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论坛评论精选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曹操北征乌桓之战(2/2)
    曹操真不愧是战术大师,曹军一直急行军到距离柳城不足“二百里”的白狼山(今建昌县城东的大黑山)附近,二袁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才仓皇集结“数万骑”向西迎敌。两军在白狼山遭遇。

    这是场遭遇战,其实也是场决战。如果曹操战败,那么全部曹军势必全军覆没于辽西,因为他们没有退路。如果乌桓战败,那么他们的柳城势必失守。

    当时乌桓的优势是以逸待劳,兵马“盛众”,但他们面对曹军的到来却措手不及,而且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他们单兵能力强,但整体作战弱。

    曹操的优势是出其不意,手下都是勇冠三军的猛将和百战余生的精锐骑兵和“虎豹骑”,不过他们经过十几天的山路和急行军,体力已经大打折扣,更何况他们的重装主力步兵在后面,面对多于自己的乌桓军很多人也都发怵。

    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

    曹操登白狼山观敌阵,看到乌桓军阵不整,阵形松散,便命令张辽、张合二人为前锋冲阵。

    别人也许害怕,张辽可不怕,他“劝太祖战,气甚奋”,曹操看他气吞山河,勇猛无畏,“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张辽拍马下山,直冲敌阵,在张辽的带动下,曹军的精锐骑兵与乌桓骑兵在白狼山下一场血战。   徐晃、张合、韩浩、史涣、鲜于辅、阎柔、曹纯奋勇争先,数万骑兵的大混战,可以想象战斗的惨烈。

    乌桓原本就人心惶惶,一看曹军如此勇猛,其阵行开始崩溃,混战中,曹纯麾下虎豹骑“获单于蹋顿”,斩首。

    乌桓群龙无首,最后终于被杀得七零八落,“死者被野”,三郡乌桓的主力骑兵在这场决战中开始全面崩溃,《三国志》记载:“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

    白狼山之战曹操大获全胜,并一举平定了三郡乌桓的“亲袁势力”,直接占据柳城。

    六。行军时间和兵力问题的探讨。

    (1)行军时间:

    《三国志》只记载:“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引军出卢龙塞.....八月,登白狼山”,并没有具体的走了几天,只知道七月启程,八月到白狼山。

    这样看来是用时一个月,但这显然时间是太长了。这条路全程400公里(800华里),如果在平原旷野,步兵急行军一昼夜可达120公里以上,这400公里也就是三天三夜多点的脚程,除去一昼夜的休息时间,不到四天的时间也就可以走完。再除去“五百里险地”多用两天的时间,那充其量其时间也不会超过七天。更何况到平冈之后曹军的前锋是骑兵,这就更要快了。

    那么曹操到底用了多少时间呢?我认为曹操请田畴应该是在七月初,那么“田畴献策”是在这几天中,之后包括路线制定,军队动员,这又要几天,也就是说,曹操临离开无终是在七月十日左右,到达白狼山则肯定是八月初。

    曹操一共用了10到20天的时间走完这400公里的路。

    那么这个速度也还是太慢,千里袭敌,不带辎重,那“五百里”路又不是“阴平”,就算是一直爬山也该比这快,更何况他们还有很长的路是骑马。平均起来只有每天20到40公里的行程,这对以快速机动著称的曹军而言,太不可思议。

    是什么原因造成曹操应该很快的“奇袭”速度却显得不快呢?原因就出在“马”身上!

    如果在南方作战,多步兵,双方白刃相交,可以不带马。但对付以“控弦”著称的乌桓骑兵,如果不带马,光靠步兵要想取胜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曹操可以不要辎重,可以把重装步兵丢在后面,但马却无论如何不能丢。

    而在那“五百里”的险地,人可以过去,但马就未必能过去了,因此,《三国志》才会说:“堑山堙谷”,目的在“开路铺路”,让马通过,正如《邓艾传》记载:“凿山通道,造作桥阁”至今阴平还有邓艾修的栈道一样,曹操开的路也流传到后世。

    换句话,马不但没有加速曹军形成,反而拉了后退,拖延了时间。

    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10天曹操能以这样“边开边走”的方式走完这400公里,那他的行军速度其实是相当惊人的。如果是20天,也不算慢。

    (2)兵力问题:

    郭嘉说曹操是“虚国远征”,再联系曹操带的将军名单和战略意图来看,曹操带到无终的兵力应该不会少,起码几万人。在数量上讲曹操的部队应该超越乌桓部队,最少是持平。

    而面对“数万”乌桓骑兵时,“左右皆惧”,明显曹军成了以寡敌众。应该是对等的兵力怎么变成了“万余对数万”?

    前面在讲“白狼山之战”时,我说过曹军是“万骑”,其实这只是曹军出塞的前锋而已。

    《三国志》说:当时“公车重在后”。可见曹操的主力步兵是出塞到了辽西的,只是没有参加白狼山会战。

    那么这几万步兵来干什么?上一个问题说了,沿途需要修路铺桥,这些步兵很可能承担了这些劳动,为骑兵节省体力,同时他们还要携带干粮和武器。等到马匹越过山区,骑兵立刻上马“涉鲜卑庭,东指柳城。”,这样这些重装步兵就远远落后了。毕竟从平冈到柳城还有上百公里的路程。

    曹操和众大将率领虎豹骑、亲随精锐骑兵和田畴、邢颙的“五百部曲”急行军,丢下主力步兵,结果在白狼山和乌桓主力遭遇,于是就上演了“白狼山之战”那一幕。

    为什么说曹操的骑兵是“万骑”?这只是约数,可能是万余,也可能是数千。《曹瞒传》曰:“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

    这个“杀马”不知道是杀自己部队的马还是杀当地辽西马。

    而再联系“白狼山”之战曹军以少胜多,并能击溃“数万”骑兵,那么曹军骑兵的数量级应该保持在“万人”是比较合理的。

    也就是,曹操带到辽西的部队总数量要超越乌桓的部队,但是真正打败乌桓主力的却是比乌桓部队少的曹军骑兵。

    七。东临碣石。

    白狼山之战后,曹操“屠柳城”。

    他没有进一步追击逃亡到辽东的二袁,而是坐等二袁的人头。果然,没多久公孙康就把它们送来了。这就是著名的“隔岸观火”,《演义》里是郭嘉的计谋,名为“遗计定辽东”。

    是不是郭嘉的计谋我们不知道,但郭奉孝确实死于此时此地,当时环境恶劣,“寒且旱”,连曹操自己也说:“这次赢得困难,赢得侥幸!”

    郭嘉英年早逝很可能是因为水土不服,这也成为曹操志满意得之际美中不足的原因。

    紧接着,曹操收编三郡乌桓骑兵加入自己的军队,“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大大发展了曹军的骑兵部队。

    建安十二年九月,曹操从柳城班师,此时滨海道可行,曹操途经碣石,策马上山,遥望渤海,回想自己功盖寰宇,意气风发,于是留下《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千七百四十七年之后,写下了《浪淘沙-北戴河》,词中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两个伟人,一种心境,只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而已!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