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宫曾献计:曹操远来,难以持久,让吕布率步骑驻扎在曹军之外,和城中呼应,相互救援。(18)应该说这是一条可行的计策。但是无谋的吕布竟然听信妻室之言,否了陈宫的建议(19)。其无谋乃至于斯,焉能不败?
吕布“无谋而多猜忌”,根本协调不好手下的关系和利益,手下诸将“各异意自疑,故每战多败。”终于,吕布山穷水尽了。
“上下离心”,手下的侯成、宋宪、魏续捉住陈宫,率众投降。
吕布在“白门楼”作了最后的顶抗,曹军蜂拥而至,吕布投降。
白门楼上,吕布大呼:“绑得太紧了,请稍微松一点!”曹操说:“绑老虎不能不紧!”吕布说:“明公所忧虑的就是我,今天我已经服了,天下再也没有什么值得您忧虑的了,您率领步兵,我率领骑兵,不下不难平!”(对于这一点,似乎吕布太狂妄了,一个败军之将,太没有自知之明,而且太容易让曹操怀疑,我更倾向于《献帝春秋》和《英雄记》的记载。)曹操犹豫了,就在这时,刘备开口了,对曹操说:“明公还记得丁原和董卓吗?”曹操省悟,可怜吕布大骂:“这个贼子最没良心!”哎,你偷袭人家徐州时怎么不这样说?是你教会了刘备不能轻易信任别人,是你直接促进了一代枭雄的成长啊!
陈宫慷慨就义,高顺不发一言,相比之下,“飞将”宁不自愧?
5。无谋无略,轻狡反覆,唯利是图
吕布无谋,这是基本达成共识的。虽然有“辕门射戟”的小聪明,但无论从战略上,还是战术上,吕布都没有表现。伴随他出现的不是”兵“就是“骑”,一旦出现“谋”,则前面必有个“无”字。
濮阳之战,屡屡失去先机,棉对少于自己的曹军,还是中计被伏(20)。在对待袁术问题上,朝三暮四,有使无终,见利忘义,听信陈氏父子谗言,任用奸佞。即使是陈宫,高顺献计,他也大多不采纳(21)。
在处理下属关系上,他可以说是个不及格。
河内郝萌曾经兵变。
他疏远高顺,任用魏续,夺高顺的兵权,而到了有战事的时候,却用高顺拒敌,即使他知道高顺忠诚(22)。
侯成等人献酒,吕布大怒,于是人人自疑。(23)
当然,不及格不代表是零分:
郝萌兵变,有人揭发陈宫同谋,人们都看出来陈宫面红耳赤,吕布却给陈宫留面子,一字不问(是不是因此陈宫以后对吕布死心塌地?)(24)。
至于“轻狡反覆”则更是明显。吕布如果和丁原有“义父子”的情谊,那么吕布“三姓家奴”之说也不是无中生有了。
后来董卓权大,吕布弃丁原,投董卓,手刃自己的“义父”。董卓对他也不错,封他骑都尉,“誓为父子”。董卓恶贯满盈,死有余辜,如果吕布出于大义,杀了董卓算是纯粹的“大义灭亲”,可实际上,吕布是有自己的小算盘的。董卓这个人喜怒无常,曾经因为一点小事就用手戟掷布,吕布从此怀恨在心。后来又与董卓的侍婢私通,害怕被发现,常常内心不安。(25)
更有记载说刘备与吕布在徐州初次见面,刘备见吕布言语无常(不够稳重),表面上对吕布还过得去,内心其实很反感(26)。
其他的在对盟友,对属下,对敌人都是轻率,浮躁,朝三暮四。即使那是“利益至上”的乱世,吕布的行为也是另人难以接受的。让人无法信任的。
唯利是图又是他的一大缺陷。人们可以追名逐利,毕竟“不食人间烟火”的是少数。可是为了名利就背信弃义,无所不为,那这不象话了。
董卓用权利引诱他,他杀了丁原。袁术用金箔引诱他,他和袁术结盟,曹操封他“左将军”,于是他就杯袁向曹。陈登去许都见曹操,被封为“广陵太守”,回来后他气得用手戟砍陈登,因为他没有被封“徐州牧”。(27)
这样的一个人,谁能控制得了他?
6.普通人吕布
缺点是多的,但从一个“人”的角度讲,吕布未必就比曹操,刘备等人差。
吕布出身贫寒,又是“燕赵悲歌”的人,从理性上没有那些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名士”对“忠义”看得那么重。在他眼里,利益,名利才是人生追求的目标。其实那些所谓“名士”又有几个不是为名,不是为了利?只是他们懂得如何用世人认可的手段得到,做的冠冕堂皇罢了。而吕布没有这么多的认识和心思,他认为自己需要的就要去争取,就象演义中他说得:“汉家天下,人人有份。”这句话是不是很象另外一个悲剧英雄孙悟空?“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曹操,刘备,他们会说这样的“大逆不道”的话吗?绝对不会,其实他们心中这句话未必就比吕布说得少。
吕布也不过是历史中的一粒沙尘,但他算是“自强”的。
曹操有这样的功勋,他的家族给他支持,袁绍纵横河北,靠得是“四世三公”,孙权凭的是“父兄”,吕布呢?自己!自己的武勇。
曹操对荀彧不错,结果呢?“卸磨杀驴”!孙权用陆逊的时候说:超世之功,结果最后还是逼死他。刘备也够“仁义”的,宗族的土地该夺还是夺,就是没说出来的那句话:汉家天下,人人有份。
可他们手段高明,时机得当,荀彧一死,曹操就来个“活哭丧”,好象这事和自己一点关系没有。孙权玩得更绝,逼死人爹,还用人子!刘备还算不错,好歹把刘璋的财产都给他,让他去公安,还封个“振威将军”,可“打人家一巴掌,再给人家个甜枣”又有什么“仁义”可言?
吕布虽然无谋,但对自己下属还是没有残忍记录的,也没有“厚黑”记载,正如同《演义》陈宫对曹操说的:“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但不幸的是,不“诡诈奸险”,要想在乱世成功无异于天方夜谭。吕布作为一个“人”,不会玩弄权术,不会用人驭臣,其败必然。
陈寿说吕布这类人“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我赞成,从争天下的角度看,吕布不值得同情。
但是从一个普通人看来,吕布更像一“人”。
(1).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三国志》吕布传(2)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三国志》吕布传(3)1.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2.布因登求徐州牧,登还,布怒《三国志》吕布传(4)《三国志》董卓传(5)云别传(6) 吴录(7) 《三国志》太史慈传 (8) 孙盛《异同杂语》 (9)外言当遣,内欲杀布。明日当发,绍遣甲士三十人,辞以送布。布使止于帐侧,伪使人于帐中鼓筝。绍兵卧,布无何出帐去,而兵不觉。夜半兵起,乱斫布床被,谓为已死。《汉末英雄记》(10)绍令众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三国志》吕布传(11)《三国志》 吕布传
(12) 太祖曰:“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据东平,断亢父、泰山之道乘险要我,而乃屯濮阳,吾知其无能为也。” 《三国志》曹操传 (13)布出兵战,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陈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三国志》曹操传(14)布骑得太祖而不知是,问曰:“曹操何在?”太祖曰:“乘黄马走者是也。”布骑乃释太祖而追黄马者。《献帝春秋》(15)未至营止,诸将未与太祖相见,皆怖。《三国志》曹操传(16)沛相陈珪恐术、布成婚,则徐、扬合从,将为国难,於是往说布曰;“曹公奉迎天子,辅赞国政,威灵命世,将征四海,将军宜与协同策谋,图太山之安。今与术结婚,受天下不义之名,必有累卵之危。” 《三国志》吕布传 (17)布于白门楼上谓军士曰:“卿曹无相困,我(自首当)〔当自首〕明公。”陈宫曰:“逆贼曹操,何等明公!今日降之,若卵投石,岂可得全也!” 《献帝春秋》(18)陈宫谓布曰:“曹公远来,势不能久。若将军以步骑出屯,为势於外,宫将馀众闭守於内,若向将军,宫引兵而攻其背,若来攻城,将军为救於外。不过旬日,军食必尽,击之可破。”《魏氏春秋》(19)布妻曰:“昔曹氏待公台如赤子,犹舍而来。今将军厚公台不过於曹公,而欲委全城,捐妻子,孤军远出,若一旦有变,妾岂得为将军妻哉!”布乃止。《魏氏春秋》(20) 布疑有伏,乃相谓曰:“曹操多谲,勿入伏中。”引军屯南十馀里。明日复来,太祖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魏书》(21)顺每谏布,言“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布知其忠,然不能用。《汉末英雄记》高顺谏曰:“将军躬杀董卓,威震夷狄,端坐顾盼,远近自然畏服,不宜轻自出军;如或不捷,损名非小。”布不从。《汉末英雄记》(22) 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汉末英雄记》(23)先持半猪五斗酒自入诣布前,跪言:“间蒙将军恩,逐得所失马,诸将来相贺,自酿少酒,猎得猪,未敢饮食,先奉上微意。”布大怒曰:“布禁酒,卿酿酒,诸将共饮食作兄弟,共谋杀布邪?”成大惧而去,弃所酿酒,还诸将礼。由是自疑.《九州春秋》(24)布问性,言“萌受袁术谋。”“谋者悉谁?”性言“陈宫同谋。”时宫在坐上,面赤,傍人悉觉之。布以宫大将,不问也。《汉末英雄记》(25)卓常使布守中閤,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三国志》吕布传(26)备见布语言无常,外然之而内不说。《汉末英雄记》(27)布因登求徐州牧,登还,布怒,拔戟斫几曰:“卿父劝吾协同曹公,绝婚公路;今吾所求无一获,而卿父子并显重,为卿所卖耳!卿为吾言,其说云何?” 《三国志》吕布传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