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论坛评论精选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论曹刘汉中战(2/2)

    建安二十四年,於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太祖还,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拒刘备,以郭淮为渊司马。渊与备战,淮时有疾不出。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其明日,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既陈,备疑不渡,淮遂坚守,示无还心。(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杨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

    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建安二十二年,刘备在稳定了成都方面局势后,开始着手对汉中方面的进攻。对于为什么要对汉中进攻,法正作了全面的战略论述。法正认为:汉中的将领才能不足以保全汉中,而且曹操方面肯定有内忧(当时发生了著名的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战事),最主要的是,如果能够攻下汉中,不仅从政治方面能够鼓舞西川,而且还可以瞄准曹操势力的凉州、关中,构成对曹操方面的战略威胁,就算无力攻击关中,至少也可以确保西川方面安全。可以说,法正的论述相当精妙,将汉中的战略意义完全揭示了出来。对此,不能不佩服法正的谋略能力。从三国历史来看,法正的汉中论堪与郭嘉的十胜十败论、诸葛亮的隆中对、羊枯的伐吴方略相媲美,此四论可以说是决定三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论述。

    言归正传,刘备听取法正的建议后,全力着手组织汉中攻击。对此,刘备采用了两面出击的战略,在凉州方面,刘备让马超、张飞、吴兰、雷铜等屯武都郡下辨,目的是伺机攻击攻击雍州,同时牵制曹操方面军力。在汉中方面,则是自己亲自率领主力屯阳平关,随行的有法正、黄忠等主要将领。

    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刘备获得了战役的最终胜利,但是刘备的两面出击战略失败了。刘备的凉州方面力量被曹洪击破。刘备派遣马超,目的是要利用马超在凉州的声望,但又对马超本人并不放心,于是凉州的军事指挥权是张飞,而不是马超。在凉州战役方面,张飞轻易分兵,调整军力布置,给曹洪了可乘之机。看地图上,固山在下辨北方,吴兰屯军下辨,张飞分兵至固山,扬言打算截断曹洪退路,曹休看穿了刘备方面打算集结固山的意图,突击凉州部的主力部队吴兰部,斩杀了吴兰,张飞、马超见状,退回到汉中。从张飞马超退回汉中,再次证明了刘备对马超的疑心。至此,刘备的凉州方面作战失败。

    在刘备的凉州方面彻底失败后,整个战局也就成了夏侯渊和刘备在汉中的正面对峙。刘备在阳平关,张郃在广石。从地图上来看,阳平关在汉中治所南郑西面,两者间有定军山和沔阳县,而且沔水自西向东,横贯其中,可以说地理形势相当复杂。一般而言,地理形势越复杂,对防守一方越有利。事实上也正如此,夏侯渊据守刘备的进攻整整一年。

    此后的史料记载就很错乱了,刘备传、法正传中记载是夏侯渊主动进攻,刘备伺机出击,才斩杀夏侯渊。而夏侯渊传、张郃传中记载却是刘备主动进攻,夏侯渊轻兵援张郃,才被黄忠斩杀。我认为,此次战斗应该是一个典型的围点打援战例。可能战局是这样发展的:在对峙一年后,刘备发现夏侯渊在阳平关一线的防御体系太完善了,完全没有漏洞,于是调整进攻方向,将进攻基点从阳平关调整到沔阳西南面的定军山附近。双方此后在定军山附近调整布置军力的时候,刘备利用夏侯渊布置军力的漏洞,集中攻击张郃部,调动夏侯渊主力部队支援,然后命黄忠部阻击夏侯渊,一战斩夏侯渊,彻底的击溃了曹操方面的汉中防御体系。

    对于此次战役,出彩的地方很多。首先,夏侯渊能够与刘备部相持一年多,可以说夏侯渊组织阵地防御的能力是相当强的。要知道,刘备是倾全力进攻,而夏侯渊所依靠的仅是汉中郡的力量,这个可以从杨洪传中看出来。夏侯渊的防御体系是这样的:徐晃守马鸣阁道,确保汉中和关中的联系;张郃屯广石,正面对抗刘备军。其间,刘备曾派遣陈式等十馀营(按照当时的军制,一营约八百人,可知刘备派遣了至少八千人进攻马鸣阁道),结果被徐晃击破。正因为夏侯渊的防御体系的完善,才导致刘备放弃阳平关,改屯定军山。而这一行动成就了刘备,毁掉了夏侯渊。这就是此次战役中的第二亮点。

    此次战役中的第二亮点是,刘备见夏侯渊的正面防御很严密,于是主动放弃阳平关阵地,渡过沔水,占据了坐落沔阳县的定军山有利地形,按照史书记载,刘备应该是占据了定军山北面较高的地形,从而形成夏侯渊部仰攻刘备部的形势。夏侯渊于是调动张郃,离开广石阵地,与刘备抢夺定军山的制高要点,打算在定军山附近对抗刘备军。此时主客之势顿时逆转,在此以前,夏侯渊部占据汉中有利地形,为主;而刘备部则居于客的地位。此后,刘备占据定军山附近的制高要地,居高临下,化客为主;而夏侯渊部抢夺定军山要地,反而在定军山附近成为客势。这一调整,可以说是刘备取得汉中战役胜利的关键一步。

    第三亮点是:刘备在充分调动夏侯渊部后,组织了一次漂亮的围点打援的战例。刘备先是针对夏侯渊部军力分布漏洞,集中攻击夏侯渊新防御体系中最薄弱的张郃部,夏侯渊为避免防御体系崩溃,增兵防御张郃部。此后,刘备根据夏侯渊的性格,预测夏侯渊将亲自援救张郃,提前放火在援救路线之一的走马谷,夏侯渊只能从他道走来援救张郃,而这条路就有黄忠部。(看到这里,感觉很像《三国演义》中华容道一幕。)此时,汉中战役的战略转折就此产生了。从黄忠传中可以看出,双方在山谷相遇,在此处基本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战场。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双方都是硬碰硬,此时就要看谁对士兵的组织进攻能力强,谁就能获胜。夏侯渊作为主帅,所领部下定然是精锐中的精锐。黄忠能够面对强敌,鼓动士卒进攻,而且并且做到推锋必进,可以说与黄忠的武勇有关,最终能够取得胜利并斩杀夏侯渊,可以说相当不容易。

    第四亮点是:郭淮在夏侯渊死后,安定军心,稳守阳平关,为后来的曹操出兵保留了汉中前沿的重要据点。根据前面所述汉中地形,如果郭淮丢失了阳平关,曹操要想进入汉中,可以说相当不容易,汉中战役至此就算结束了。所以,郭淮此举奠定了汉中战役下一阶段发展的基础。

    至此,汉中战役的第二阶段就以刘备胜利宣告结束。整个阶段,最终以曹操方面统帅夏侯渊被斩而结束,刘备军得以占据汉中。

    对于第三阶段,《三国志》中记载:

    建安二十四年三月,王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备因险拒守。夏五月,引军还长安。(武帝纪第一)

    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先主传第二)

    太祖遂自至汉中,刘备保高山不敢战。太祖乃引出汉中诸军,郃还屯陈仓。(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偪,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卻。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云别传)

    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出,第三阶段经历的时间很短,大约只有几个月时间。

    曹操方面在夏侯渊被斩失利后,曹操亲征,走的是斜谷一道。前文讲了,关中通汉中,有三条路,分别是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曹操之所以能够通过斜谷顺利进驻汉中,完全得益于郭淮据守阳平关。曹操大军到汉中后,刘备采用坚守不战的策略,使曹操放弃了汉中。(看这段,感觉很像司马懿对付诸葛亮的手段。)

    此阶段,曹操几乎不战而退,可以说很意外。纵观曹操一生,这种不战而退几乎没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刘备据守不战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曹操的身体状况不佳造成的。次年春,曹操就死了。曹操估计是看到自己方面没有大将可以担负汉中进攻,才放弃了汉中,从这方面,可以看出黄忠斩杀夏侯渊的重大意义。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如果夏侯渊不死,曹操决不会如此轻易放弃汉中,夏侯渊之死,对曹操经营汉中攻略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所以,曹操在汉中只待了几个月,就全军退出汉中地区。至此,整个汉中战役彻底结束。

    其间,云别传记载了一则战例,此战例被《资治通鉴》采纳。不才认为,此战例存在很多疑点。

    首先,此战例发生的时间。云别传说,发生时间是曹操从斜谷进汉中时期。但当时曹操方面占据阳平关,赵云黄忠怎么可能通过阳平关去阻击曹操大军的前锋?如果赵云黄忠可以通过阳平关,到达斜谷,前文说过,斜谷全是栈道,完全不利于大军作战,那为什么刘备军不在斜谷口布置大军,阻击曹操?

    其次,此战例发生的地点。云别传说,曹操军在退去时自相践踏,堕汉水中死者甚多。汉水是东西流向,所以战场应该是在汉水以南。但是,阳平关在汉水(汉水即前文所说沔水)以北,曹操前锋怎么可能越过阳平关,而到达汉水以南?

    第三,云别传提到沔阳长张翼。《三国志》中记载:“张翼字伯恭,犍为武阳人也。先主定益州,领牧,翼为书佐。建安末,举孝廉,为江阳长,徙涪陵令,迁梓潼太守,累迁至广汉、蜀郡太守。” 也就是说,建安末年,张翼初举孝廉,被任命为江阳长,后升职为涪陵令。江阳(今为泸州),在江阳郡,地理上居巴郡西。沔阳,前文已经说了,在汉中郡,定军山就在沔阳县内。可以说,云别传和三国志对此的记载完全不同。 第四,假设上一疑点不存在,云别传说沔阳长张翼在赵云围内。这样战场应该在沔阳县内,否则张翼为何要离开治所?当时战况危急时刻,作为一县之长,应该组织县内粮草筹集和士卒征募,为什么会在赵云围内?如果战场在沔阳县内,沔阳县在阳平关东,又怎么可能和曹操进驻汉中的前锋相接触?

    第五,假设以上疑点全部都不存在,此战例确实发生过,那么此战例中,曹操方面的参战军力多少?赵云围中又有多少军力?云别传说,赵云将数十骑,被曹操军前锋攻击,后曹操军大众至,赵云且斗且退。曹操军败后,又重整,才追至赵云围。如果此战是曹操进攻汉中的全部兵力,参照刘备在汉中布置的军力,曹操至少也要数量相当,如此的话,赵云数十骑能打败吗?所以赵云所遇只能是曹操军小部人马。当时都是部曲制,基本的战术编制是校、部、曲,一校步兵有八百人,一校统两部,一部统两曲,故曹操军此部人马至多一校八百人。那赵云围中有多少人马?假设赵云是空营,只有所将数十骑,那赵云以戎弩(就是诸葛连弩的前身,诸葛连弩是挚张弩,所以推断戎弩也是挚张弩。)射击,几十支弩矢能否引起全军性的恐慌?曹军见赵云仅数十骑于是才追赶至赵云围,看到赵云弩射如此稀落,难道会不知道赵云兵少?(弩的发射频率很慢,如果只有几十个人,那肯定不会形成很大的震慑性威胁。)既然赵云发弩后,曹军恐慌性逃跑,那样只能是赵云围内军力绝不止几十人。既然如此,那赵云为什么不领军主动出击?按照前文所说赵云军的战斗力,如果赵云军力与曹军军力相当,定然会主动出击,别传上说,赵云并没有出击,那么可以说,赵云军力弱于曹军。也就是说,曹军军力不足以进攻赵云围,而赵云军力也不足以击退曹军。那为什么赵云要开寨门,而不采纳张翼的建议?大家知道,诸葛连弩的射程比蹶张弩差很远,所以赵云此举很可能是吸引曹军靠近赵云寨,方便戎弩射击。所以说,此战例中曹军军力和赵云军力都并不很大,曹军军力略多于赵云军力,空寨计一说也就不是正确的了。

    第六,假设此战不是在曹操进入汉中时期,而是曹操军完全进入汉中,到达阳平关后的相持阶段,此战是在沔阳县内发生,而且参战的是曹操军主力,赵云军确实仅数十骑,构成空寨计诸要素,这又与三国志记载矛盾。因为曹操进驻阳平关后,屡次求战刘备而不能,最后才鉴于个人健康状况而撤退。如果真是前面假设的空寨计,曹操本就是求战,见此情形应该高兴才对,因为一个寨门大开的营寨,可以说是最利于进攻的时候,那曹操怎么可能会退兵?至少也应该围困起来才对啊。所以说,整个战例完全不符合刘备在此阶段的战略方针。

    所以说,云别传记载的站例,很有可能是逸闻,而非史实。就算是史实,也是极为局部的很小战斗,对曹操的损失几乎可以不计。

    有人可能会说,此战例是史实,而且正因此战例大量淹死了曹军主力,才造成曹操的短期退军。这也是不可能的说法。因为如果真是如此,那赵云此战可以说是极大的战功,如此战功,为何不见封赏?为何也不见诸史籍?所以说,此说不成立。

    纵观整个汉中战役,最精彩的就是黄忠斩夏侯渊、刘备改屯军定军山和张飞宕渠大捷。汉中战后,刘备自封汉中王,拜飞为右将军、假节,拜超为左将军,假节,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黄忠能够担任后将军,也可以说是拜汉中斩夏侯渊的战功吧。这个在三国志费诗传里有记载:费诗劝说关羽,“今汉王以一时之功,隆崇於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可作佐证。

    汉中战役后,刘备任魏延为汉中太守,在魏延的经营下,汉中成为蜀汉政权的北方屏藩。从这层意义上说,曹刘汉中战役是奠定蜀汉政权的决定性战役。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