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论坛评论精选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东方马超传奇(作者萨苏)(2/2)

    某在开始写马超的时候,有位朋友请某从马腾讲起,实话说某对马腾的治军没有研究过,只能假定他和马超在军事上是继承的关系(不过马腾是混血,我发现中国历史上的混血儿总是比较容易接受外来事物,比如唐太宗,那么西凉军队的罗马化是否从马腾开始的呢?商榷)。曹操大概参考了马腾进击李郭之战的经验,当时李郭的战术就很对头,不和你打,反正你攻城能力弱,消耗又大,撤退的时候用骑兵猛攻歼灭你,这都是抓住了马家军的弱点。

    称呼曹操天才军事家是不过分的,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听到马超增兵他的哈哈大笑,这就要涉及马超军团的另一个缺点。

    六、一加一小于二

    文章来源: [url=http://bbs/viewthread.php?tid=346097]

    曹操和马超作战,不怕对手人多,你再多还能多过我去?可怕的是马军精锐核心部队的战斗力。这种战斗力有很大部分来源于它的纪律性和分工明确的职业士兵--这是马氏集团横行西凉多年的结晶,这也是罗马军团能够战胜许多勇敢而又熟悉武器的民族之根本原因。马超的援军,基本都是羌胡等与马超结盟的少数民族武装,虽然勇敢(“果于触突,以战死为吉利。”)但是战法与马超的正规军南辕北辙。

    罗马对同盟军有相当谨慎的认识,认为由于语言、战斗方法等的差异,对同盟军的作用不能给以过高估计。为此,古罗马军队专门设有同盟军营地(营区的东南)供其驻扎,不得与正规部队混合,而马超显然没有这种经验,他的同盟军真正是“亲如一家”,而且首先要补充战斗中受到损失的军团。这些豪迈勇敢,但是对战斗方法、专业武器都不熟悉又缺乏战斗纪律的战士是无法很快融合进严格的军阵中的,其结果就是军阵丧失了原有的协调,战斗力反而下降,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人多力量大”和斯巴达式的精兵政策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马超的增兵,实际无补于对于曹操的军事劣势,反而为曹操消灭马超军团创造了破绽和条件。

    曹操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他的笑恐怕不只是为了省却长途跋涉,对于援军的态度,也反映了马超在军事素养上还是逊曹操一筹。

    总结一下,马超的失利原因主要是:攻坚能力弱,后勤压力大,机动不足,退却中战术落后,缺乏远程武器,战斗过程中部队质量下降,曹军战斗力超出预料,而且曹军有一个出色的统帅。

    七、孟起入川

    文章来源: [url=http://bbs/viewthread.php?tid=346097]

    入川以后的马超军团似乎并不是特别出彩。

    但是听孙恭恂教授一席谈,其实马超军团对于蜀汉军队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至少这是一种可以探讨的观点。

    先说一个题外话,就是马超是否受蜀汉的信任和重用?事实上马超在刘备属下,是比较得到重视的,他的贡献不在北方,而在西陲,蜀汉立国以来东南北三个方面不断爆发战争,西部却一直保持和平而友好的氛围,这就是马超和他的军团的功绩。要知道那些青藏草原上的半开化部落,从来不是友善和爱好和平的,而且他们对于富庶的西川坝子,正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没有马超这位“神威天将军”和他死后军团的余威,蜀汉在西部安得如此从容?这种局面一直到蜀汉拥有了另外一位在西方富有威望的将领--姜维才得到改变,那时,随着马岱的去世,马家的军团也完成了与蜀汉中央部队的融合。

    马超的威望,一方面是家族的传统,另一方面,西方的少数民族在川西丘陵地带和马超交战,也毫无取胜的希望。

    有很多人提到对马超反复无常的担心,汉朝的统治方法,所谓王霸间杂,对马超这样的封疆大吏,累世公侯有一套特殊的管理方法,就是“羁羁”,意思是不给您犯罪的机会,我们就能做好君臣,给马超的责任恰到好处,又对国家没有威胁。

    汉的君王之术认为用个人感情决定信任是君王的大忌,忠不忠是在变化的。有人问,为什么刘备出征东吴不带上魏延马超?是不是不信任?后方空虚,这二位一个防备西陲,一个拱卫汉中(诸葛亮则是蜀汉的后勤部长,赵云是战略预备队),谁也动不得,把家都交给你们了,这是最大的信任。

    刘备和诸葛亮善于用人,连刘巴那样明说要投曹操的都能容,对马超的运用自然更是蜀汉的重要棋子。从战略上说,蜀汉为马超设计的未来是凉州,诸葛亮出师北伐前去哭马孟起并非多事,此时北伐主要目的就是夺取雍凉,以凉州、益州两州的实力为后盾来图谋进取中原(荆州失去后对隆中对的修正),没有了这位身经百战又熟悉西部情况的名将,孔明大概有痛失一臂的感觉。毕竟,马超的所谓反复,都是以保护自己为基础的,和吕布的有奶就是娘不完全是一回事。

    八、大地飞鹰

    文章来源: [url=http://bbs/viewthread.php?tid=346097]

    言归正传,蜀汉后期的军队留下了马超军团深重的影响,在它的身上甚至还依稀可辨罗马军队的影子。当时,曹魏的军队是以骑兵为主的纵横驰骋之辈,作战经验丰富,机动力强;孙吴的军队以水军为核心,依托长江与曹魏抗衡,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而蜀汉军队呢?则是一支中国历史上很少见的技术型军队。可以说,曹军和蜀军的对比,有点象冷战时苏军和美军的对比。在刘备东征失利之后军队精锐尽失,重要将领严重缺乏,怎样重建军队是诸葛亮的巨大困难。实际上,诸葛亮的早期生涯主要是从事政治经济活动,对于军事并非专长,但是他长于思考,面对蜀汉战士个人素质与曹魏军队的差距,蜀汉唯一幸存下来,而又有和曹军作战不错战绩的马超军团就自然成了他参考的对象。

    古罗马式的严格军规和奖惩制度,也和诸葛亮的法家思想不谋而合,所以蜀汉基本是采用了马超军团现成的建军思想,而针对蜀汉的特色进行了改造。

    首先,蜀军吸收了马超军的特长。

    第一,重视纪律和正规化的军事规章,包括奖惩、等级等,这较多保留了古罗马军团的特色,而中队在纪律上更多的依靠主帅的督促和威严,所以才有诸葛亮出祁山时“戎阵整肃”,三郡望风而降的效果,古称诸葛善于治戎,当是指此。

    第二,重视技术兵器的使用,而不单独依赖军人的勇猛。蜀军在武器制造上面下了很大功夫,摧山弩、浦元刀、孔明灯,后来到晋朝将领之间还以诸葛时代的筒袖铠做为珍贵的礼物,因为它能够挡住飞箭,其他朝代的军队很少有如此重视技术兵器的,大多是谋略型的军队。

    第三,重视步兵和阵战,这也和蜀汉没有良好的马匹有关,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所谓九宫八卦阵,实际上是后人的创造,真正对魏军构成严重威胁的诸葛战阵,我推测和罗马军阵,就是所谓的鱼鳞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惜,这是没有佐证的。

    但是从蜀汉的军令看,面对魏军袭击,第一个动作就是结阵,蜀军即使被围,也是结阵而斗,很难消灭,这让我想到斯巴达克斯突破克拉苏的防线时,罗马军的反应:“他们立刻结成无数个圆形的、三角形的集阵,竭力抵挡着角斗士的骑兵的砍杀”。

    其次,针对马超军团的弱点进行了若干改进。

    第一,是以硬弩代替标枪,对于瘦小的川军来说,标枪即难以使用又不便携带,射程也有限,而弩则兼有标枪和弓箭的优点,因为使用机械力并能够瞄准,它的杀伤力远远大于普通弓箭,当魏军骑兵扑向蜀军的时候,迎接他们的总是飞蝗一般的羽箭!著名的魏将张颌就是丧生弩箭之下,他负伤的时候还无法相信有如此凶猛的箭矢。而魏军在打败马超之后反而不再发展弩箭,大概和沉重的弩箭与骑兵不相容有关吧。

    第二,是以车辆代替斯巴达盾牌,蜀军遇到袭击的时候是以车辆结成外围,所谓西羌的铁笼车其实正是蜀军的真实写照。车,掩护的能力更大,同时功能也更多样,可以担负运输的任务,还加强了机动能力。从史书上看魏军面对象移动长城一样的蜀军,真是一筹莫展,罗马军阵在依托阵地进行防御中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蜀军在攻击上多是正面推进辅以骑兵袭击,而退却中总是从容退去,让魏军无机可乘。在街亭之战中诸葛亮要求马谡要“当道下寨”,因为这样在寨前摆开类似罗马军阵的蜀军可以说无法击败,马谡只看到双方军队数量相差不大(指张颌的前锋),但是没想到他的兵不是训练来打快速冲击的,所以即使占了地利,也打不过魏军的骑兵。

    看三国,蜀汉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用计。不但诸葛亮用计,还有张飞、关羽等等,不过,如果回归历史,就会发现,蜀汉前期的计策,比如黄忠定军山、张飞长板桥都确有其事,后期诸葛亮的计策,则多是为了烘托诸葛的智慧,虚构居多,比如诸葛装神、空城计。

    其实,蜀汉前期这些精彩妙计下面掩饰的是军事方面的软弱。从徐州时代起,刘备军在硬碰硬的战斗中就很少能够取胜,但是蜀汉后期经过诸葛重建的军队和魏国对阵,经常以劣势兵力把魏军堵在营里打的不敢出来,其战斗力可见一斑。

    但是,蜀军也同样继承了马超军团的缺点,比如攻坚能力不强,这在陈仓之战中有所表现,后期司马懿一躲进营寨蜀军就没办法也是例子。

    再比如对后勤依赖严重,这是技术型军队的通病,后勤一旦出问题,就无法完成作战,对比蒙古兵喝马就能纵横天下,缺点就太明显了。

    马超军团最后的闪光,是马岱在后退中突袭斩杀陈造的战斗,在鱼鳞阵交替的掩护下,蜀军从容后撤,追击的魏军精骑在没有能够使用他们的马刀时就被射杀的尸横遍野,少数冲进蜀军阵内的魏军立即被有组织的围困、绞杀,待魏军阵容少乱,井然有序的退却军中突然杀出一支轻骑,直取对方指挥部,一阵风般斩杀对方主将后一击即回......一个典型的罗马式退却反击战例。

    后记

    文章来源: [url=http://bbs/viewthread.php?tid=346097]

    某这篇《马超》可能引起争论,已经有个朋友讲你这是崇洋媚外。如果把它称为崇洋媚外的朋友希望你能够再读一遍。这是一篇关于中西方交流的历史短文,应该是象谈西方人喝咖啡而我们喝茶一样,没有褒贬。

    古代西方军事对中国的影响一般不大,因为中国自身的强大对边疆就是一种巨大的内向压力,中间还隔着一个剽悍善战的少数游牧民族地区。在当时中西方交往中,中国对西欧的影响远胜对方,因此,象马超军团这样的逆向才有历史的巨大吸引力。相对来说,中国 吸取游牧民族地区的影响更大,比如汉武帝的养马政策。西方要超越这个地区影响中原几乎不可能。只有在东汉末年的特殊环境下,像马超军团这样的特例才会出现。

    原因是经过多次从西向东的军事行动,包括董卓、李郭,甚至马氏军队的初次东征,西部军事力量出现真空,当时的少数民族力量不足以深入凉州,才有更西部的力量前来填充。西域的绿洲国家与西方的城邦无论在地理还是政治情况上都有相似,是西方军事思想的存在空间,否则罗马军团到马超时代,还有百多年历史,早就会损失殆尽了。马超军团,实际就是在东汉末年的特殊时代,西方的影响才能得到一个历史的夹缝中闪烁一下。

    现在的疑问,主要是对于犁轩古城的疑问,有人认为该城位于碎叶水上游(咸海一带 ),这样它对于中国的影响就极为微弱了,而甘肃的所谓犁轩旧城,有意见认为它只是一个古代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出土的文物是货物堆栈。不过某个人不太相信,因为那个时候中国的影响力似乎还无法到达阿姆河流域,而且您会相信有人扛着罗马将军法场的徽标辗转千里到中国来做生意吗? 关于马超,此人被称为锦马超是小说家的发挥,但他的确在西羌之中有英武之名,因他为人善战,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出阵总是“银铠高髦”,远远看去十分醒目。 但也有一种说法,描述马超“面如活蟹”(元代戏曲),如果是真的,这个形象和日晒大概有关系,想想螃蟹的颜色,马超迷要很伤心吧。 马超和曹军交战,从战略战术上最后都是失败,其原因有二:

    第一,这个战法不适合中国,因为双方产生的地理条件不同。如果罗马人生在中国,他们也不会去研究军阵。同样,中国的智谋型军队,数量建军也不适合罗马,因为他们没有那样的人口,双方的哲学思想也南辕北辙。所以,罗马军阵的影响在中国没有传到后世。

    第二,中队的建军思想是智谋型建军,其精髓就是有一个优秀的统帅,就得到了一半胜利,而曹操又是中事家的翘楚,对马超军团的弱点洞若观火。他初期的失利,和拳击手突然碰到蒙古摔跤运动员一样,属于措手不及。

    马超军团影响的消失有一点把孩子和脏水一起泼掉的可惜。罗马和中国一样,属于农耕地 带,同样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因此在建军上有一致的基础。如果能够更多吸取其长处,应该有很多好处。比如,中国元朝就开始使用火炮,到了明清反而被西方入侵,其原因就是不重视发展技术型军队,认为这是细枝末节,将帅一心,运筹帷幄才是正理。实际上武器也很重要,而且,后来的中队因为身体条件,采用了以数量代替质量的方法对付北方少数民族,造成军队臃肿而效率低 下。

    那么您可能问:马超的军团等同于罗马军团吗?某以为,根本不等同。马超部队只是当时中国人眼里的西化军团,它应该只是受到了较强的西方影响,而从西方看,他当然还属于东方军队。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