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论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4章 关东州郡起兵(2/2)
    以张邈为首的酸枣诸军是表现最差的,说袁绍也胆怯可能不准确。袁绍作为盟主,进屯河内,应该说是一马当先了。王匡进逼董卓,按理是承袁绍旨。《三国志·文帝纪》注引《典论》帝《自叙》曰:兖豫之师战于荥阳,河内之甲军于孟津。董卓遂迁大驾,西都长安。兖师应为曹操,豫师为孔伷,河内之军该指袁绍、王匡。同盟不过是个松散的组织,成员各有心腹事,袁绍难做到令行禁止,就别说曹操了。王匡、曹操相继失败也势必要影响义军的斗志。曹操离开酸枣,到扬州一带招募兵马,后进屯河内,与袁绍会合。酸枣诸军食尽而散。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汉景帝子鲁恭王之后;姿貌甚伟,知名海内,受党锢迫害;党禁解,事大将军何进。《三国志·刘表传》曰:灵帝崩,刘表代王睿为荆州刺史。《后汉书·刘表传》曰:孙坚杀王睿,诏书以刘表为荆州刺史。前者略,不知刘表是怎样任的;后者详,说明是朝廷任的,而朝廷为董卓把持,朝廷之任,实际就是董卓之任。但我对后者有些怀疑,刘表可能不是董卓任的,而是袁绍任的。刘表若是董卓遣来,袁术、孙坚会坚决拒之,不会有什么犹豫。孙坚杀王睿,袁术近水楼台,他不自取荆州,等董卓来安排,不大合逻辑。义军有盟,袁绍为盟主,袁绍有所谓的表封表拜的权力,袁术若自行其是,必然要冒犯袁绍,所以他在等袁绍的安排,即望袁绍能让他遂心。但袁绍却遣刘表入荆州,这让袁术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拒之背盟,听之则无利。袁氏兄弟的矛盾应该是由此而生。

    《三国志·臧洪传》曰:刘岱、孔伷、张邈、桥瑁、张超等在酸枣设坛结盟,共推臧洪操盘歃血盟誓。裴松之批语曰:于时此盟止有刘岱等五人而已。《魏氏春秋》横内刘表等数人,皆非事实。刘表保据江汉,身未尝出境,何由得与臧洪同坛而盟乎?裴松之认为《魏氏春秋》的说法不符合事实,其一是会盟止有五人,刘表等必不在内; 其二是刘表在荆州,未尝出过境。我认为《魏氏春秋》的说法可能符合事实,其一是《臧洪传》说得很清楚,会盟不止五人,故刘表可能在其内,曹操随张邈,亦有可能在其内;其二是会盟是由张邈、张超兄弟发起的,紧随袁绍的大盟之后,酸枣诸军基本就是会盟的成员,孙坚约在此时杀的王睿,故刘表很可能还未赴荆州。《三国志·刘表传》及注引《汉晋春秋》曰:曹操挟献帝都许,刘表虽遣使贡献,然北与袁绍相结。治中邓羲谏刘表与袁绍断,刘表曰:“内不失贡职,外不背盟主,此天下之达义也。治中何独怪乎?”刘表不想背盟主袁绍,说明他参加了义军。他若是初平元年(190)正月参加义军,也就完全有可能与张邈等结盟。当然这是一种推测,刘表像孙坚后为义军成员也是可能的。刘表曾受党锢迫害,袁绍则营救过受党锢迫害的人,后二人皆事大将军何进(刘表以大将军掾为北军中候,袁绍以大将军掾为侍御史)。据此,我认为袁绍任刘表是说得通的。

    《后汉书·袁术传》曰:刘表到荆州,上袁术为南阳太守,袁术又表孙坚为豫州刺史。我在这里提及的是时间次序,至于刘表上袁术为太守,我仅顺便一说,袁术为后将军,不大会接受。因灵帝末,刺史提在郡守上,拥一州军政大权,部分刺史改为牧(注一)。袁术要做得是牧伯,他后来便自为扬州牧、徐州伯。《三国志·许靖传》曰:关东州郡起兵,御史中丞许靖出奔豫州刺史孔伷,孔伷卒,依扬州刺史陈温。由以上两条可知:刘表到荆州,孔伷死,袁术以孙坚为豫州刺史。袁术不得袁绍以其据荆州,故趁孔伷死,自占豫州,以免再落后。后袁绍遣周昂为豫州刺史,与袁术争。二袁矛盾激化,兵戎相见,义军同盟开始向割据演变。

    袁绍、韩馥等以献帝受制于董卓为由,谋立宗室幽州牧刘虞为帝。曹操和袁术皆反对。

    孙坚率荆豫兵,与董卓军数战。初平二年(191)二月,董卓终不敌,弃城西走,屯黾池。孙坚进洛阳,清理废墟,分兵出函谷关,乘胜追击。袁绍遣周昂袭豫州,孙坚遂停止西进,回屯鲁阳。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