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举基本上应有两个好处:
1、鼓励己方士气。让士兵们知道,带领着他们的是阵斩“夏侯征西”的“黄征西”。
2、打击敌方士气。让对方知道,攻打他们的是斩了他们“夏侯征西”的“黄征西”。
②、其他人都没升。
1、汉中顺利到手的最大功臣是法正。
首先,是法正立议争汉中。
法正传:“二十二年(217),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偪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
其次,是法正定计破的夏侯渊。
法正传:“二十四年(219),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而打前锋的张飞和马超之所以会败(见武帝纪),正因其身边无法正般的谋士出谋划策。总不见得黄忠比这两个人加起来都强吧。
然而功劳最大的法正在当时也没有升,仅在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才“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见法正传)。何以先升黄忠?
2、或曰,此次功劳太大,是汉中之战的转折点,提前升之亦不无不可。
不过,这只是就已知的结果论事。也既是说,站在现在的角度看问题。
先主传:“二十四年(219)春,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山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先主命黄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赵颙等。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也仅仅是战胜了守定军山的夏侯渊而已。任何看过当时地图的人的都知道,“战胜了守定军山的夏侯渊”并不等于“汉中就已是刘备的囊中之物”。如上所示,直至曹操引军还,刘备才“遂有汉中”。
而据郭淮传:“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
张郃传:“当是时,新失元帅,恐为备所乘,三军皆失色。渊司马郭淮乃令众曰:“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遂推郃为军主。郃出,勒兵安陈,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
由是可知,在斩夏侯渊后,还得面对张郃带领的余部,和曹操西向之军。
如此,则仅一战之功尔。
3、没有大功,也升至“征北将军”的申耽。
刘封传注引魏略曰:“申仪兄名耽,字义举。初在西平、上庸间聚众数千家,后与张鲁通,又遣使诣曹公,曹公加其号为将军,因使领上庸都尉。至建安末,为蜀所攻,以其郡西属。”
依此可知,申氏本为上庸豪族一类的人物。
刘封传:“建安二十四年(219),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遣妻子及宗族诣成都。先主加耽征北将军,领上庸太守员乡侯如故,以耽弟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迁封为副军将军。”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加”字。此“加”和“封、拜、表、迁”是否同一含义?
如果其义不同,那么仅一虚号。而从其在原“将军”号上加个“征北”来看,可知“征北”的地位是高于他原来的“杂号”的。
或曰,为何同为刘备眼中的“征西”与其他“杂号”是同一级别,而“征北”又高于其他“杂号”呢?
这又得从时间上来分别对待。
前者封黄忠时,仅初胜一场,遑敢论其他。(尚不能置高级将官)
而于降申耽时,汉中已得,曹操已退,正欲称王。(虽马上就可以置高级将官,但仍仅“加”,而非实授)
如果其义相同,那么,此“征北”亦如黄忠的“征西”,与其他“杂号”属同一级别。
⑴、刘备方负责进攻“东三郡”的有刘封、李严、孟达等人。可此三人中,惟见刘封因此战之功受封一个“副军将军”,其他二人则无载。
而降将如申耽则加“征北”之号,其弟申仪也封了个“建信将军”。
难道这就是刘备对待“功臣”和“降将”的态度么?此为不能。
⑵、或曰,申耽是当地豪族,得特殊处理。
可是,申氏并非“主动来投”,而是“被动来降”(既兵临城下,不得不降。当然,比那些擒而后降的主动点)。
刘备军攻得破房陵、杀得其太守蒯祺,奈何灭不得申氏么?此为不需。
⑶、又曰,此实为刘备所运用的心理战术--“千金买马骨”。目的是让魏国将臣知道,降蜀后是可得高官的。以图减少顽抗,多点投降。
但是,就在此“东三郡”战役之前,还有一名降将--王平。
王平传:“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
在时间上,他是首位投降刘备的魏国将臣。
和有兵有地的申氏相较而言,似乎王平才是不折不扣的“马骨”。
设使刘备真的在打心理战术这张牌,安得迟至申氏之时?此为不对。
综上所述,或可说明数个问题。
1、“征西将军”在东汉初中期既已因“用武于外族”而名望略高于其也“杂号将军”。
2、“征西将军”在东汉末献帝时已成为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可开府的“高级将军”。
3、“征西将军”黄忠和“征北将军”申耽并不与其他“四征将军”的级别相同。
如若再扩大了说开去,则仅说明了一个问题:既任何事物产生的背后都有不同因由,不可因其表面的形似而统一对待。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