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楚云
孔明奇在“未出而知天下大势”,站在了战略的高度上审视天下,但其时持此观点的人不在少数。而隆中对的策略是否得宜呢?我个人觉得有两处不妥,第一是荆襄的问题,第二是据蜀的问题。
让一大将据荆襄,策应汉中对秦川的攻势,这不失为一招好棋。而这位人选,既要有才能,又要有威望才能胜任,纵观刘备帐下的人物,此人选不言而喻是指关羽。孔明力主“联吴抗曹”既能解救刘备于危难,又能压制曹操南进的势力,在当时而言,这差不多是最好的策略了。在这个策略的重点在于“抗”字上,刘备和孙权联合是为了自保而“抗曹”却不是采取主动去“攻曹”。对这一点要有充分的认识,否则力量的均衡会打破。
正所谓“关羽得志,吴必不喜”,孙权会看着刘备坐大而不闻不问吗?当刘备没得到西川时,孙权不视其为威胁,尚可相安无事。当刘备入主西川,力量已强大到能和东吴一较高下时,孙权怎能安寝?荆襄若放船攻吴,旦夕可到,更何况是“世之虎臣”的关羽主荆州事呢?关羽北征曹魏,在外交上既不做东吴的工作(虽然做了也没用,但起码应做个姿态),在军事上又犯严重的“幼稚病”——沿江建烽火台以示警,关羽和曹仁大战时怎能从容到想退便退的地步?所谓远水解不了近渴,关羽太想当然了。东吴既撕破脸皮说话,举国攻一州又怎会让关羽有缓手的机会呢。而关羽还派了有问题的人“看家”,形同开门揖盗。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