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论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17章 夷陵烽火(2/2)

    孙权加拜陆逊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进封江陵侯。诸将欲乘胜进攻白帝城。陆逊认为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吴讨蜀,内实有奸心,应还兵御北。孙权从之。

    人们多认为,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是失策之举,因为他违背了联吴抗魏这条正确路线。这种看法虽有道理,但也偏颇。刘备已立国,当以治理为急务,但对损失荆州,难咽耻辱,也是可以理解的。吴蜀之盟是权宜之计,时联时破。他的失败与其说是因擅改战略,不如说是由轻举妄动。

    首先,刘备忿孙权袭关羽而出征,这会使将士感到刘备是在徇私情,而不是为国家利益。在准备发动一场战争之前,张传檄文,振臂口号,是鼓舞出征将士斗志、动摇敌军士气的一种策略和手段。显然,刘备未能煽起蜀军同仇敌忾的情绪。荆州诸郡是刘备为匡复汉室历尽艰险、权时交易所得,是蜀汉不可分割的领土,是蜀汉进一步一统天下的桥头堡。刘备应该以此为由,使将士皆知要为捍卫国家利益夺回失土。

    其次,刘备不该拒绝孙权的请和。两家首次拳脚荆州时,刘备因曹操占汉中而向孙权提出均分荆州的和解方案,孙权接受,干戈为玉帛。两家再次武斗荆州时,孙权因惧曹丕乘隙而入而向刘备请和,刘备则应当予以考虑,视其条件而定。若孙权递的是一纸空文,没有退还土地(至少是武陵和零陵)的条件,刘备可拔刀出鞘,提出索还,若屈之,兵不血刃收回一些失地,可为满意,若遭拒绝,可再以此激发士气。

    再次,刘备排兵布阵不当。曹操赤壁将二十万众搞为一团,有劲使不上。而刘备却将五万兵弄成散沙,到处是空当。刘备若将兵力分据所占的巫县、秭归、夷陵、佷山等城,利用半年时间进行备防,恐陆逊难有良计。纵使刘备不能进取江陵,但可能会守住所占之地,基本相当原宜都郡。

    最后,刘备不该忽视曹丕的作用。三家竞智力,但是这时最善变数的非孙权莫属,刘备、曹丕皆逊之。魏蜀始终处于敌对状态,联系甚少。刘备从未像孙权那样打出曹魏牌来解决蜀吴的矛盾。刘备若遣使入魏,有可能说动曹丕与蜀夹攻东吴,分食其地。这一战机十分明显,刘晔已出此计,换了曹操,十有会采纳的。刘备若使此计成行,至少可减轻防魏负担,增加与孙权议和的筹码。

    总而言之,刘备最好不发动是役,但既已出兵,还是有取胜获利的可能性,可惜他未能抓住战机,结果丢盔卸甲。陈寿评他有英雄之器,然机权干略,不逮魏武。他逃到夏口绝处逢生,时来运转,好事成双,及进克汉中大喜过望时,却又赶上背点,祸不单行。

    注一:《三国志·曹丕纪》注引《魏书》曰:孙权上书曹丕曰:“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三国志·刘晔传》注引《傅子》曰:陆逊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刘备仅以身免。我认为前者近实,后者大虚。参见第十一章论曹操在官渡的兵数。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