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请孔明出山后,对其非常器重,对人说: “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关、张内心不服。不久,曹操差夏侯惇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刘备请孔明安排作战计划,因顾虑到关羽、张飞不听号令,刘备遂以剑印付之。孔明召集众将,发号施令,让各将依计而行。关、张二人讲了许多怪话,不服军令,孔明厉声喝道: “剑印在此,违令者斩!”(第九十三回)关、张只好领命而去,最后大获全胜。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东吴。刘备率七十万蜀兵伐吴,势不可挡,孙权经过认真考虑,决定让陆逊统大兵御敌,陆逊被东吴众将视之为白面书生,在他接受大都督之职时,孙权担心自己的故旧之臣不听号令,遂将自己所佩之剑交给陆逊,对他说: “如有不听号令者,先斩后奏。”(第八十八回)在前线战场,韩当等老将果然不服号令,陆逊拿出剑印才压服了众将,使自己的作战计划得以实施。剑印在古代是一种指挥权力的象征,领导人在向部下授职时,应同时授予相应的权力,如果授职不授权,像孔明、陆逊那样有才干的部下也未必能够将所托付的事情办好。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高明的领导人在接受自己上级给予的职责时,一定要同时接受到相应的权力,如果有职无权,那就不能保证自己的指挥得心应手,不能保证有成功的把握。初上任的年轻管理者尤其如此。
魏将司马懿在宛城听到新城守将孟达反叛的消息后,他违反魏国惯例,未表奏朝廷就自行发兵,兼程前进,未等孟达举事即平定了叛乱。事后他向魏主曹睿作了汇报,并解释了先斩后奏的原因,曹睿当即赐给金钺斧一对,让他以后遇到机密大事,不必奏闻,见机行事,这更是交给了部下一种特殊的权力。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