赤壁,曹操把你接到营中,问你:“先生到此何事?”你说:“特向丞相乞借狼牙。”曹操问:“可要多少?”你答:十万。”“要来何用?”“射杀麾下将士。”“岂有此理!”把你绑起来,一刀两断。你反正明天早晨交不出箭总归要死了,所以索性用自己的性命来开个大玩笑。你算是天下奇才,死也要死得奇特点,不愿死在都督手中,宁可把头送到曹操那里去,而且还要带一批人殉葬。怪不得你要挑选老头子,因为他们死了也不算短寿。你唯恐到了阴间没有朋友,所以要把我鲁肃也一道带了去!我死不足惜,但是被曹操当作俘虏杀掉,我是不情愿的,我决不受此奇耻大辱,宁可立即纵入江心,葬身波涛,死一个清清白白。踱头又急又气,轰地跳了起来,浑身发抖,须髯乱甩,指头指着孔明,咬牙顿足道:“诸葛亮,你,你……你好!下官宁可投江一死!”

    总以为孔明要跳起来拖住他的,不料孔明对他笑笑:“大夫意欲投江?”

    “投江!”

    “那末请便。”

    “喔唷!嚯……”上吊拉脚,就是你这种人!我要投江,你叫我请便!你以为我是嘴巴上讲讲的,吓吓你的?说投江,就是投江。

    鲁肃提了红袍往前舱门奔去。心想,这样的大江之中,我从船头往下一纵,一个浪花就无影无踪了。不料跑到前舱一看,舱门上铁锁锁住,没有办法出去。此路不通,掉转头来往后舱,奔到后舱一看,同样铁将军把门,仍然不通。推起窗板,预备从窗口钻出去。哪知只能钻出个头,肩膀卡住了。只好缩回来。踱头象笼子里的飞鸟似的,东撞西钻、兜了一个圈子,最后只好回到老位子上,对着请葛亮一声苦笑:“嘿嘿嘿嘿!”唉……我总归认得你!锁上了舱门叫我请便。

    这时,赤壁山前的炮声愈来愈响了。因为曹操杀了蔡瑁、张允之后,情知水营上力量薄弱,而且今晚大雾弥漫,所以命令他们多放些炮,壮壮自己的胆。

    鲁肃此时不用你孔明客气,他自己提起壶来,朝自己酒盅筛酒,喝气酒。横一杯,竖一杯。只喝酒,不吃菜,容易喝醉,而且他又喝得这么猛,心里面有气,所以不多一会儿就吐得一塌糊涂。

    这时的孔明也顾不得你鲁肃了,第三次用竹管尝了尝水味,断定已抵赤壁江边。竹管在舱壁上(耳朵旁一个岂,音同“盖”)好,窗板关上,拉动左右的第二根绳索。

    老军们一看第二根绳上的命令是“停泊”,便从后舱跑出来几个人,有的抛锚,有的爬上顶棚降落风帆。因为是顺风,加上舟船本身的惯性,虽则已慢慢地停下来,但还是向前滑行了一段路。

    这批船并非真正停在赤壁江边,而是在曹操的水营门外面,距离约摸一箭之遥,那末,或许停得太远,箭射不到,这怎么办呢?不要紧,敌人既然要放箭,他就要想射到这些船;在营里射不到,他们会划了船,靠近了再射。关键在于你的计谋考虑得是否得当、周密,敌人会不会上当。你的计策高明,箭总是会有的;你的计策蹩脚,哪怕靠到岸上也没有用。

    现在,船已停下,随着风浪的颠簸,还在左右摇摆。老军们全部回到舱里。孔明等了很长一段时间,不见曹营上有任何动静。他想,哦,今晚的迷雾太浓,他们还没有发现江面上的动静,还没有知道我诸葛亮驾到,预先没有和池们打招呼。不知者不罪,待我来送个消息给曹操。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孔明因为胸有成竹,知彼知己,有十分的把握,所以非但敢到百万敌军的大营门前来,而且唯恐敌人不知道,要告诉他一声:我来了!

    只见先生站起身来,拉动左右的第五根绳索。

    “当啷啷……”铃声一响,老军们拿起第五根绳上的纸条一看,上书两字:

    “呐喊”。顿时五百老军敲锣的敲锣,打鼓的打鼓,吹号的吹号。

    这些锣鼓本身都是破的,而且孔明吩咐他们放在七高八低的石块上敲,所以发出的声音极其怪异、刺耳。加上门窗都关得密不透风,这尖厉的声音从船底传入水中,再从水里泛上来,江风一吹,混成一片,根本听不出是锣鼓之声,恰似一种什么异兽的怪叫。

    鲁肃听到这种声音吓了一跳,瞪着眼睛压低了声音对孔明讲──其实你哪怕喊破嗓子也不要紧,但他觉得在敌营之前,不能高声的:“军师,你,你好大胆!”在曹操营前你还敢这样喧闹!

    孔明见他急得额角上的汗都沁了出来。心想,你要晓得,不这么大闹一场,曹操请不出来,曹兵也不肯送箭来。现在不必与你多讲,少顷箭一来,你自会悟出其中的道理,我非但要敲锣打鼓地闹,而且一直要闹到天亮呢。天一亮,你叫我闹,我也不闹了,马上要走了。不论是箭多得装不下也罢,一支箭没有也罢,反正到天亮为止。

    诸葛亮稳坐内舱在这里等箭不说,且说曹营之上。因为今天江面上浓雾弥漫,水营上的巡哨小船不敢到江面上去,恐怕迷失航向,难以回转,只敢在水营门外来回巡逻、兜兜圈子。眼睛起不了什么大作用,全凭耳朵来感觉情况。好几条小船遇之后互相招呼、联络。

    “我的哥。”一个曹兵开口。

    “哎!”另一个曹兵听见了,连忙答应。

    “别走远啦。”

    “知道。”

    “丞相叫咱们今晚要格外注意。”

    “放心。”

    他们虽然是在巡哨,但哨了这几个来回,也没有发现停在他们旁侧不远的草船。现在突然听见喤喤的怪叫声,都猛吃一惊。注目向传来声音的地方望去,隐隐约约看见黑压压地一大堆东西,似船非船,似山非山,声音就是从这一大堆东西上发出来的。

    “我的哥,你看,那东西体大如山,吼声似雷,什么东西?”一个曹兵看不清这是什么,在问伙伴。

    “不知道。”旁边的小兵也不懂。

    “你过去打探打探。”

    “我不去,你去。”

    大家你推我让不敢去,以为定是长江中钻出来的什么怪物。心想,这家伙身体这般庞大,嘴巴一张,我们连人带船就象饺子那么一只,被他一吞就吞下去了。有人建议:“那末快去禀报。”

    一条巡哨船连忙划进水营门──因为营门口标灯光亮,还比较容易找到目标──到两位都督的大船跟前,上船去禀报。

    于禁、毛玠坐在舱中。因为今夜雾大,生怕江东有人来偷袭,所以两人非常小心谨慎。刚才草船上的喧闹声他们也听见了,正要派人去打听。

    巡哨兵跑进舱来:“报禀二位都督:我们在江面上发现一样东西,体大如山,怪叫连天,我等都不识是什么东西。请二位都督定夺。”

    于禁、毛玠心想,今天初起迷雾,出现这种怪物,不可不防,倒要亲自去看它一看。命巡哨兵退出。两人起身出舱,来到船头。

    此时,水军合营将校兵丁全都被这声怪叫惊动,统统拥了出来,有的在船头上,有的在水营上,好奇地盯着江面上那模糊不清的东西看。

    于禁、毛玠抬头向前面一看,果真在江边有一座象小山那样的东西。是不是敌人的军队呢?不象。军队要往前冲的,它现在不进不退,在原地摇摆着。是江中的怪物吗?可是从来没有听人家说过长江里有这种庞然大物……

    如果蔡瑁、张允未死,诸葛亮就不敢如此胆大地前来借箭。他们长期在江边作战,江面上的情况十分熟悉,知道根本没有这种怪物的。诸葛亮就是欺你于禁、毛玠地理生疏,情况不明,而且了解到曹操在长江初次交兵失败之后,已经把三十门船尾大炮全部掀入江底。所以,他来借箭毫无顾忌,十拿九稳。

    于、毛看了半天,吃不准江面上到底是什么东西。问周围的大将,谁人前去打探。大将们也同两位都督一样,从未看到过,因此一个都不敢去。他们想,如果是江东来的军队,那倒不怕。打得赢打,打不赢就退,反正是在自己营门前。只怕是怪物,那本领再大也没有用的。两位都督见没有人敢去打探,便商议道:“毛将军,你看这便如何是好?”

    “于将军,我看不如快去禀报丞相。”

    “不妥。”丞相今夜本来有些胆战心惊,唯恐有人趁浓雾杀奔前来。我们去一报,他肯定更加紧张,马上要赶到此地来。等他赶到,或许这东西倒已经退走了,那岂不要被丞相骂我们大惊小怪,轻事重报?

    “那怎么办呢?”

    于禁说,还是我们先想办法把这东西赶跑,然后再去禀报丞相,说,方才江面上来了这么一件东西,已被我们击退了。丞相一定大大赞赏我们。蔡瑁、张允虽然水面上知识比我们广,但做了都督以后只有罪,没有功,最后一刀两断。我们本领不及他们,所以要格外提防,考虑问题处处要小心谨慎,要摸透丞相的脾气。

    毛玠说,此话不错。但是这个东西距离这么远,长枪戳不着,大刀劈不到,三十门船尾大炮又没有了,怎么弄退它呢?

    于禁略一转念道:“有了。我等不妨放他一箭。”

    “是啊,放箭。”

    哪知孔明就是要你们的箭!不过,于禁、毛玠射的箭是试探性的,数量很少,远远满足不了诸葛亮的要求。

    两位都督命令两队水军弓箭手,共五十名出水营门,一字长蛇形排列在江面上,一齐向这堆东西放箭。小兵立即奉命而行。弓箭手的射箭与大将射箭不同:大将射一条箭要搭足架子,象现在的打步枪一样,要瞄准后放的;弓箭手放箭如同现在的机关枪扫射,射的都是大目标,或一批目标,用不着瞄准的,只要射箭的速度快。每个小兵身上各有五十支箭:胸前廿五条,背上廿五条,射一支,拔一支,背上的抽完,胸前的移到背上,连续不断,大部队一起射的话,看上去简直象密集的雨点,又可比作成群的飞蝗。那末,五十支射光了怎么办呢?不要紧,他们五十个人是分成两批的,前一批才射完,退下来装箭──另有小兵专门装的──第二批再上前放箭……如此循环不息。现在,小兵们听得二位都督令下,立即放箭。箭射到烂稻草上,只听得“嚓嚓嚓嚓”钻了进去。力量大的钻得深些,力量小的就在面上;射得高的在顶棚上,射得低的在船头上。总之,除了少数脱靶的箭掉入江中,其余射到船上的箭全部受住,而且几乎没有损坏的。

    孔明在船舱里听得船顶与船头上有接连不断的“嚓……”的声音,知道是箭来了。

    鲁肃坐在那里呆若木鸡,现在听得“嚓嚓嚓”的声音,心想咦,怎么回事?外面下大雨啦?不象啊!便问诸葛亮:“军师,这是什么声音?”

    孔明想,方才我一句话,急得你要寻死觅活,现在也只要我一句话,可以叫你开心得手舞足蹈。真可谓一句话说得你双脚跳,一句话说得你拍手笑。

    “大夫,曹营上送箭来了。”

    “哦,此乃射箭之声?”

    “正是。”

    “曹营上为何只是放箭啊?”

    “大夫听了,今晚漫江大雾,曹军兵看不清我等的草船,只道是什么长江怪物,故而无人敢轻举妄动,只是遥遥放箭耳。”

    鲁肃听了,心想,不料孔明别出心裁,这样离奇地叫借箭,真是鬼神莫测!因此鲁肃回嗔作喜,对着孔明:“原来是这样的借箭哪!啊哈……妙极了!”

    鲁肃虽然不曾出去看,听孔明这么一讲,他完全想象出来了。联想到出发之前,孔明一而再,再而三地叫王四去看三座大营可看得清楚,原来他就是在等候这大雾降临。怎么他会知道的呢?

    鲁肃知道了孔明借箭的奥妙,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下来。便问道:“那末军师,莫非你早已知晓今晚必有大雾?”

    “实不相瞒,亮未出隆中便已知晓了。”

    鲁肃一听,你又在吹牛骗人了。未出卧龙岗就知道了?我不相信。不相信归不相信,哪怕你说未出娘胎便已知道,也只能由你胡编乱造了。不过,有一点可以证明,你至少三天以前在大帐立军令状时,已算准今天有雾:这已经是一桩极不容易的事情了。

    其实孔明并非夸大其辞。他是今年二月初二出山的。而在去年他就在预测今年的天气了。现代气象科学发达了。可以“一百年世界天气早知道”。孔明虽然不能预测一百年,也不可能算全世界的天气,但是凭他的天文知识,再参考当时民间积累的气象经验和资料,预测一年之内的、局部地区的天气,还是可以办到的,尤其是对一些比较特殊的气候,结合某些地区的特殊地理条件,更加容易测到。当然,一些具体细节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算得那么准确无误的,是需要后来逐步确定和纠正的。因此,孔明在借箭之前的几个晚上,都要对天上仔细观看几遍,以防风云变幻。

    鲁肃此时脸部肌肉十分活络,兴高采烈,得意非凡。对孔明说:“军师,既然如此,我等即使借到三、五万狼牙回去交令,也是脸上飞金了。”因为你这种造箭的办法实在令人惊叹,谁敢到百万军前来骗箭?比起都督夜探曹营,狼狈逃回,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孔明想,你倒良心很平,只要三、五万支箭就心安理得了,我要末不来,来了起码要十万狼牙。这倒并不是我心凶,而是周瑜手辣,缺一支箭,他就要搬掉我的脑袋。所以,十万支箭只能多,不能少。不过,现在的箭声还太稀、太弱,照这样的进度,也许被你踱头猜着,到天亮是不过三、五万。

    孔明一看时辰香,已经过了子时,交上丑时了,箭已射了整整一个时辰。但是,射到船上的箭不过只有两万多,不到三万。

    诸葛亮怎样知道船上受着的箭是多少的呢?他又无法到外面去看,一出去就要射死的;即使能出去看,也无法数清。喏,他就是利用桌上的那第三只酒盅里的大半杯酒来测算的。孔明事先做过试验:在自己那条船的前半部分放上一些箭,使船身往前倾斜,舱里的桌子和桌上的酒杯也随之倾斜。当箭加到两千五百支时,酒盅里的七成酒正好晃动到碰着搁在上面的筷子。一条船上射着两千五百支,二十一条船就有五万支以上了。这时,就可以把船掉过头来,让草船的后半部分受箭。待到酒盅里的酒恢复水平,就是前后受箭的分量相等,说明都在五万支以上,总共就有十万开外了。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电子计算机已流行一时了,一千七百年前的诸葛亮,用酒盅计算器测算,这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现在,孔明心里倒有点着急,如果真的到天亮只有五、六万支箭的话,回去仍旧难免一死。

    正是:非嫌赤壁点滴箭,更虑三江险恶心。

    不知孔明是否借到十万狼牙,且听下回分解。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