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1、曹操为什么不当皇帝?周瑜为什么要加害孔明
    ——高层次的管理者要胸怀全局,目光远大

    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和混战,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客观上要求安定统一,人民群众也日夜盼望着出现安定统一的局面。但是,乘乱起兵的大多数领导者,只有军事家的头脑,而很少有政治家眼光。而曹操却独具慧眼,清楚地认识到政治路线的正确与否,民心的向背,是决定胜负的首要因素。《三国演义》第14回记述,荀彧向曹操进策:“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曹操听后“大喜”,慨然接受荀彧的建议,“克日兴师”到洛阳为汉献帝“保驾”;接着,他又果断接受董昭的建议,把献帝迎接到自己的根据地许都。从此,汉献帝成了曹操讨伐异己、实现统一的政治工具。这就造成政治上的优势,使割据一方的军阀陷入了被讨伐的境地。《三国演义》第56回又记述,建安15年春,曹操大宴文武于铜雀台。这时,虽然赤壁兵败,但整个北方已经扫平。王郎、钟繇、王粲、陈琳等一班文官,在宴会上进献诗章,多称颂曹操“功德巍巍,合当受命”(即该当皇帝)。曹操逐一看了他们的诗章后,笑了笑,冷静地说了一段表白心迹的话。在这段话里,他一方面极力标榜自己毫无野心,只是顺应历史的潮流而起事,是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历史代表和中流砥柱,即所谓“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另一方面毫不含糊地表示,决不“慕虚名而处实祸”,放弃手中的兵权,回到所封的武平侯之国安享富贵。这些是多么具有战略家的眼光!在曹操临死前几个月,孙权上书表示愿意归降,并劝曹操称帝。曹操并没有老而昏庸,却以清醒的政治头脑,一眼看穿这是孙权的阴谋,企图让自己激怒天下,陷于孤立,于是“观毕大笑”,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侍中陈群等进一步劝说:“殿下德功巍巍,生灵仰望。今孙权称臣归命,此天人之应,异气齐声。殿下宜应天顺人,早正大位。” 曹操表示,“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 意思是说,即使做皇帝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成熟,自己也不去做。要做,让自己的后辈去做好了。具有强烈正统观点的罗贯中,也不得不在曹操死时引用后人的诗歌称赞曹操:“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 “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第78回)曹操能够剪灭群雄,成其霸业,是与他政治家的胸怀和战略家的眼光分不开的。

    另一个值得斟酌的人物是周瑜。千百年来,几乎所有的被读《三国演义》者,把周瑜要杀孔明,归之于他的忌贤妒能,对他的这个性格特征无不齿冷,其实这种理解缺乏说服力。准确地讲,周瑜的苦心,正是他战略家眼光的反映。照书中描写,吴蜀之间跌宕起伏的矛盾,是围绕着荆州展开的。争夺荆州,是继赤壁大战后《三国演义》中又一场浓笔多姿的重戏。对于刘备,荆州是入川建立根据地和出川夺取天下的战略要冲。诸葛亮隆中决策明确指出先要占领荆州。而对东吴,荆州也是生死攸关之地,要抵御强魏的侵略,必须全据长江,尤其得先占长江上游的荆襄;刘备占了荆州,就等于给东吴的喉咙里塞上一根骨头。由于曹操南下,吴蜀荆州之争暂时得到缓和,北方的严重威胁一旦解除,这个斗争必然骤起。周瑜正是根据这个战略态势,才决定要杀掉孔明。果然在赤壁的战火刚刚熄灭,围绕着荆州的借、分、索、还、夺,孙、刘便展开了激烈的争斗。从三气周瑜,发展到拦江夺斗,单刀赴会,偷袭荆州。一系列冲突的最后是两国倾全力而进行的彝陵之战。在这场争斗中,周瑜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如果除掉孔明的计谋实现,周瑜哪能有这样的悲剧?情节的发展,完全印证了周瑜的远见。

    其实,周瑜并不是对诸葛亮简单地一杀了之。他先是让诸葛瑾去游说拉拢,不料诸葛亮不为所动。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不为我用,则必除之,这是正确的决策。周瑜即使动了杀机,但大敌当前,为了暂时利用孔明,也不急切下手,而是选择了东风乍起、胜利在握的时刻,这进一步说明他的远见和理智。

    曹操、周瑜的所作所为,对一个高层次的管理者来说很有启迪价值。

    由于现代企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和对外的开放系统,作为一个出色的高层管理者,就要能多维思考, 立体构思,对问题的看法既有深度,也有广度,还有远度。因为,唯深度的思考才能了解根本,而不会执着于事物的枝节末端;唯广度的思考才能避免顾此失彼,各执一端;唯远度的思考,才能不盲目近视,斤斤计较。 体现管理者多维思考的问题很多。比如:

    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