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宁的出身及其在益州的早年生涯
陈寿《三国志·吴书·甘宁传》写到:“(甘宁)少有气力,好游侠,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群聚相随,挟持弓弩,负毦带铃,民闻铃声,即知是宁。人与相逢,及属城长吏,接待隆厚者乃与交欢;不尔,即放所将夺其资货,于长吏界中有所贼害,作其发负。至二十余年。”同传裴松之注引吴·韦昭《吴书》也说:“(甘)宁轻侠杀人,藏舍亡命,闻于郡中”。由上述两段史料可以看出,甘宁首先是“有气力”,能“挟持弓弩”,武艺高强;并且“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拥有一只精锐的私人部队;而且平日里做的是杀人越货、“藏舍亡命”的勾当。甘宁这类人不是个别的,《三国志·魏书·刘晔传》说:“扬士多轻侠狡杰,有郑宝、张多、许乾之属,各拥部曲。(郑)宝最骁果,才力过人,一方所惮。……(刘)晔曰:“(郑)宝无法制,其众素以钞略为利”。郑宝等人的行径与甘宁如出一辙。他们都是所谓的“游侠”。
“游侠”是两汉社会中一个颇为活跃的阶层。东汉末年的荀悦在《汉纪》中说:“立气势,作成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就记录了汉初“游侠”朱家、郭解、剧孟等人的事迹;到了社会动荡的东汉末年,“游侠”之士更是横行起来,益州巴郡临江(今重庆直辖市忠县)人甘宁即是其中突出的一位。
陈寿《甘宁传》对甘宁的早年生涯语焉不详,幸好裴松之的注还留下一些线索。裴注引韦昭《吴书》说:“(甘)宁本南阳人,其先客于巴郡。(甘)宁为吏举计掾,补蜀郡丞。顷之,弃官归家”。由此可知,甘宁祖籍是荆州南阳郡人,他的先人客居于益州的巴郡。甘宁曾担任地方上的计掾(掌计簿的官吏),后来补蜀郡的郡丞(郡太守的佐官),不久,“弃官归家”。又据《三国志·蜀书·刘焉传》:“(献帝)兴平元年(194),(刘焉)痈疽发背而卒。”裴注引王粲《英雄记》:“(刘)焉死,子(刘)璋代为刺史。会长安拜颍川扈瑁为刺史,入汉中。荆州别驾刘阖,璋将沈弥、娄发、甘宁反,击璋不胜,走入荆州。璋使赵韪进攻荆州,屯朐□。”我们注意到,前引《吴书》所记已“弃官归家”的甘宁,在这里又成为“璋将”。这之间有何事件,由于史料缺乏,不得而知。但下面需要分析下《英雄记》的这段史料。当时,东汉政府还控制在凉州军事集团李傕等人手中。而据《刘焉传》,刘璋的继任为益州刺史,是由于地方实力派庞羲、赵韪等人的拥护并最终为东汉政府所承认(《英雄记》所谓“会长安拜颍川扈瑁为刺史”,可能是始有此举,但最终因益州实力派的反对而作罢)。作为回应,刘璋也同意“以(赵)韪为征东中郎将,率众击刘表。”(因为刘表并未完全依从东汉傀儡政府)按理,荆州方面也应该有所动作,但《英雄记》谓“荆州别驾刘阖,璋将沈弥、娄发、甘宁反,击璋不胜,走入荆州。”,显得龃龉不通。刘阖既然是“荆州别驾”,则攻击刘璋无所谓“反”。《资治通鉴》摘用此节时即删去“荆州别驾刘阖”六字,显然也意识到这点。我认为这里应该有字脱漏,或当作“荆州别驾刘阖[诱]璋将沈弥、娄发、甘宁反”,刘阖是在作策反活动,唆使益州的某些反对派如甘宁等反叛,这样释读似乎能文从字顺。甘宁显然在益州并未受到重用,他的反叛也可以说是其不满情绪的一种反映。
二、甘宁在荆州的蹉跎岁月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