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诸葛瑾的一番话,孙权大失所望。想不到这些文官听得百万官兵压境,竟会吓得如此手足无措。真是可笑!不知这摇头者心中可有计策?
要问这摇头者是何人,他就是江东的一位大政治家,姓鲁名肃,字子敬。今年四十岁。此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
当时诸葛亮采取的政策是联孙拒曹,以成三分天下。而鲁肃的想法是:第一,曹操的势力最大;第二,曹操是天下共同的敌人;第三,孤军作战难以取胜,必须联刘拒曹,两下联合起来。因此人称鲁肃有诸葛亮之才。江东,前后共有六个都督:程普,自知年高才小,让位与周瑜;周瑜死,鲁肃接位八年;鲁肃死,吕蒙;吕蒙死,陆逊;陆逊死;便是丁奉。
江东丞相是顾雍。在这些人中,鲁肃当了都督,江东最太平。
八年之中,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无战事之扰。在当时,要有八年不发生战争,是不容易的。他就是采取了联刘的策略。他秉性忠厚,为人老实,不善说话,好多人都叫他是“踱头”。不过他的目光很远,判断事情非常正确,从不轻易改变主张,甚至宁可抛掉头上的纱帽。在火烧赤壁中,他不但为江东破曹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而且从头至尾,出谋划策。
没有鲁肃与诸葛亮的配合,很难想象能击败曹操。故而说书人将东吴十计中的鲁肃视为“赤壁之战”的书中之胆。
孙权见鲁肃不停地摇头,不知他对时局怎样看法。大概不会使我失望吧。因此招呼一声:“子敬大夫。”
“对江百万兵。江南将士惊。下官来了!”鲁肃听到主人叫他,便将身上红袍一提,从旁闪出。走到孙权案前,一拱到底:“主公在上,下官鲁肃有礼了。”
孙权想这里大堂上的文官武将,都无计可出,军情紧急,不能再拖延了。你大夫足智多谋,谅必想一条计策,还是不成问题的,便说道:“子敬,降、战未决,大计未成,请子敬一议。”
“是……”要我拿个主意出来,一下子倒还未想好。两边文武都在看我,期待着我能够赞同他们的说法。我又不是诸葛瑾那样的人,对就对,错就错,决不能是非混淆,含糊不清。降曹肯定不对。我助孙权,又不是来劝他投降的,而是帮他谋图霸业;因此只有战,但又要力求获胜!怎么办……有了!便说道:“主公,张子布主张降曹,而老将军黄盖欲图与曹操长江交兵。这两个办法么……照下官看来,都不好!”
倘然鲁肃说好,孙权肯定不悦,现在听得说,两个办法都不好,知道他不同凡响。既然否定别人的看法,必定有自己的见解。要紧问道:“那末,请问子敬有何妙计?”
“问下官计么?”
“是啊!’
“嘿……!计么,下官也没有啊!”
又碰到了个半死人。你没有计,就不要讲别人的说法不好。总以为你考虑成熟,胸有成竹,自有退兵之计。想不到你不冷不热,说出个“没有”来。孙权本来焦急万分,听到他这么说,又是火上浇油,心火直冒。倘然往日里,我孙权不来计较,今朝事情大,商谈到现在还未见眉目,你又这么不负责任。既然你说了都不好,我一定要叫你想出个好办法来。否则不让你退下去。这叫“堂上逼计”。
“子敬,良计要与我堂上想来!”
“这个……”鲁肃对孙权看看,你也算得上通情达理的人,怎么今天也蛮不讲理了呢?靠逼就逼得出计策来了?再说,又不是我自己上前向你献计,为什么我讲了一声“都不好”,定要我讲出好的来呢?其实,这就叫“吃他一碗,凭他使唤”。他出名是“急鲁肃”。今天被孙权逼得他在大堂上走来踱去,踱去走来。一会儿拭一拭鼻子。一会儿拍拍屁股……古代读书人,动起脑筋来都有习惯,成拭鼻,或搓手,或敲太阳穴,或摇头,或拍屁股,也顾不了周围人对他的好笑。一会儿急步蹙眉,一会儿立定凝思:是啊,既然张昭、黄盖之说皆不对,那末到底错在哪里?对的办法又从何而来呢?
孙权与众文武见鲁肃苦思冥想,都屏息凝神,大堂之上寂静无声。其实,孙权也在考虑鲁肃的那番话,认定他心中有底,只不过还未成熟,非逼他一逼不可。事情果然不出孙权所料,鲁肃跑到孙权面前,突然放声大笑:“嘿嘿……主公,下官顿生一计。”
“有何妙计?”
“请问主公,你邸报可曾看过么?”
三国年间,有一种专门记载国家大事的报纸,叫邸报。
民间事情并不刊登。孙权想,又要与我瞎扯了。问道:“我问妙计,你为何问起邸报来了?”
“计就在报上!”
“我身为六郡之主,邸报岂有不看之理!”
“好极了!请问主公,可曾见得报上刊登:刘备当阳新败,现在江夏郡大开丧否?”
“刘备开丧,与我何干?”
“主公;自古以来,兵不厌诈: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好比只有三十多万,他对外要说五十万,有了五十万,要说七、八十万;有了七、八十万,便称百万雄兵。那末,现在曹操到底有没有一百万兵,谁也不知道。又不好去问曹操。
以我看来,刘备他一定知其底细。你不要以为他穷,他常同曹操交兵,尤其打过好几次胜仗,火烧博望,再焚新野。打到胜仗,一定知其军情。名曰:‘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现在刘备正在开丧,主公何不由人以去江夏吊丧为名,行打听曹操底细之实?”
“好!”孙权想,你鲁肃真是个聪明人,“眉头一皱,计上心头。”想出了一个好计策。孙权哪里知道,这个计策,早已落入孔明筹划之中。他们正在假开丧,就等你鲁肃去吊丧。
鲁肃想,叫主公命人前去打探消息,要是曹操确有一百万的兵力,就可以同刘备联合起来对付他。如果没有一百万兵,只有六、七十万兵的活,那末我们江东六郡拼拼凑凑,也有六十万左右,兵力相差不太大,那就打一仗,也不一定我们输。尤其曹操驻扎赤壁不久,新来乍到,军心未稳,不会马上杀过江来。还是趁此机会,摸一摸底,再作决定。所以问了一声:“主公,你看此计如何?”
孙权听完鲁肃之计大为赞成。除此之外,别无良图。一准命人前去江夏吊丧。这样,我就不必操之过急的了,从容不迫地将拒曹之策考虑周全。那末,派谁去呢?这条计你鲁肃献的,索性拜托你去江夏跑一趟吧。因此赤壁之战就是从鲁肃吊丧开始的,名叫“鲁吊”。赤壁之战中有名的是东吴十计。有了十条计,赤壁才烧。鲁肃今天的计是条母计;母计之中,还有十条子计。倘然鲁市不去吊丧,孔明的机谋全部落空。
“费心子敬江夏走一遭。”
鲁肃想,这种事情,也只有我鲁肃去做了。自己动的脑筋叫别人干,我也不放心。你不叫我去,我也要去的。老实说,刘备手下的几个名人,闻名已久,我要去会会他们,开开眼界。尤其诸葛瑾的兄弟诸葛亮,号称一条龙;用兵如神,天文、地理、兵法,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看看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还有一个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走千里的关云长;再有一个说也奇怪,在长坂桥上吼叫一声,独退曹兵百万的张飞,怎么会叫喊一声,竟然可以喝退曹军百万?还有一个赵子龙,本领更加不得了、了不得,可以在百万营中冲杀一昼时,枪挑枪王以及数十员曹将;再则打听一下曹操的军事底细。这叫内外两便。因此连声答应:“下官愿去。”
鲁肃想;此番吊丧关系重大,尤其对手诸葛亮满腹经纶,智谋过人,好多事情要我当场作主。如果一碰到问题就回来与孙权商议后再去,岂不要贻误时机?因此,问孙权讨三分权力,以便随机应变,及时应付。
孙权说,你也太老实了,我派你到江夏去,就是代表我与整个江东人的意愿。当然有权处理同时可能发生的事情;你只管按事态的发展行使权力。
那末鲁肃啊,孙权叫你过江去打探曹操的底细;你却把江夏的诸葛亮带了回来。要知道。这位先生来了之后,要他回去既没有这么便当了。此事后面再提。
最后,鲁肃对孙权讲,现在请主公不要多商议了,等我江夏吊丧回来再行议事。孙权说,一准听你回来的消息。就这样,孙权退堂,文武退出。大家静等鲁子敬的消息。
鲁肃回到府第,隔夜准备好了一只官船。到明天,鲁肃袍帽整顿,上下一新,一早带几个手下离岸登舟,向对江进发。一路之上,金锣嘹亮,路上光阴迅速,已抵对岸。不过离开江夏还有四十里路。路过武昌江边时,鲁肃在舱里突然听得“杀……”一阵呐喊之声。心里感到奇怪,我们江东,因为对面赤壁屯扎了百万曹兵,三江口经常发生混乱,故而有些杀声。这里是后方,哪来这一片杀声呢?船在向前行,鲁肃在船舱中,将窗子打开,便把头伸出去,对叫喊之处望过去,只见武昌江边扎下一座大水营。鲁肃是个会用兵的文官,他常同周瑜合作,一个在外作战,一个在内镇守。因此江东人有句说话,称谓:“临江水战让周郎,伏路摆关称鲁肃。”所以他对江边一看到这座水营的大小面积,便知道有多少人马。这座水营至少有二十万水军!只见江边大小船上的汉兵正在操练,一彪彪、一队队,十分齐整;刀对刀、枪对枪,格外壮观。鲁肃把头缩进舱来,心里在盘算着:有面子便有夹里,水军有二十万,陆军起码也有二十万,只有多,不会少。一般说来,陆战为重,水战较少。非比我们江东,占据长江天然屏障,以水战为主,水军要比陆军多。现在算他水陆并举,那末水陆两军合起来,两个二十万,不少于四十万。都说穷刘备,兵微将寡,照此看来,有了四十万人马,还穷什么?我家主人有了江东六郡,也只有六十万左右。地他一个江夏郡,就拥有四十万,一点也不能说穷了。大概别人有了四十万,是应该不差了,因为刘备是皇叔,所以有了这些人马还只好算穷。
此时,鲁肃又想着个大问题:如果江东要同曹操交战,六十万战一百万,要以少胜多,吃力的;刘备同曹操匹敌,四十万打一百万,也是寡不敌众。那末,两国联合起来,六十万加四十万,就是一百万,与曹操交战,不正好是一比一么?想到这里,鲁肃不觉一阵冷笑:“嘿……”对!让我见了刘备,就同他讲;我们来个两国联兵,共破曹操吧!
你鲁肃这一连串的想法,正与孔明的全盘计划不谋而合;正中下怀。那末,江边到底有没有二十万水军呢?不言而喻,刘备兵败长坂坡,被曹操围困在汉江边,一刹那间,哪来四十万兵呢?这都是孔明摆下的阵。水营外操练的二、三千人是刘备的兵卒,而这座大营之中,都是些坟墩头,太阳一落西营里就要出现磷火,野外动物发出“呖呖”的叫声,乃是一座空营。
现在鲁肃刚到,有此大营一座,待你返回江东路过这里,这座水营就不翼而飞了。诸葛亮做事神出鬼没,简直象演戏一般,演过就结束,造成鲁肃对刘备实力判断的错误。他只认定刘备现有兵马四十万。
船往江夏一路而来。在与江县相距二三里的江面上,鲁肃的官船被前面成千上万只船阻住去路,无论如何过不去。
只见前来吊丧的各式各样的船只已将江面堵塞,要想把自己乘的船挤进去,难如登天。因此,官船只得暂且停下不过,船上的人心里都明白,鲁老爷在此不能多耽搁时辰。吴侯急于听他的回音。那末,让我们到旁边的船上去打个招呼,他们先到此地,大概已经吊过丧的了,请他们让一让。只要有一只船动,后面就便当了。因此,跨到右边的一只大船上。
见船艄上坐着一个翘着小胡子的船老大。江南人的嘴比较活络,上前一拱到底:“老伯请了!”你叫他老伯,他就拿出老伯的面孔出来。这是孔明军师早已关照好的。当时,刘备新败长坂坡,哪里有什么人来吊丧呢。孔明便四处搜罗船只、水手,把各种船都集中起来,把他们一个个都装扮成有身价、有名望的太守、大将等,船上都有—面熘某对船顶上。若用经商人的话来说,只有招牌,没有老板。大多数的船都用于做生意的,孔明便与他们讲定,停一天,二钱银子,大小船一律平等。船上的人听说每天有二钱银子收入而且又不劳神费力,个个心满意足,皆大欢喜。不过孔明预先关照了,只要江东鲁肃到,二钱银子就没有了。因此,所有的船公,都巴望鲁肃晚几天到,可以多拿些银子。这两天相处下来,各船的水手彼此都搞熟了。现在来了只陌生船,大家都很注意,见船上一面大旗,旗上写着“江东陆军参谋官兼理文书官、司任官、上大夫”,中间一个“鲁”字。所有船上的人都看得清楚。心里明白,二钱银子到此为止,有些依依不舍。
现在船上人听见有人叫他老伯,明知道是江东官船上的人来搭讪,故而双眼一弹,小胡子一翘:“怎么?”“请你的船让一让,让我们的船向前去一点。”“你们是哪里来的?”
“从江东来的。”“江东吗?”“是。””那末江东哪一个?
”“江东鲁老爷、鲁子敬,鲁先生,鲁大夫。”“有这么多的人吗?”“不不,就是一个人。”“就是一个人为什么噜噜苏苏讲了这么多的名宇?”“我详细一点,详细一点。”
“那你们来了几天了?”“刚才到。”“才到吗?”“是,刚才到。”“好大的面子!”“怎么?”“你听了,咱们主人来了七天,到现在还没有吊。你们一到就要吊,不是好大的面子吗?”这个小兵问出一包气来,要紧回到自己船上。心里想,旁边的船来了七天还没有吊着丧,看来我们至少要十四天才吊得着丧。这样长的时间,我们如何等得及?
还是去禀报鲁老爷吧。进舱到鲁肃前:“报鲁老爷!”
“何事报来?”
“现在船已到江夏码头,但是无法登岸,我在旁边船上打了个招呼。他们的主人来了七天都没有吊着丧。鲁老爷,看来我们要等十四天了。请鲁老爷定夺。”
鲁肃听说要等十多天,转念道,我怎么等得及这许多天?
可能手下人去得罪了别人故而别人故意不让。老实人往往先责怪自己的手下人。他嘴里说一声:“待我出舱观看。”
“鲁老爷请!鲁老爷出舱哉!”
鲁肃一声痰嗽,人踏出中舱,对四周一看,“呀……”
鲁肃见船只密密麻麻,层层迭迭。照此光景果然要等上十天半月方能轮着我鲁肃。不要我么在这里等得起劲,主人在江东等得心焦,时光一天一天挨过去,曹兵大队却掩杀过江,江东岂不要大祸临头?他想,让我看看,旁侧船上的主人翁可有认识的,要是熟识的,让我上前打个招呼,请他们让一让,我可早些登岸吊丧。他向左边船上一看,只见这只船上的一面旗子,写着”西川刘璋”,鲁肃想,从无交往。看到右首船上一面大旗写着“东川张鲁”,又从不来往。再看到后面船上扯着一面旗,乃是“西凉马腾”,素不相识。再见一面旗上写着“太守韩遂”,但闻其名,未识其面……前后左右船上的主人翁,都是远道而来,没有一个亲近的。孔明的计策就是这样,处处比别人高超。倘然这里的船上,有几个人是鲁肃认识的,大事就完结。因为都是千里迢迢而来,不被他有所察觉自己的动机。鲁肃在船上急得一无办法,只好打转,自言自语道:“这倒难了。”
其实你只管放心,诸葛亮等得你早已望眼欲穿。听得你来,喜形于色。
要问鲁肃登岸后,到底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