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国略史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十四)谢幕的钟声(2/2)

    费祎还在的时候,姜维手中兵马不多,就屡屡北进,结果都被堵了回来。对抗他的,是魏将郭淮——那是曹操在世时就领兵的老将,姜维小年轻,光经验就不如他充足。

    等到兵权在握,姜维迫不及待地再次北伐。费祎尸体还没有凉呢,他就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包围了魏的南安城。魏雍州刺史陈泰来救,姜维粮尽退兵。第二年再度出兵,魏狄道长李简投降,姜维趁胜前进,包围襄武,击败魏将徐质,但是本方大将张嶷也丢了性命,挫动锐气,被迫撤退。

    郭淮于魏正元二年(公元255年)去世,陈泰代为征西将军。演义中为了凸显姜维,说郭淮是被他一箭射死的,那完全是虚构。其实姜郭斗兵,姜维往往束手缚脚,被克制得一愣一愣的。郭淮既死,姜维以为时机到了,再次北伐,在洮西遭遇魏的新任雍州刺史王经。王经是当时很有名的一位官僚,为人诚恳忠实,但是打仗完全是外行,被姜维杀得一败涂地,差点全军覆没,退守狄道——魏与蜀交锋,还从来没败得这么惨过。

    姜维团团包围了狄道城。陈泰听说消息,急忙潜度高城岭,出现在狄道南方。汉军没有料到敌人援兵来得这么快,惊惶失措,才一交锋就败退了。陈泰解围进入狄道,王经哭着告诉他:“幸亏你速度快啊,城中粮草只够十天吃的了……”

    姜维够背的,郭淮以后有陈泰,陈泰以后还有一个最厉害的邓艾。他们未必比姜维强太多,但已经足够让他回回铩羽而归了。洮西大战的第二年,姜维再出祁山,听说邓艾已经有了防备,改向进攻南安,又被拦住了。他再次改变方向,东向上邽,终于遭遇邓艾主力,双方在段谷大战,汉军大败。邓艾斩将十数,杀死汉兵千余。

    诸葛诞造反的时候,姜维出骆谷策应,又被邓艾打了回来。这些年他几乎年年北伐,比诸葛亮还要频繁,但结果比诸葛亮还要糟糕。骆谷之战后,他终于暂时安分了一段时间,到景耀五年(公元262年),才再次进攻魏的洮阳,并且再次被邓艾打败了。这时候汉国的政治环境已经变得非常糟糕,宦官黄皓当权,执政的董厥和诸葛瞻都无法匡正得失。姜维因为以前曾经劝后主杀掉黄皓,所以现在不敢回去成都,退往沓中屯田,寻机再起。

    诸葛诞的叛乱,规模之大,是三国时代罕见的中华三国联盟之三国志黄巾风云姜维这一退,退得非常奇怪。汉中是四川的门户,要防备曹魏南下,最好的防御区域应该是西起沔水,中经箕谷、褒中,东到子午谷口的这一线。研究一下以前的战例:张卫在阳平关(箕谷以西)抗拒曹操;诸葛亮于城固赤坂(褒中以东)严阵以待曹真;王平于兴势(赤坂以北)悍战曹爽。都是在这一区域。而姜维呢?如果为了避祸,只要离开成都就行了,去汉中还是去沓中,没什么区别。如果为了屯田(也许沓中荒地比较多吧),大可不必大将军亲自到那么偏的地方去指挥种地……

    也许这和姜维改变了汉中防御策略有关。他认为魏延的“重门”战略,只能拦住敌人,却不能获得更大利益,因此撤出汉中诸围,只以重兵防卫汉城和乐城。他的意思,等敌人杀入汉中,就从汉、乐两城出击,堵住出口,让他来得逃不得。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才故意远去沓中,作出汉中防务空虚的假象,以引诱敌人南下吧。

    同样的策略,兴势战前,也有人向王平提出来过,结果被王平否决了。究竟哪一种方略更为正确呢?魏延、王平在天之灵都走运得很,因为对错很快就要见分晓了。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