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olybull
一十八路诸侯伐董卓(中)
我们说董卓自找麻烦,因为袁绍他们的官,都是董卓为了拉拢他们而封的。可袁绍他们却凭借着这些官职,招来了队伍,对付董卓。这时候,董卓一定很生气。气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听,那些该死的士大夫们的保举,重新授予袁氏兄弟等人官职。而且,一授还就是太守、州牧什么的。
很多人都抓住这点,大谈董卓的无知无识,亘古少有。董卓的确是笨了一点,这是毫无疑问的。不然,他就不会白白放走了要行刺他的曹操。(行刺之事,尚存疑问。个人觉得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但,在袁绍他们的问题上,董卓并不应该承担过多的嘲讽与怀疑。
首先,那时的朝廷上下,与袁家有关联的人数都数不过来。姓袁的四世三公的家世,容不得有心立牌坊的董卓对他赶尽杀绝。而当朝三公中的杨彪、黄琬两个更是对袁绍极尽溢美之词,力保他的一 百 禄。那时董卓虽然已经自封为相国,位于三公之上,却也不能全然无视这满朝上下的意见。前篇中曾经提过,董卓进京,怀的是一种暴发户的心态,别的大臣们看他也是和看暴发户一样。那么在用人上,董卓适当的退一步,支持一下公钦们的人选,也是维持朝中势力平衡,防止出现大危机的手段。
其次,董卓在进京以前,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除了在十常侍面前。)在朝中也没有真正称得上心腹的人物。在关东,那就更加不是他姓董的天下。他想派人去接管豫、兖等州,可却无人可派。这时,他最好的选择,无疑就是拉拢袁绍袁术兄弟等所谓的青年才俊。至于结果的事与愿违,那就不是他能控制得了的。更何况,袁绍在接受渤海太守的任命时,没有表现出一点不愿合作的态度。可以说,袁绍后来的倒打一耙,委实阴了董卓一招。而袁绍后来的作为,也说明了他善于此道。(不过比曹操、刘备差了点。)
回来讲接到檄文的董卓。气愤是毫无疑问的反应,在他看来,这些造他反的人,都是他一手提起来的。董卓没有被一口气堵死,算的万幸了。同时,他又很怕。董卓的残暴,是众所周知,而每个残暴的人,在面对突然的变故的时候,往往会变的多疑、不自信。董卓就是这样。从袁绍举兵的时候开始,他就吓得开始考虑迁都。
相对于洛阳来讲,离他凉州老家更近的长安,无疑能给他更多的安全感。他可不希望,在洛阳被某人莫名其妙的献了出去。这并不是不可能,反而是很有可能。于是从司州到雍州的大迁徙开始了。对于这次人口迁移,一般史书的记载,都是怎一个“惨”字了得。先是把皇帝大臣们赶羊一样的赶向长安,然后是司州的数十万百姓。也有人说被赶的百姓有百万之众,个人认为可信度不大。如果董卓有这么多军队来干这么无聊的事情,那他也不用怕袁绍他们了。所以,被迫西行的百姓并不会太多。至于老百姓路上的惨状,很多史书都有描写,到此董卓误国误家的奸臣帽子算是带定了。
董卓本人,在留下徐荣、牛辅监视关东之后,去了长安。在离开之前,他下令掀起了大汉朝先帝的灵寝,焚毁了大汉朝皇帝的宫殿。这可不是闹着玩,因为这就彻底决定了董卓反贼的身份,永远别想翻案。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