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ll>时间:2010-11-08 07:29 来源:未知 作者:<strong>不读书的书生</strong> </small>
天下文学网邀您欣赏 :<strong>读《三国演义》有感——士弘毅,为知己者生</strong>
受昭托三尺之孤者,史上有谁?临危受君命而不慌乱者,史上有谁?常言士为知己者死,男人要追求的义,并不只是功名利禄的显达,而是坦荡光明,或是追寻可俯首服膺的对象?
姜伯约是失落的英雄,令我心有戚戚焉。文武双全且英姿焕发,充满鹰扬万里的气魄,不下彭越韩信,更可拟张子房之策谋奇策,自然颇受伏龙赏识,而愿将其所长无吝传授。便是为了一个恢弘大志:恢复汉室罢了。
也许是一种傻劲,士人遵循王道的愚昧。但就是儒家可爱之处,为了光复汉室,两人均尽毕生之力。一是为了报知遇之恩:刘备三番礼遇孔明,孔明天水乍见姜维,惊为良马大才。一是为了履行心中那哽咽的痛:恢复正统。是这样的相似,却又是这样的悲哀,师徒两人都曾被误会,被乱臣贼子的恩怨所牵绊。但为了胸中那未熄的火焰,甘愿不停燃烧,照亮长年处于黑暗的西蜀。
所谓“士不可不弘毅,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让我不禁悲从中来,士人的宿命便是如此沧桑,就无法以自我的身分活下去?儒家是痛苦却怡然的一群,为了天下黎民忧苦,所有重责大任及心灵煎熬譬如甘怡,虽难下咽却不得不满怀微笑囫囵。真是哀凄。纵然后世毁誉也不以为意,虽千万人吾往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觉悟和牺牲是教人惋惜还是赞叹呢?姜维最后因反间计失败,身死魏国无完尸,至死不忘复国大业,也许在他脑海的最后那刻,浮现的影像是一个乘著白鹤、纶巾羽扇,留著些许白须、温文儒雅,对他和蔼微笑的睿智老人:“伯约,为师没有错看,你已经尽力了。让我们好好再品茗弈棋吧……”
我相信姜维在死前虽有遗憾,但却是满足舒畅的,因为他那脸上的两行清泪正是追逐恩师身影的痕跡……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