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丈原的一夜秋风,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一代人杰诸葛孔明的生命。
诸葛亮作为一个极有才能的政治家、军事家,所生之时恰逢汉末大乱之际。此时,天下诸侯蜂起,猛将似水,谋士如云,君臣互择,一时的才俊在政治上纵横俾阖,谋君图国,创立基业;在军事上挥师千里,攻城掠地,时空为他们提供了斗智斗勇的最好赛场。
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佳话,有了“白帝托孤”的美名,有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浩叹。然而,看罢《三国志》,掩卷细思,我却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在不停地说:诸葛亮的悲剧其实从他走出南阳的那天起就已经注定了。
诸葛孔明的悲剧在于他的品格、才智、精神、道德的高度,都是别人难以企及的。但是,如此理智的他,却在三顾茅庐的盛情下做出了错误的抉择:追随一位没有成功可能的主人,去开辟一项没有成功可能的事业。
难道不是吗?且看他所扶佐的刘备,虽然有着高贵的皇家血统,有着仁义之君的美名,但是却不是一个能够扭转汉朝颓倾的英主。先是以妇人之仁,失去得到荆州的良机;后又以匹夫之勇,被火烧了连营,孔明先生出山以来辛辛苦苦挣得的一份家底,被他糟蹋得几乎殆尽,而这些巨大的失误,都是因为不听诸葛亮的意见所致。
到了刘阿斗,则更是一代不如一代,孔明虽为蜀队的统帅,身在北伐前线,却要时刻提防后方的掣肘;虽然有着白帝托孤,被称为相父的至高无上的尊崇,但是,李严、苟安之流的几句谎话与谗言,就足以使他的一番心血,化为东流。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