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人物正解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有耐心、能忍辱必有超值后报
    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思维方式。道家的人生观要求人们“知雄守雌”、柔弱处下、以柔克刚,按照这种要求,人们在社会纷争中就应当欲取先予,大智若愚,后发制人。司马懿长于谋略,在这方面他雄心勃勃,富于进取,但在他才能稍逊的军事战术领域以及他势力薄弱时的政治领域,却充分地吸收了道家的上述思想作为求胜的策略,这些思想在他身上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构成他独特的完整人格。

    在与孔明的战争交锋中,他宁可穿上对方送来的女人服装,甘心受辱,也不轻易出战。甘受对方的侮辱,自然是弱者所为,但正是这个弱者,使咄咄逼人的强者无可奈何,强者反倒最后败于弱者。曹丕威逼汉献帝禅位,司马懿没有像其他大臣那样直接出面参与,而当曹丕欲受诏承位时,司马懿急忙劝谏说: “虽然诏玺已至,殿下宜且上表谦辞,以绝天下之谤。”(第八十回)曹丕采纳了他的建议,在“三辞而诏不许”的形式下然后受禅登位。司马懿建议曹丕谦辞推脱,以示卑谦处下,使曹丕在很大程度上免除天下怨谤、争取人心,从而巩固魏国的社会根基。魏国大都督曹真病重期间,吴、蜀两路兵马进攻魏国。曹睿封司马懿为大都督,接替曹真之职,并准备让近臣去曹真府取来总兵将印。司马懿先前与曹真在前线产生了隔阂,因此这次他亲自前往。见到曹真,他坦然陈述了魏国面临的严峻形势,等曹真表示愿推荐他接替自己职务并要交给他将印时,他却表示: “某愿助一臂之力,只不敢受此印也。”(第九十八回)最后曹真动了感情,再三相让,司马懿方接纳。这正是以卑谦辞让形式成功地达到目的的方法。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