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论坛评论精选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从魏灭蜀二三事看邓艾偷渡阴平关(2/2)

    之后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献成都,投降邓艾,至此,蜀汉灭亡。

    4。 成都后主已亡国,此地姜维尚守城

    姜维得知成都被偷袭,率蜀军主力四,五万人(10)由广汉、郪道撤退,观察动静,但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等到的是一纸投降的赦命。

    姜维没有料到魏军会从阴平偷渡,没有料到诸葛瞻这么快就败了,更没有料到后主会全城降魏。他作为一方主帅,做了他能做的,但是蜀汉的腐朽已经不允许他做更多了。这或许就是“雄关在德,不在险”的道理吧。

    对于姜维南撤的军事动向,我也曾经置疑,他为什么不直接往成都方面撤退?后来明白姜维这么做也是有他的道理的。

    1。如果他全师救援成都,那么钟会大军随后延金牛大道跟进,自己的部队就有进退无路的危险,那时侯失去了险关依托,面对数倍的魏军,是没有出路。2。当时姜维只知道邓艾进攻成都,并不知道后主会立刻投降,他考虑后主有可能入南中建宁,或者入吴(11)。这样理解就不难解释姜维的战略目的了,那就是“确保阆中一线与东部南部的联系”,这样将来无论后主怎么样选择,蜀国的残余力量还是有逃出升天的可能。

    可他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到后主会投降。蜀军将士知道后,也都拔剑砍石。

    钟会也知道了邓艾奇谋成功,看到姜维撤退,他命令胡烈、田续、庞会追击姜维,自己率主力赶往成都。

    姜维接到诏书,知道大势已去,率全师投降。

    邓艾得其主,钟会得其军。也算各得其所。

    之后,残酷的政治斗争使邓艾,钟会,姜维这些三国末年的豪杰们离去,倒是后主刘禅“乐不思蜀”,自在快乐。这里就不细说。

    5。简评

    (1)战役初期,诸葛绪的失误打乱了司马昭的既定计划,放跑了姜维的主力。使蜀军得以有全师四五万人扼守险关。也许这时邓艾的偷袭计划就开始酝酿了。

    同时,沓中之战,邓艾兵力与姜维的蜀军主力在数量上是相差不多的,而邓艾能战一月,并击败姜维(赵云次子赵广就是战死在此),充分说明了邓的指挥能力和军队的战斗力。以后他能指挥几千精锐渡阴平,破成都,绝不是偶然。根据记载,邓艾在关陇时招募五千羌胡精兵(12)。

    在汉中的战斗,蜀军失利如此迅速有三点原因:1。司马昭抓住蜀汉内部的斗争使主帅不在汉中的有利时机;2。蜀汉腐朽,蒋舒投降;3。成都方面在不合时宜的情况下命令汉中部队执行姜维的“诱敌深入,坚壁清野”的战术。

    (2)而在双方剑门对峙的时候,为什么钟会不从剑门东面绕过剑阁呢?

    如果钟会从剑门东面直接进阆中,取蜀的东南,是可以绕道攻击成都的,但是这样一来有两点不利:1,纵深迂回,而自己大后方是没有保障的,对姜维多留兵则入蜀兵力不足,少留兵则难以制姜维;2,一旦镇守永安防东吴的罗宪察觉,或力拒,或引东吴兵,那么整个局势就复杂了。另外钟会本身有野心,想尽可能的保存自己的兵力。所以他是不会采取这种战术的。

    (3)双方胜败的关键是就是邓艾的偷袭计划。

    邓艾的成功不但彻底逆转了魏军进退维谷的窘境,而且迫使成都投降,立下不世奇功。

    而实际上此时即使诸葛瞻不败,姜维也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境地。

    邓艾能成功,固然有他气魄过人,军队战斗力强的原因,但是运气成分还是有的。这是“奇谋”的共性。

    我说“运气”主要是指江由守将马邈的投降。当然,这不能怪马邈。要怪就怪蜀汉决策层没有在阴平道口的江由城放下数千人马和一个得力守将。

    整个蜀汉在战役中自始至终反映迟钝,调度失调,临阵倒戈。有这样的结局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诸葛亮平武都阴平就是为了巩固蜀汉防御体系,可惜还是被魏军从此突破。

    同时我们不应该忽视钟会主力的牵制和吸引作用。

    (4)邓艾偷渡阴平的意义以及对后世入蜀作战的影响:

    邓艾此次奇谋的成功不但使蜀汉如期灭亡,还对晋日后灭吴打下了坚实基础。占据蜀则可以顺江直下,威胁长江下游。

    “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

    北魏邢峦说:“扬州、成都,相去万里,陆途既绝,惟资水路,水军西上,非周年不达。外无军援,一可图也。”

    如果中国出现南北对峙,那么北方在四川的成功便是南方覆亡的开始。这就是顾炎武所说的“昔之立国于南者,必先失蜀,而后危仆从之。”

    邓艾灭蜀也曾上言准备伐吴:“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然大举之后,将士疲劳,不可便用,且徐缓之;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豫顺流之事,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吴必归化,可不征而定也。”《三国志》邓艾传后世兵家吸取邓艾的经验和蜀亡教训,守蜀者必然加强阴平一线的防御。五代时,石敬塘攻两川,西川帅孟知祥一面遣军争剑阁,一面派军趋龙州,扼守要害,以备阴平故道;石敬塘果然遣军欲从阴平道进兵,因西川兵有备,败还。明初傅友德伐蜀,扬言出金牛道,而潜引大军循邓艾阴平故道而趋成都。

    可惜邓艾立下奇功,却终于没能还都,可悲,可叹!

    真是“功成身被害,魂绕汉江云。”

    ----------------------------------------

    注:

    (1)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三国志》邓艾传(2)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卻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馀里,闻绪军卻,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维遂东引,还守剑阁。《三国志》邓艾传(3)蒋舒开城出降《三国志》姜维传

    (4)会与绪军向剑阁,会欲专军势,密白绪畏懦不进,槛车徵还。军悉属会。《三国志》钟会传(5)备於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馀区。《典略》(6)自景谷有步道,徑江油左儋出涪,鄧艾伐蜀道也劉主時置義守。號關尉《华阳国志》(7)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三国志》钟会传(8)欣等追蹑於强川口,大战,维败走。《三国志》邓艾传(9)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三国志》谯周传(10)维等所统步骑四五万人,擐甲厉兵,塞川填谷,数百里中首尾相继,凭恃其众,方轨而西。臣敕咸、闿等令分兵据势,广张罗罔,南杜走吴之道,西塞成都之路,北绝越逸之径,四面云集,首尾并进,蹊路断绝,走伏无地。《三国志》钟会传

    (11)维等初闻瞻破,或闻后主欲固守成都,或闻欲东入吴,或闻欲南入建宁,於是引军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三国志》姜维传(12)昔伐蜀,募取凉州兵马、羌胡健兒,许以重报,五千余人,随艾讨贼,功皆第一。《晋书,段灼传》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