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人物正解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全局观与决策法
    可见,在战役、战斗的决策上,各集团的领导人总是尽量不直接动用武力,他们做决策的基本原则是: 第一,以自己的政治意图为决策的最高目标;第二,设法消耗别人,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他们决策的基本方法是在各个集团的相互关系上大做文章,挑起其他集团间的矛盾,争取自己的同盟军。高明的领导人做决策时,善于在更大的争夺圈中考虑问题,他们能利用这个争夺圈中身处边缘位置的军事集团,巧妙地利用他们与自己敌人的矛盾,建立起大范围的同盟关系对付自己的敌人。有哪一个集团的领导人对做出这种决策不持认真分析的态度,必然在复杂的争斗中使自己一方处处被动,为他人所算,因为这是一种才能和智慧的较量。

    领导人在考虑作战计划时,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敢冒风险,善于做出风险决策。孔明在身边无兵力时,面临司马懿的大举进攻采用“空城计”,即是一次风险决策,这次决策成功地保护了自己,又为自己军队邓艾像的撤退争取了时间。这是一种防御式的风险决策。司马昭派兵灭蜀时,邓艾率三万精兵偷渡阴平小路,他凿山开路,悬索搭桥,沿路还分兵留守险峻之处,幸得后主刘禅麻痹大意,撤掉了孔明生前安排留守险要之兵。邓艾兵抵江油城,只剩两千人。他不敢停留,一鼓夺取江油,又连下涪城、绵竹,取得了夺取成都的决定性胜利。邓艾偷渡阴平时,有几次都是军士以毡裹身,从山上滚下,有进路而无退路,蜀兵若有百余人守其险要,兵士将全被饿死,这种作战计划是一种进攻性的风险决策。

    风险决策在军事斗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防御中,把握较大的风险决策实际上正是保守性决策,在进攻中,风险决策一旦成功,可以保证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成功,就战争的全局来讲,它消耗少,费时短,功效大,决策人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孔明一出祁山时拒绝采纳魏延关于兵出子午谷径取长安的风险方案,他从大路进兵,损兵折将,耗费国力,屡不得手,这是他用兵的一次战略性失误,连司马懿也不无遗憾地说: “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第九十五回)风险决策得以成功的基本条件是: 第一,决策要有起码的客观依据。依据越小,风险越大,因此依据绝不能降低到零;第二,领导人要有实施决策的胆识和必胜的信心,要以自己的勇气和决心鼓舞激励全军将士,一旦实施,绝不能中途畏缩动摇;第三,进攻性风险决策的实施要保证“兵贵神速”,使敌方无掩耳之机。世界上没有万全的选择,当然就没有万全的风险决策,高明的领导人只是在各种决策中选取最优方案。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