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大殿上一片刀枪之声,杀气腾腾。云长想,果然不出我之所料,大祸将临。吴兵杀出,我本领再好,总是寡不敌众,况且还要保护大哥,更无万全之策。怎么办?云长他双眼一转,看到周瑜还在拖住刘备,不让告辞,顿然急中生智,跨上前去,起右手往周瑜的右手腕上抓了上去,开口说道:“啊!大都督,不劳远送了。”嘴里说不要送,手里拖牢周瑜往外面走去。意思是:你既然舍不得放我大哥走,那末就叫你护着我家大哥,借你之人作挡箭牌,今日不送也要叫你送,这样我家大哥性命有保障了,免得你牵肠挂肚,纠缠不清。
躲在长窗背后甘宁看到大殿上的情景,料想今日要杀刘备是不可能的了。因为一旦杀死刘备,周瑜也难保性命,关云长肯定要把江东闹一个翻江倒海,我们也难以回复孙权。
因此,他丢下手中双戟,从窗后兜到吕蒙跟前,说道:“杀刘备不成,我们还是到江边去以观待变,伺机动手吧。”窗后的兵将都跟了甘宁和吕蒙向江边去。
周瑜被云长一把抓住以后,方才察觉自己做事太荒唐,要想再溜已经不能脱身了,只得埋怨自己糊涂。听凭云长的摆布。
关云长将周瑜拉到自己身体的左面,右手握住腰悬的剑柄,侧目而视,示意刘备赶快离开这是非之地。要不然,大祸将临。
刘备是个仁义之人,对大殿窗后的动静根本不在意,更没有想象到周瑜有这样的险恶用心,见自己兄弟把周瑜牢牢抓住,心中好大不乐:我家二弟不知有何冤何仇,竟要和他拉拉扯扯,一点不客气,弄得我有兴而来,败兴而归。又见云长拖着周瑜,手按剑柄,杀气腾腾地向外走去,她只得迷迷惑惑地撩起龙袍跟在后面,走下临江殿,向甬道走去。
关云长听得刘备在后跟随,放慢脚步,闪开道路,让刘备在前。见他下了露台,自己挽了周瑜边走边说:“大都督,常言道:‘送君千里,总有一别。’不劳相送,留步了。
“
周瑜被关云长这一句话,说得脸色尴尬。明知关云长在取笑自己,又不敢不送,只好假意客气道:“嗳!本督定要相送的。”
刘备在前,云长和周瑜在中间相随,十九名家将在后紧紧跟随。一行人缓步走下露台,来到甬道口。
再说甬道口的吴兵吴将,见刘备安然走出大殿,知道都督未能将他杀死。又见云长挟持着周瑜,随后而来。他们都在想,都督设下牢笼计,反而纵虎归山,不要说你都督今后在外名声不好,就是我们这些兵将在这里不明不白地站了一天,也要遭别人的奚落。既然都督无法杀死刘备,那我们这里人多势众,趁他们君臣二人不防,我们一拥而上,将刘备活活杀死,谅关云长一人,如何敌得过我们!所以,这些兵将在甬道口并肩而立,一个个交头接耳,等待刘备行至面前,从中取事。
关云长此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将甬道口看得清清楚楚,心里想,这班兵将堵住甬道口,不存好心,我不得不防他们胡作非为。好得周瑜在旁,我只要对其暗示,不怕这班兵将不闪开。所以,云长突然一声咳嗽,同时把腰中宝剑抽出半口。顿然间,太阳光射到宝剑上,反射出寒光闪闪,冷气森森,好不令人害怕!
周瑜被关云长拖下露台,自知今日已无法杀害刘备了,他只求让刘备早些到江边,回转江夏,异日再徐图良策。不料,耳闻“铿锵”之声,他用眼角对云长一看,半口宝剑出匣,光耀夺目。他浑身一颤,知道有人要阻拦刘备。心里想,此时动手已经来不及了,我的性命完全掌握在红面孔手中,只有让我来制止他们。周瑜对着甬道口也是一声咳嗽,意思是,你们不要只顾杀刘备,不管我的性命安危。
甬道口的吴兵吴将,见周瑜对他们频频示意,只得让开一条路,纷纷闪在两旁,让刘备他们从面前走过。
刘备在前面走,一点都不知道后面的云长和周瑜的明争暗斗。就这样,君臣一行数人一无阻挡来到江边。刘备率领众家将弃岸登舟,回头对江边的周瑜拱手话别,自己回进舱中坐定,等候发船。
关云长与周瑜挽手同行到达江边,见刘备等人上船进舱,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他想,今朝大哥死里逃生,总算太太平平,也就不与你周瑜计较。倘然有什么三长两短,决不与你甘休。回头见周瑜已经吓得面如土色,心中暗暗好笑,你既然这样胆小,何必要作此不仁不义之事?背信弃义非大丈夫所为。因此,关云长把周瑜的手一放,说一声:“受惊了。”
周瑜被关云长从大殿上一直拖到江边,手臂早已酸痛不已。现在云长放下自己的手,方才觉得血脉流通。周瑜退后两步,双手撩着头上的雉尾,暗暗庆幸:虽则未将刘备杀死,却也保全了自己的性命。留得青山在,不愁无柴烧。周瑜举目对关云长一看,面前的红面孔双手撩须,容光焕发,正是一代英豪,气宇轩昂,恰似神人一般。
关云长见周瑜一言不发,自己对腰中的宝剑看了一眼,想道,原以为借了此剑定然要杀条血路,谁知连毫毛都没有碰一根。常听子龙讲,此剑如何锋利无比。到底好到何等地步,倒不如让我来试它一试,也不枉带了它江东一趟。怎样试法呢?把周瑜的头割下来吧,那也不必,他不讲理,我们还是要讲理的。再说杀你一颗人头,试不出剑的好坏。
云长他凤目向四周环视一看,周仓那边的人圈子已经散开,一根铁链从船上到岸上紧紧牵牢,他想,既然称到此剑能削铁如泥,何不让我来将链试剑。这叫斩缆开船。关将军想到这里,“青釭”出匣,左手撩须,右手把宝剑高高举起,跨上几步,望准铁锚根上的链条,手起剑落,只听得“嚓啷”将铁链挥为两段,就好比铜刀铲豆腐一样,铁链直向江滩荡去。
起初,周瑜和吴兵吴将见关云长抽出宝剑,个个吓得魂飞魄散,以为他要在三江口大闹一场,后来看到关云长读词越,方才惊魂稍定。大家暗暗赞叹道:关将军真是人亦气概,剑亦精良。
关云长收转宝剑,放入剑匣,准备上船。一想,慢!我保大哥回转江夏,自然安然无恙。可忧的是孔明军师在江东孑然一身,无人保护,若遭周瑜暗算,我等在江夏怎能知道?即使知道,恐怕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我家大哥失去了孔明,如何能成其大业?关云长想到这里,把入匣的剑又重新抽了半口出来,凤目对周瑜一眼不眨地盯着。意思是,要是你得罪了我家军师,我关某这口宝剑与你无情。然后,关将军将宝剑再次入匣,踏跳板上大船,独立船头,撩着长髯看着水手们把斩断的铁链拖上船来,号令水手们扯篷,掉转船头。
大船启航,船上船下的人见周仓未上船,都十分着急,都在想,关君侯倒也粗心得很,忙着回去,竟将一个水手忘在三江。
周仓见主人等都已上了船,大船已掉转头去,心里想,我也可以走了。他对坐在地上的两员吴将看看:承蒙你俩一片盛情,在此陪伴了这半天,谅你们也十分吃力了,让你们轻松去吧,我要回去了。所以,周仓把搭在徐、丁二将肩胛上的双手收转,纵身一跃,跳过来抓起铁锚,高高举起,直向甬道口跑去。约奔了二、三丈路,他转过身来又向江边疾步跑去。因为大船已开动,比来时要远一些,就象跳远一样。当他到江边时,两足一蹬,身体腾空而起,连人带锚跳上船艄,双脚立定,将铁锚轻轻放下。然后,他挺直身体,推起头上的遮荫草帽,两手捻着田螺胡须,弹出一对电光眼睛,瞪着江边的人群。
人们想起从临江殿出来的家将打扮的关云长,又看着渐渐驶去的大船上的这个蜂目豺声般的水手,断定他是关将军的马前步将周仓。等大家猜透底细,大船已扬长而去。
今朝的周瑜,饱受关云长的气,倒了一天的楣,一点也没有都督的威风。心里的火蹿上蹿下,找寻着发泄的地方。眼看着远去的刘备,他恨不能从视野中挖去这条大船。
正在此时,有人高声禀报:“报都督。今有对江曹操命人前来求见。”
周瑜说:“命他们等候片刻。”他自己还是站在江边一动不动,若有所思。这里暂且不提。
云长走进舱里,在刘备身边坐下,对刘备说:“大哥,今日好险!周瑜狼子野心,酒内藏毒,欲害大哥。若非小弟上前阻止,恐怕大哥性命危险。”
刘备还不十分相信,漫不经心地回答:“二弟,我与周瑜无仇无怨,他未必会下此毒手吧。”
云长听到刘备的这番说话,气得他话都说不出。心里想,我舍命救护,劳而无功。也不来与你争执,只要保全了你的性命,我也心满意足了。日后你自己会明白的。
一路无话,直抵七芦湾。孔明的参谋船早已等候在此,王四见来船靠近,要紧招呼停船,说道军师在此。
大船上的人听说诸葛军师在此,不敢怠慢,急忙进船报禀:“报皇叔,船到七芦湾,孔明军师在此。”
刘备听到手下禀报,心想,我本当为军师而来,不期在三江口未能晤面,云长说周瑜鸩酒相害,我不太相信。既然军师在这里,那就带他回去,免得周瑜嫁祸于他。同时,请教一下军师,周瑜可有害我之心。所以,刘备从舱中踏出,迎接孔明。
王四回进舱里告禀。孔明出舱。
刘备见孔明,把手一拱:“啊!军师,久违了!”
孔明说:“贺喜主公!恭喜主公!”
刘备问:“军师,喜从何来?”
孔明道:“主公祸中得福,死里逃生,岂非大喜么?”
刘备听到这话,方才恍然大悟。忙请先生到大船上叙谈。两船靠拢,刘备扶着孔明上大船,君臣进舱坐定。云长上前见孔明:“军师,关某有礼了。”
孔明抬头一看,关将军果然改扮家将护卫主公。“君侯罢了。尔保驾有功。”
云长面带喜色,对刘备看看:你对军师是言听计从,现在军师在论我之功,总非胡说八道了吧。他退过一旁坐定。
刘备问孔明:“军师,周瑜邀我过江赴会,究属何意啊?”
孔明说:“主公听了,周郎用‘倒树尽根’之计谋害主公,若非关将军保驾,命已呜呼。”
刘备惊叹道:“喔呀呀!那末刘备是为你而来的啊!”意思是,倘使我死于非命,也是为了你。又说道:“军师,周瑜心地如此险恶异常,我等一同回去吧。”
孔明说:“非也。三分天下未得,亮不能回去的。”
刘备问:“军师何日归来?”
孔明说:“待到十一月二十,甲子日东风起,亮便归来。”
“奇啊!隆冬时节唯有凛冽西风,何来东风?”
“主公,亮已知晓十一月二十必起东风。此番东风骤起,助主公,利江东,破曹操。赤壁一烧,主公从中取利,成三分天下之基业。”
刘备知道孔明一向谨慎,他的话不容置疑。又说道:“军师,我与周郎初次见面,缘何要将备陷害?军师在此又怎样?”
孔明说:“主公,周郎心术不正,早已设下‘诱人犯法’、‘借刀杀人’之计,将亮杀害。二计不成,故用计欲害主公。”
“军师在此深陷缧绁,备寝食不安。须多小心。”
“主公且放心,亮虽身居虎穴,而安如泰山。”这种大话只有诸葛亮讲得出,人在虎口,却能太平无事。孔明又道:“请主公于十一月十九命赵云坐一扁舟,只需一弓一箭,在此南屏江边等候本军师。他十九到此,我二十下船,千万不能忘怀了。日期切记。其余之事不及多讲,有锦囊一封在此。一切按锦囊办事。”
孔明从袖口中拿出一封锦囊,交到刘备手中。然后立起身来向刘备告辞。临行之际,一再嘱咐刘备今后三江口千万不能再来。
刘备接锦囊在手,也叮咛孔明一定要小心,并把孔明送到舱外。君臣两人一拱而别。孔明回到自己的船上,回转三江。下回再提。
刘备进舱。云长命白旗高扯,向樊口山进发。
不一会,张飞带兵前来接应。见前面刘备的大船扯起白旗,心里明白,大哥安然无恙。
船近,他跳上大船,进舱见刘备,在旁坐下。问道:“请问大哥,过江赴会怎样?”
刘备说:“队从!三弟道及过江会,周郎用毒酒欲害愚兄,幸得你家二哥,不然愚兄命休矣。”
张飞环眼圆睁,高声吼道:“大哥,我等且回去。待老张同了老赵杀往三江,与大哥报仇雪恨!”
刘备见张飞怒气冲天,贸然带兵前去必然有失,要紧劝阻他。“三弟,如今无事,也就罢了。万一闹出事来,令师在三江难保安泰。”
“大哥可曾遇见军师?”
“在七芦湾遇到的。”
“军师为何不归?”
“军师说,十一月二十起了东风便回。”
“他不会回来了。”张飞鲁莽,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
“何以见得?”
“大哥啊!十一月只有西北风,哪来东风?岂不是不回来了?”
“军师说,天意如此,他早已料到必有东风的。”
张飞想,军师的计策每每超群绝伦,无人可及。我是他的学生,怎么一点不知?阿戆连忙附和道:“对对对!军师超凡入圣。那可曾有何话说?”
“还有一封锦囊在此。”刘备把锦囊打开,看到上面写着:十一月十九命赵云驾一条小船,带一张弓、一条箭,在南屏江边等候。在这些字的旁边画了许多圈圈,表明事关紧要,不能忘记。接下来又写道:预备军衣六千套:三千是吴兵的号衣,三千是曹兵的号衣;扎缚三里路长的木筏;一百零八只船。按计操办,等候听用,不得有误。刘备看完,暗自思忖道:江夏郡开丧,耗费巨资,现在所剩无几。要置办这些东西,哪来这么多的钱财呢?刘备瞪着张飞,看他有何办法想出来。
张飞看过锦囊,又见自己大哥愁眉苦脸,正在为难。张飞对刘备说:一百零八只船,我们弟兄三人想办法打造出来。三里木筏,军师已写明,只用一夜,我们到江夏大木栈里去租,租钿记在帐上,等到赤壁一烧,曹操的一百万人马全部要投顺到大哥手下。那我们靠东风的牌头来还债;六千套号衣,到布店里剪一剪,布钿也欠一欠,做工也欠一欠,等到赤壁一烧,全部靠东风牌头还债。反正一切都靠在军师的东风牌头上。
刘备想,张飞真是个戆大,只知道东风,东风。倘然没有东风,我等弟兄只好喝西北风。这是屁话,不可听信。
其实,这是说《三国》的老先生想出来的,形容刘备当时的处境穷困潦倒。使得听众迫切希望火烧赤壁,刘备可以早日振作起来,与奸雄曹操抗衡。这些东西,对于一个小百姓来讲,当然难以办到。但对刘备来讲,尽管家底贫瘠,毕竟还是一国之君,尚且还有一个江夏郡。要办这点东西算不了大事。
这里让刘、关、张回转樊口山,到十一月十九再提。
还说周瑜独自伫立江边,听到手下第二次禀报:“曹操的差官等候都督已久。”周瑜把杀刘备未遂、反遭关云长戏谑的一口恶气,迁怒到这两个差人的身上。他想,曹贼啊!
我早晚总要与你决一雌雄,还下什么战书!算这两个差人倒楣,就把他们两人当作刘备弟兄两人杀了再说,暂时平一平我心头之恨!因此,周瑜下令:把江边和临江殿的一切都收拾一下。然后众将交令,各各回营。
周瑜回寝帐,关照放鲁肃。
鲁肃在营后早已把临江殿之事打听得明明白白。心想,枉然是一家都督,把我禁押,不料自己反被关君侯拉来扯去,弄得没有办法收场。让我出去羞他一羞,看他还能在我面前耍威风否!鲁肃到达寝帐,见周瑜面有愠色,杀气尚在,知道他正在恼羞成怒之际,在寻找出气洞。鲁肃不敢打趣,上前招呼一声。
此时,手下又报入帐来:“报都督!差官在大营之前求见都督。”
周瑜一声吩咐:“传令升帐!”
立时,帐上起鼓,营前炮响,聚集水、陆、粮三军文武。周瑜又命人到参谋船上传宣诸鹆恋前丁?诸葛亮从七芦湾回到三江,料着周瑜要传我上岸,因此早在船上等候。现在手下传令到,先生上岸。他一路走,一路想:今朝周瑜杀刘备不成,肯定要寻事生非,我要百般小心在意,不可造次。他上得大帐,见周瑜已经坐在中央,两旁文武归班站立,径向周瑜走去。
周瑜见诸葛亮走来,心里想,人称你诸葛亮未卜先知。今朝我瞒了你邀刘备过江赴会,可惜机谋败露。此等大事,谅你耳聪目明,也难以知晓。让我来看一看他的神色,可有先见之明?
诸葛亮已察觉到周瑜用挑衅的目光打量自己,知道他在试探自己。他想,周瑜啊,别自作聪明,掩耳盗铃了。你的所作所为要瞒过我,这是不可能的。我非但消息灵通,而且暗中已会晤了刘备,锦囊也已发出,只等东风起,坐收渔利了。恐怕这些事情,你反被我瞒过了吧。孔明眉毛一扬,脸上略显得意之色,表明自己已有所耳闻了。两人口不开,眉来目去传递音息,众文武一点都不知道。孔明到虎案前,向周瑜拱一拱手。“都督在上,亮有礼了。”
周瑜说:“先生少礼,一旁坐了。”
孔明说一声“谢坐。”在旁坐了下来。
周瑜见三营文武齐集,传曹操的差官进见。
曹操在赤壁满以为十天一过,孙权会率众过江投降。不料未过几天,周瑜带兵屯扎三江,毫无归顺之意。知道孙权诈称投降,暗中调兵遣将,准备迎战。他还不知掮了徐庶的木梢。因此,命两个手下为正、副差官到江东下战书,约期开兵。
此时,正差官手捧一道战书,副差官跟在后面上了大帐。副差官站在帐口,正差官跨到虎案前,双手把战书呈上,然后一拱到底:“江东大都督在上,曹营差官有礼了。”
周瑜见这两个差官如此傲慢无礼,顿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他想,刚才在临江殿碰了一鼻子灰,现在两个小小的差人也敢如此小觑于我,本当一肚子气无处出,我就被你们一个当作刘备,一个当作关云长,杀掉算了。他是眼喷怒火,心藏杀机,盯着面前的差官。
孔明在旁看得仔细,知道这两个差人灾星将临。心想,你们两人快点跪下来,或许还有求生之望。周瑜和你家曹操一样的心狠手辣,再不跪下,后悔莫及了。
这两个差人见周瑜怒容满面,气势汹汹,他们也在想,中间坐的不要说是你周瑜,就是孙权升堂,我们也不跪。这叫上邦之师不跪下邦之主,看你把我们怎样。
这两个差人实在不识相,曹操与孙权互为仇敌,哪来什么上下之分、贵贱之别。今日周瑜火冒三丈,区区差人根本不在眼里。不要说不跪,就是跪了下来也逃不了厄运。
周瑜见他们不跪,作色道:“唗!尔见了本都督,擅敢立而不跪。来!与我军棍伺候!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