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左云彦
对于蜀国之亡的直接原因,后人往往指责阿斗昏庸,黄皓弄权。其实,追其原委,蜀国之亡始于陈祗为相,而止于谯周的“投降论”。魏灭蜀仅用两个月的时间,这于陈祗秉政有着重要的关系。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蜀汉的败局早在陈祗时便已注成。
当年魏伐蜀前,姜维得知魏将伐蜀,曾向后主报告:“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可见姜维也察觉到了魏军有可能从阴平偷袭蜀国。可是,如此重要的消息却被黄皓匿藏,“皓征信鬼巫,谓故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阴平桥头因此才没有遣兵把守,使得邓艾长驱直入。所以,黄皓弄权,确实是蜀汉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纵容黄皓弄权的是阿斗,而最先将黄皓弄上政治舞台的却是陈祗。
蜀国灭亡前十年,陈祗代董允为侍中。《董允传》中说:“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皓畏允,不取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可是,陈祗上台后,却一反董允的做法,“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可见黄皓开始干预政事,都是陈祗干的好事。“大将军姜维虽班在祗上,常率众在外,希亲朝政。祗上承主指,下接阉坚,深见信爱,权重于维。”陈祗、黄皓串通,排斥姜维,蜀国之亡,便始于此。吴使薛翊曾向吴主孙权汇报过蜀国的情况:“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皆菜色。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至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这是后话。
亡蜀者,起自陈祗,止于谯周。谯周如果不劝后主投降,或许蜀国也不至于就此灭亡。蜀国虽小,但是其实力也足以自保,而且又有重险之固。魏伐蜀前,曾对蜀国情况做过调查:“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境不下四万,然则馀众不过五万。”而后主降魏时的降书,也能证实魏国得到的情报属实,《三国志》引《蜀记》说:“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当时“姜维列营守险,会攻之,不能克;粮道险远,军食乏,欲引还。”而邓艾孤军深入蜀境,蜀国以此实力,足以自守,而邓艾将会军粮耗尽,不得不退。在这样的情况下,谯周却“站了出来”,立主投降。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