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孟达之死
对于孟达的死,有必要多说两句。从《三国志》的记载看,孟达的死是由于他性格缺陷造成的——他的自负导致了对司马懿的轻视(防备不足);他的多变导致了诸葛亮对他的不信任(不发援军)。用句不恰当的比喻:诸葛亮对孟达是‘始乱终弃’!司马懿对孟达是‘口蜜腹剑’。
可是在《智囊》中的一段记载却让我们对孟达的死有了另一方面的认识!——
在《智囊》卷五能品二《司马懿斩孟达》中是这么记载的:“蜀将孟达之降也,魏相遇之甚厚。司马懿以达言行倾巧不可任。骤谏不见听,乃以达领新城太守,封侯假节。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原。蜀相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达与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泄漏其谋。达闻其谋泄漏,将举兵。懿恐达速发,以书喻之曰:‘将军昔弃刘备,托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场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殪易知耳。’达得大喜,犹豫不决。懿乃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二贼交构,宜观望而后动。懿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
按此记载,申仪至所以知道孟达要造反而上告朝廷,原来是诸葛亮的反间计。诸葛亮既然要逼迫孟达造反,但又不发兵支援。由此看来其目的是想让孟达和魏军两败俱伤,然后从中取利。此举说明诸葛并无接纳孟达之意,只是想利用一下孟达而已。而司马懿更绝,先是用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稳住孟达,然后出其不意将其扼杀!嗨!孟达在蜀魏两大高手的共同算计下,想不死,那是太难了!
(全文完)
[注1]:魏略曰:达以延康元年率部曲四千馀家归魏。文帝时初即王位,既宿知有达,闻其来,甚悦,令贵臣有识察者往观之,还曰“将帅之才也”,或曰“卿相之器也”,王益钦达。……达既至谯,进见闲雅,才辩过人,众莫不属目。又王近出,乘小辇,执达手,抚其背戏之曰:“卿得无为刘备刺客邪?”遂与同载。又加拜散骑常侍,领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
[注2]:魏略曰:(曹丕)逆与达书曰:“近日有命,未足达旨,何者?昔伊挚背商而归周,百里去虞而入秦,乐毅感鸱夷以蝉蜕,王遵识逆顺以去就,皆审兴废之符效,知成败之必然,故丹青画其形容,良史载其功勋。闻卿姿度纯茂,器量优绝,当骋能明时,收名传记。今者翻然濯鳞清流,甚相嘉乐,虚心西望,依依若旧,下笔属辞,欢心从之。昔虞卿入赵,再见取相,陈平就汉,一觐参乘,孤今於卿,情过於往,故致所御马物以昭忠爱。”又曰:“今者海内清定,万里一统,三垂无边尘之警,中夏无狗吠之虞,以是弛罔阔禁,与世无疑,保官空虚,初无(资)任。卿来相就,当明孤意,慎勿令家人缤纷道路,以亲骇疏也。若卿欲来相见,且当先安部曲,有所保固,然后徐徐轻骑来东。”
[注3]:魏略曰:时众臣或以为待之太猥,又不宜委以方任。王闻之曰:“吾保其无他,亦譬以蒿箭射蒿中耳。”
智囊卷五能品二曰:蜀将孟达之降也,魏相遇之甚厚。司马懿以达言行倾巧不可任。
[注4]:魏略曰:及文帝崩,时桓、尚皆卒,达自以羁旅久在疆埸,心不自安。
[注5]:三国志卷四十一蜀书十一(费诗传):建兴三年(226),随诸葛亮南行,归至汉阳县,降人李鸿来诣亮,亮见鸿,时蒋琬与诗在坐。鸿曰:“间过孟达许,適见王冲从南来,言往者达之去就,明公切齿,欲诛达妻子,赖先主不听耳。达曰:‘诸葛亮见顾有本末,终不尔也。’尽不信冲言,委仰明公,无复已已。”亮谓琬、诗曰:“还都当有书与子度相闻。”诗进曰:“孟达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覆之人,何足与书邪!”亮默然不答。亮欲诱达以为外援,竟与达书曰:“往年南征,岁(未及)〔末乃〕还,適与李鸿会於汉阳,承知消息,慨然永叹,以存足下平素之志,岂徒空讬名荣,贵为乖离乎!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又鸿道王冲造作虚语,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冲说。寻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达得亮书,数相交通,辞欲叛魏。魏遣司马宣王征之,即斩灭达。亮亦以达无款诚之心,故不救助也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