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授说袁绍曰:“北军数众而勇猛不及南兵,南谷虚少而资财不及北;南利在于急战,北利在于缓博。宜徐持久,旷以日月。”(《三国志·袁绍传》)相持至八月,袁绍有些按捺不住,连营稍前,东西数十里。曹操亦分营相对。袁绍合战获胜,遂大举进攻,合围官渡。曹操坚守抗拒。
曹操有些招架不住,书与荀彧,议欲撤还许都以引袁绍。荀彧认为诱敌深入很有可能会演成逃亡,他回复曰:“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则势屈也。公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三国志·武帝纪》及《三国志·荀彧传》)他认为在此刻生死关头,只有鏖战到底,以求胜机。
许攸、张郃建议袁绍不必急于正面作战,宜分兵抄后,一举可定。袁绍半从半不从,他一面加强主攻,一面采取迂回。原汝南黄巾刘辟等背叛曹操以应袁绍,略许下。袁绍遣刘备助之。刘备、刘辟抄略、招诱诸郡,诸郡多叛。曹操甚忧,曹仁请战,击走刘备、刘辟。袁绍遣韩荀抄断西道,曹仁破之。曹仁字子孝,与曹洪同为曹操堂弟,随曹操征伐。刘备还说袁绍南连刘表,袁绍从之。刘备复至汝南,曹操遣蔡阳击之,兵败被杀。两军互抄运车,烧绝粮草。但袁军仍能果腹,而曹营却快断炊。
在关键时刻,袁军虽然士气还很旺盛,但是袁绍却与其重臣违忤不睦;曹营尽管人心有些惶悚,然而曹操则能与其心腹同舟共济。十月,袁绍遣车运粮,淳于琼率万人督送,宿屯乌巢。沮授欲再增军护卫,袁绍不许。会许攸家人犯法,审配收之。许攸惧,又嫌计不为大用,遂投奔曹操,献取乌巢之计。曹操留曹洪等守营,亲率五千步骑往袭。闻曹操袭乌巢,张郃说袁绍曰:“曹操兵精,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将军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图曰:“不如攻其本营,势必还,此为不救而自解也。”张郃曰:“曹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擒,吾属尽为虏矣。”袁绍从郭图,遣轻骑救乌巢,令张郃等将重兵攻曹营(《三国志·张郃传》)。曹操力破乌巢,斩淳于琼等。张郃等攻营不下,闻乌巢失,降曹洪。操兵乘势反攻,绍军大溃。增援邯郸,还是围魏救赵,看来并无定式。司马昭伐蜀,疑钟会而用之,是因其欲征,故当竭力。曹营固,曹操誓要破掉乌巢,但张郃若救乌巢,用力可能与攻曹营不同。
袁绍满以为胜利在望,不想鬼使神差,接连失措,功亏一篑。曹操自叹山重水复,幸遇天赐良机,破釜沉舟,柳暗花明。刘邦善金蝉脱壳,项羽惯放网中鱼,乱世战争极富这般戏剧性的情节。看着稳操胜券,却因骄溢疏忽,前功尽弃;而眼望败局已定,倒能急中生智,起死回生。
曹操在袁营搜出许多自己部曲暗通之书,乃曰:“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三国志·武帝纪》及注引《魏氏春秋》)遂仿刘秀故事皆焚之(注一)。《三国志·许褚传》曰:关渡之战,营吏徐他等谋刺曹操,许禇觉,杀之。曹操后来表荀彧功时曰:“昔与袁绍战于官渡,因兵少粮尽,图欲还许。彧不听臣,建宜进讨,臣易愚虑,遂摧大逆。绍虽破败,但谓河北未易图也,故欲南讨刘表。彧复止臣,陈其得失,臣用反旆,遂吞凶族。向使臣退于官渡,为绍所乘,有倾覆之形。后若南征,进无所获,退将失据。彧之二策,以亡为存,谋殊功异,臣所不及也。”(《三国志·荀彧传》注引《彧别传》)他还曰:“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焉,幸而破之,枭其二子。”(《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武故事》载公十二月己亥令)曹操亲口之言皆说明其胜利来之不易,来之幸运。袁绍与胜利失之交臂,责不能免,但也实在是命运不济。
袁绍讨伐曹操,对属下的建议并非毫不采纳。曹操东征刘备,田丰欲大举南下,袁绍虽未大举,但也出兵攻了延津。进至阳武,沮授建议缓搏,袁绍驻扎数月后,稍向前推进,因接连获胜,遂开始猛攻。许攸、张郃想暂缓正面之战,可用包抄,袁绍是前面不停,侧后分使。张郃望救乌巢,郭图要端曹营,袁绍将主力向敌,轻兵救援。
官渡之战结束了。袁绍只与百余骑渡河北归。两年后,袁绍因懊丧而病逝。又过两年,曹操攻破邺县。曹操临祀袁绍墓下,再拜而哭。曹操仿刘邦哭项羽,除了念及一点旧情外,更多的还是出于敬畏,因为稍有偏差,被吊唁的就会是自己。胜败乃兵家常事,袁绍把官渡决战的胜败看得太重,他若能看得轻些就好了。看重当然是力争赢,赢了便可定大势;看轻是要料到输,输了还可卷土重来。曹操领冀州牧,据之为基,让还兖州。此后,曹操北伐打败乌桓,迫辽东公孙康畏服,除掉袁氏兄弟,基本平定了北方。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