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面已经说了,马谡这个人是个人材。但是镇守街亭,马谡并不是个合适的人选。因为这是战争,是军事实践,而不是军事理论。我们通常所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战场上瞬息万变,单凭军事理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富有实战经验的指挥员才能把军事理论游刃有余地运用到复杂的军事战斗中去。而马谡所缺乏的,又恰恰是这种实战经验!
之所以诸葛亮会这样安排,有人说诸葛亮用人唯亲,只重用亲已之人。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尽然。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有一个非常重用的问题急待你去解决,而这时你又一时无法分身前往,你会怎么办?你是会用一个自己非常熟悉的人去做,还是用一个你自己不十分熟悉的人去做呢?我想大概大家都愿意用自己熟悉的人吧。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亲信”和“心腹”的作用。而且我认为诸葛亮这样有意安排,还出于另一种动机。
大家应该都知道蜀国的人材是三国之中最少的。人们常把“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做为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马谡既然是个人材,那么诸葛亮肯定要对马谡多加培养和爱护。马谡缺乏实战经验,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诸葛亮这样刻意的安排,不正是要多培养马谡,使之成为蜀国的又一栋梁之材呢?让马谡在这种重要位置多磨练磨练,这样既有利于马谡本人的成长,又可以为蜀国下一代的人材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又何乐而不为呢?毕竟人材是可以慢慢培养出来的,而天才却是于生俱来的!
但是诸葛亮还是失算了!
诸葛亮不应该把这样一个势关全局的重任,交由一个完全没有实战经验,从未上过战场的人。当然这一点,诸葛亮本人应该也有所察觉,从他让王平做为马谡的副将,多帮助马谡就可以看出。但诸葛亮却没有看出马谡其实也是那种有了一点权力就喜欢卖弄招摇的人。他既“违亮节度”,又刚愎自用,不肯听从副将王平的多次谏言,至使“士卒离散”,为魏国大将张合所破。从而使蜀军的第一次北伐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且遗臭万年,成为历史又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
我们该如何来评价诸葛亮这次的“违众意,而提拔马谡”呢?我觉得不能只从诸葛亮用人唯亲这一个观点出发,而更应该结合当时蜀国的具体国情来分析。我们试想,如果诸葛亮不把马谡用为第一主将,而让他作为魏延、吴壹这样久经沙场的大将的副将、参军;如果马谡不“违亮节度”,又或者能听从副将王平的规劝,结果又会是怎么样呢?诸葛亮的这次安排,我认为决不仅仅是从私情的角度来决定的,而更能反映了诸葛亮对今后蜀国后备人材培养的焦急心情。但是诸葛亮在这次选人的问题上,确实犯有严重的错误。也正是这个原因,蜀军的第一次北伐,在形势一片大好的局面下,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对于这一点,诸葛亮确实是难辞其咎的。而且,由于这次所犯的错误,诸葛亮在以后的工作中,始终要小心谨慎,国事政事,不分巨细,事事操心,公事私事,事事过问,唯恐出现什么弊漏。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恐他人不尽心耳”。但实际上,我认为他是怕再重蹈马谡的覆折,怕别人做不好事情。就这样,诸葛亮越是不敢放手给其他人去做,其他人就越是得不到锻炼;越是其他人得不到锻炼,诸葛亮就越是不敢放手给其他人去做。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蜀国的后备人材就显得越来越匮乏。等到诸葛亮死后,这样做的后遗症就愈发暴露无疑了。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