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智谋精粹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1.由弱变强:刘备得孔明而兴(2/2)
    依形势,定谋略

    “隆中对”是孔明在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提出来的。这一年天下大势是:在北方,曹操凭着其挟大予以令诸侯的优越地位,先后消灭吕布、袁术、陶谦、张绣、袁绍等军阀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他带甲百万,是当时中国最强者。在这一年春2月,曹操发布的丁酉令说:“天下虽未悉定,吾当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这表明他决意南征。在东南地区,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已7年,在残酷地镇压越族的反抗后,政权基本巩固,加以有长征之险,并得到顾雍、陆逊为首的吴郡士族的支持;且能举贤任能,有周瑜、鲁肃等文武全才为之辅佐,国力日益强大,在当时其势力仅次于曹操。在西南地区,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都是软弱无能之辈,难于与曹操抗衡,迟早必被人所并。只有刘备,他虽寄托于刘表,但很得人心,故荆州豪杰多归之,事实上他已成为荆州地区的新兴势力的代表,具有一定的实力,很明显,当时力足以争天下的只有曹操、孙权、刘备三人而已。而三人中,曹操势力最大,刘备要与曹操对抗,只能联合孙权。故刘孙联盟抗曹,是形势使然。这时,孔明已“躬耕南阳”有12年之久,且由于荆州是当时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和军事咽喉,这给他提供了观察政治风云的有利条件;他经常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等谈仕迸,议时政,在刘备“三顾草庐”前,他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天下大势已成竹在胸。故在刘备屈身求教下,能提出正确的战略决策——“隆中对”。

    下对了关键棋子

    譬如下棋,关键性的一着下对了,就全盘皆活;关键性的一着下错了,就着着被动。“隆中对”对于蜀国的形成和发展来说,是关键性的一着棋,自从制定了这一正确的战略决策,便把刘备集团内部潜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各种人才的智慧、力量都充分发挥出来,因而取得了节节的胜利。

    而“隆中对”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孔明智慧的结晶,足见刘备得孔明对于他事业的发展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的。刘备未得孔明前和得孔明后的不同处境,给用人艺术添加了一些什么新内容呢?它说明:大凡干事业,必须有各种各样的人才,但更重要的要有掌握全局的、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刘备也是个会用人的人,他的用人特长是善于识贤、集贤、信贤,但对于如何使用人才,则非其所长,这是因他缺乏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才智,故虽有关、张、赵云之勇,也不免屡战屡败。

    以智谋折服众将

    孔明则既能从大处着眼,也能从小处着手,即既有正确的战略决策,也有出入预料的“神机炒算”,他的才智使关、张、马、赵、黄五虎大将如虎添翼,大显神咸,张飞,原是个有名莽汉,丛不懂使计,只一味恃勇。他快人做快事,敢于鞭打督邮,屡揪“三姓家奴”吕布:他嗜酒如命,醉后鞭打部属,致失掉了徐外。后来在孔明的领导下,他变了,不再是老粗,而是粗中有细,他义释严颜,使严颜所管的45处关隘,皆望风归顺;他假醉赚张郃,智取瓦口隘。韦中虽不说是孔明所教,但既在其指挥之下,显然与孔明的军事部署有关。不服老的黄忠,也是在孔明的激将法的推动之下,勇挑重担,计夺天荡山,勇斩夏侯渊。孔明的智慧折服了众将,连目空一切的关羽,在他面前也服服贴贴,俯首听令,因而能调动三军,沿着他的羽毛扇指的方向,奋勇直前,去夺取胜利!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千才易得,全才难求,如何在众才之中,选拔具有全局之才的人才,这是取得事业成功的至为关键的一环,也是用人艺术的一大学问。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