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论坛评论精选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文若不弱---徘徊在汉魏间的荀彧(2/2)

    对于他的死,不同人持不同态度。演义中说:操甚悔之。不过总觉得曹操的心情不会这样简单。要说怜惜,应该是有的,毕竟相处了二十年,而且荀彧也算是居功至伟了,以他的德才兼备,在曹操来讲还是很需要的。但如今荀彧已迈向异己的道路,从荀彧死后曹操才加九锡来看,荀彧的确是曹操成为魏公的绊脚石,杀他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有必要的。因此后悔只怕未必吧。荀彧一死,在当时也算是一件大事了吧,甚至惊动了刘备和孙权。对于孙权的态度,裴松之未明写,但看的出来,他多少是有些惊讶的——是啊,不是真的发生,二十年心腹股肱,而暗中早有的裂纹,谁又能觉察的到?一朝被杀,谁又会想到?而刘备的话则“恶毒”了一些:“老”贼不死(算起来,荀彧当比刘备小一两岁,基本上同年吧),祸乱未已。想是当年中原逐廘没比过曹操,怨气撒在了荀彧身上。——不过也从侧面说明,早年荀彧给曹操出的主意是很有效果的。后世的一些人也说过一些同样的话,认为汉朝的灭亡,荀彧难辞其咎。荀彧主观上是想拥汉,客观上却帮了曹魏的大忙。演义中荀彧死后有首诗:

    文若才华天下闻,可怜失足在权门。

    后人休把留侯比,临没无颜见当君。

    这首诗,表达的就是这种思想。也是很多人持有的想法。曾听过一段京戏,忘了是什么了,里面提到荀彧最后的斗争,是把他当作忠良的。当然有好的看法,也有不好的看法,有些人对荀彧很不以为然,认为他根本不值得同情,他本就是帮助汉贼的人,最后的死也无非是为了博名罢了——对此真是不理解,要是这样的话,荀彧何苦如此呢?平平安安的度过一生难道不好吗?拿性命来博名,只有两种解释,一种就是为了忠和义而死,名则不求自到;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另一种就是头脑有问题了。记得好像杜牧就是不大喜欢荀彧的。不过一般的看法是,很赞赏荀彧的才华,同时感叹他一片忠汉之心却是在曹操帐中——怎么感觉好像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解释呢。这个还算公正吧。其实不管怎么看也好,都是外人的见解,最直接的办法是看看当事人汉献帝是什么反应。史载,汉献帝听说荀彧死去的消息后感到很伤心,还下令祭奠。既然当事人都没怪罪荀彧,后人又何必吹毛求疵呢?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