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三国历史,凡善于用人者都采取“五湖四海”的政策。曹操的“唯才是举”实是这种政策的体现。如荀彧、郭嘉、贾诩原是曹操敌人的谋士,张辽、徐晃是亡虏,于禁、乐进是行伍出身,都被曹操所搜罗,加以提拔重用,才得显姓扬名。孙权用人也如此。他不仅重用吴郡人顾雍等,对于避乱江东的广陵人张纮、琅邪阳都人诸葛瑾等,也都重任。刘备取蜀后,除以随之入蜀的荆州人士为骨干外,对于原有益州、东州人士,即便是刘璋的亲疏,都量才录用。孔明在团结这三州人士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把三州人士团结在刘备的周围,拧成一股力量,对巩固蜀国政权起了巨大的作用。
用人不计恩仇,是曹操、刘备、孙权的共同点。东汉末年,群雄对立,或友或敌,很难固定,人与人的关系是十分错综复杂的。如果以恩仇做为用人的界线,决不能团结更多的人,也对事业不利。因此,曹、刘、孙用人,对事业有利的,虽仇也用。张绣曾杀曹操长子、侄儿、爱将,后他再降,操也纳之。刘巴为刘备宿怨,他取蜀时为团结益州人士,也不计较其既往而用之。甘宁曾结怨于孙权,后他来降,权不咎其过去,甘宁因此拼力很效,屡立奇勋,成为东吴猛将。
用人唯亲的恶果
用人唯亲的恶果,在《三国演义》中也有深刻的揭露。所谓“亲”无非有二,一是认为是“心腹”,二是亲属。用人而限于此,人才必然是有限的。所谓“心腹”,大多是佞巨,这些人只看其主子限色办事,为达到个人私利,往往瞒上欺下,他们是成事不足,败享有余,东汉末朝桓、灵二帝,宠信宦官,造成天下大乱,就是典型的例子。因裙带关系而成为权贵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常见的事。这些人大多不学无术,是碌碌无能的庸才,一旦掌握朝政,必然把它弄得一塌糊涂。何进原是屠尸,因妹妹贵为皇后面被封为大将军,正是在这个双料草包的手里,使汉朝名存实亡。用人唯亲即使是曹操、刘备也在所不免,如曹操用夏候渊丢了汉中,刘备用关羽失了荆州,这对于曹操、刘备虽是个别的事件,但也足见完全摆脱用人唯亲也殊不易。
树立朋党之害
树立朋党之害给人的教训也是很深刻的。凡立一朋党,必有另一朋党与之对立。朋党之争,或一败,或两败俱伤,对国家、对事业都有害无益。当然用人必须依靠骨干,不过这与树立朋党是两码事。因依靠骨干是为更好团结大多数,而树立朋党是为捧一派打击一派,袁绍因宠爱幼子袁尚,对其党徒也大加重用,于是自成一朋党。拥长子袁谭派也就成立一朋党与之对抗。
因朋党对立,内部力量大为削弱,终被曹操所灭。刘表因爱妻而让妻党掌握军权,妻党必然拥护其妻所生的幼子刘琮,一朋党于是产生。长子刘琦不甘心失去其法定继承权,求助于刘备,这又立了一朋党。曹操南征,继位的刘琼不与其兄刘畸协力抗曹,而是为保位投降了曹操,结果不仅丢了荆州,连命也保不了。
知人、荐贤是用人先决条件
知人、荐贤是用人的先决条件。知人才能用人得当,荐贤才能广招人才。
《三国演义》有不少知人美谈和用人轶事,如曹操、刘备、孔明、孙权等都 能知人,故能用人;魏、蜀、吴贤士都能辗转相荐,这是三国人才济济的原因之一。他们的知人、荐人的经验,值得用人者借鉴。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