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为实现其政治蓝图,始终奋战不息。他给孙权制订的其他战略决策,也以”榻上策”为据。曹操统一北方后,决意南征,南北矛盾开始激化,孔明、鲁肃己先后预见天下三分,因此如何处理曹、孙、刘三方的关系,已成为当时急需思考的重要议题。由于曹操势大,孙、刘要想与之抗衡,除了联盟之外别无他策。”智者见诸未萌”,杰出的战略家孔明、鲁肃不约而同提出孙、刘联盟抗曹的主张。刘琮以荆州降曹后,江东上下震惊,张昭等谋士都主降,只有鲁肃坚决主战,并向孙权陈述”诸人可降曹,独将军不可降曹”
的理由,使孙权深为感叹说:“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子敬开说大计,与吾见相同。此天以子敬赐我也!”在鲁肃的策划和奔走下,促成孙、刘联盟抗曹,最后打败了曹操,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当鲁肃从前线还,孙权与诸将出迎,孙权说:“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肃说:愿至尊咸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可见其志不凡。
鲁肃始终坚持孙、刘联盟抗曹,至死不渝鲁肃懂得:孙刘双方有如唇齿关系,唇亡则齿寒,故他不象庸瑜那样,只从国家眼前利益出发,千方百计拆盟,也不象孔明那样,使尽诈谋以拖延交还荆州,促使双方矛盾激化,而是既坚持国家利益,又保持孙、刘联盟。因此,他不仅比周瑜看得远,比孔明也高明。
借荆州、存人才为了全据长江,保卫东吴的安全,他三次前往索还荆州,并以理力争,虽然对方屡次使计推辞,他也耐心等待,避免动干戈。甚至孔明为拖延时间,使刘备立下”暂借荆州”的文书,他也被哄作保人押了字。在与关羽相会时,他好言相劝,指出借荆州是为使刘备有所托足,今“已得西川,又占荆州”,是“贪而背义”。《三国演义》把这次会见,说是“关云长单刀赴会”。把关羽写得威风凛凛,鲁肃则被描绘得呆相十足。史实却不然,是鲁肃前往会关羽,他理正辞严斥关羽,关羽无言以对。至于说“暂借荆州”是鲁肃上了孔明的当,史实也并非如此。据《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记载:赤壁之战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裴松之注《汉晋春秋》记载:”吕范劝留备,肃曰: ‘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 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可见借荆州是出于鲁肃本意,是为“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以共同抗曹,不仅如此,鲁肃还向刘备推荐人才。鲁肃向孙权力荐庞统不被录用后,他担心庞统投曹操,便劝庞统投刘备,作书推荐,并嘱之说:”公辅玄德,必令孙、刘两家,无相攻击,同力破曹。”可见,鲁肃所为,都是服从于“孙、刘联盟抗曹”这个战略决策。因此,鲁肃在世时,吴、蜀两国基本和洽。这对两国有利,只对曹操不利,使曹操不能行其”分而取之”之策,在两国同盟面前,无所作为。吴、蜀两国能与曹魏三分鼎足,鲁肃所做的贡献是不亚于孔明的。
人才须有识者赏识
历史上,杰出人物之所以得行其志,或因得遇机缘,或因得遇明主。韩信在楚,不被知名:后归刘邦,始得施其才。同样,鲁肃如不遇孙权,“榻上策”将不诞生,鲁肃也将默默无闻。故有伯乐才识千里马,善用才者才识大才。所以说有大才的固然了不起,善用才的也了不起,孙权有识见,听了鲁肃的”榻上策”才大为赞赏:听了鲁肃的主战理由,才认为“正与吾见相同。”正因君臣相得是建立在共同认识的基础上,故张昭的流言蜚语,毫不影响孙权对鲁肃的信任。有充分的信任,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反之,纵有大才也会湮灭。鲁肃能成为一代名将,并能充分发挥这个杰出的战略家的作用,不正是因得到孙权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吗?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