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背水列阵,无疑也包含着极大的风险,但他暗伏三路精兵以待,保证反击能够成功,却真正地化解了风险。他安排刘封战败后撤,尽丢军器衣物于道上,实是一种“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势篇》)的战术策略,意欲对敌人的进攻收到“乱而取之”(《计篇》)的效果。曹操在追击中觉察到了诸葛亮的用兵诡计,急令退兵,但同样为蜀军的反攻创造了机会。可见,安排刘封之军诈败弃物,既是一种诱敌之策,也是一种疑兵之策。对曹操这样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者难以利而诱之,却可以疑而惑之,这正是诸葛亮用兵的高明之处。
第三次,曹操丢了南郑,退守阳平关,听说蜀兵来断粮草,遂提兵至褒州(今陕西省勉县东北)城外与刘备决战,蜀军按照诸葛亮的策划行事。刘封阵前诈败而走,曹操引兵追赶,蜀军营中,四下炮响,鼓角齐鸣,曹操恐遭伏击,急教退兵,军队自相践踏,奔回阳平关。不久蜀军赶到城下: 东门放火,西门呐喊;南门放火,北门擂鼓。曹操大惧,于是弃关而走,退至斜谷界口。在这里,诸葛亮先以伏兵相疑,令曹操守关而无信心,终于弃关退兵。
曹操退兵斜谷界口,已处在了“进不能胜,退恐人笑”(第七十二回)的窘境,诸葛亮及时安排了几支攻劫部队: 一是令张飞、魏延截攻曹军粮道;二是令黄忠、赵云砍柴塞断远近小路;三是马超兵到汉中后安排劫敌营寨,伏兵追袭。“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军争篇》)诸葛亮掌握战争的进程,灵活处置兵力的分散与集中,也曾安排过十几路攻劫部队。在一次遭遇战中魏延射伤曹操,三军锐气堕尽,曹操遂放弃汉中,下令班师。
诸葛亮评价汉中之战说: “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吾以疑兵胜之。”(第七十二回)这道出了汉中争夺战后期蜀军战胜敌人的重要原因,也表明了诸葛亮在汉中对付曹操的作战奥秘。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