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三足鼎立,大概是在赤壁之战后开始的。赤壁一战,魏军83万大军只有27骑返回许都,兵力大损,而蜀吴双方则兵力有所上升,便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三国中,魏国虽曾遭赤壁惨败,但还是实力最强的国,相比之下,蜀吴两国则逊色一些。虽然如此,三国各有所长,互相牵制,都没有统一中原。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下面来谈谈我的见解。
魏
魏国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位大诗人,《观沧海》、《龟虽寿》等名史诗都出自曹操之首。曹操的统领全军方面应该是三个君主中最好的。他首先领导了反董卓联盟,虽然没有成功,但也显示出了曹操卓越的军事才能。而后与袁绍作战,官渡一战大败绍军,是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又征乌桓,伐张鲁,这都体现出了曹操过人的军事领导能力。至于他的品行方面就有些差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欲加九锡,手下谋士荀彧进谏,曹操怀恨在心,后荀彧被迫服毒自杀。曹操不久又欲加三公,荀彧之侄荀攸谏,曹操不悦,荀攸亦郁郁而终。曹操对其手下主薄杨修极其反感。征刘备时,曹操借口杨修出言不逊,命手下将其斩首,其实是为了拔除了他的眼中钉。
再看魏国的将领。曹操手下可谓人才济济。文有郭嘉、贾诩、荀攸、荀彧、程昱、司马懿等谋士;武有夏侯敦、许褚、张辽、曹洪、夏侯渊、庞德、徐晃等大将。郭嘉,字奉孝,可谓是曹操手下第一谋士,但可惜天妒良才,死是仅仅38岁,但已屡立奇功,尤其是死后,遗计定江东,曹操就是听从了他的遗计,使得不费一兵一卒就杀了袁绍二子:袁尚、袁熙。赤壁之战惨败后,曹操仰天长叹:“若奉孝在,不使孤如此。”可见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乃至以后的司马懿大概也不及他。许褚,字仲康,原是曹操手下虎卫军副统领,自虎卫军统领典韦在宛城一战为救曹操阵亡后,许褚便成为虎卫军统领。在曹操与马超交战时,许褚曾与马超200余合,众将皆目瞪口呆,回营后,曹操道:“子真吾樊哙也!”从此,许褚也得到了“虎痴”的称号。可见许褚之勇猛。虽然魏国有如此多的良将智士,但也未能扭转三足鼎立之局势。
魏国本是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但却没有统一三国,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曹操的种种暴行及其妒贤嫉能吧。
蜀
蜀汉在初期是实力最弱的国家,但由于主公刘备礼贤下士,有许多文人武将慕名投来;如赵云、黄忠、马超、关羽、张飞等将;还有诸葛亮、庞统、法正、李严等谋士。刘备很会随机应变。在他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心中一惊,竟把筷子扔到了地上,恰逢此时一声轰雷,惊天动地。曹操问为何投箸,刘备便借口说是受雷所惊,免除了曹操对他的怀疑。但他却不能把这种随机应变的才能运用到领兵打仗上来。在没有人献计的情况下,他几乎从未取得过胜利。为了为关羽报仇,与吴国交战时,他把苦谏的诸葛亮放在都城守卫,自己去攻打吴国。这是他在有孔明后第一次独立带兵打仗,也是第一次取得如此大的失败。最终病死白帝城。刘备还很懂得收买人心。在长坂坡一战,赵云为救刘备之子刘禅在曹营中七进七出,见到刘备时,他一把将刘禅摔在地上,佯怒说:“此子几折吾一大将!”使得赵云对其肝脑涂地。
诸葛亮可以说是对蜀汉贡献最大的一个人。他没有辜负刘备三顾茅庐对他的知遇之恩,首战便在博望坡大败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敦,又在新野令曹仁等胆寒。尔后舌战群儒,使得孙刘联盟成功。在刘备死后,他已成了蜀汉第一领导者,却又不居功自傲,六出祁山,多次击败魏军,虽然没有完成统一大业,但也立下了汗马功劳。最终在五丈原去世,使得蜀国统一中原的愿望彻底破灭。
蜀国没有统一三国的原因有很多,
一是刘备的统领能力太差,前面已经说过。
二是刘备太优柔寡断。在夺取西川这个军事要地时,他总是因为刘璋是汉朝宗室而犹豫不决,最终在诸葛亮、庞统的多次劝导之下才决定攻打西川。自古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怎能因为刘璋是汉朝宗室就放弃进攻西川呢?再说当时刘备所在荆州西有曹操之虞,东有吴国之忧,如果不尽快取得另一块根据地,刘备将很难与魏吴两国抗衡;而且,当时如果刘备不取得西川,西川就将被曹操攻下,这对蜀国、吴国都是由百害而无一利,刘备却没有参透这些道理,只有在谋士的指引之下,他才明白了其中的利害关系,这说明刘备没有一个国君所应具有的果敢坚决和高瞻远瞩。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