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写完了《一统三国》的最后一个字。
回头看看这条三国之路,坎坎坷坷竟走了一年多。回想起来,竟还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若不是你们,最最尊敬和可爱的读者朋友们,若不是你们的支持、鼓励、肯定和善意的批评,我想我是不可能走到今天,走完这条三国之路的。把最热烈的由衷感谢献给你们!
两点问题,做一下简要的说明。
(关于一统粗略的写作思路)
关于这本书。传国玉玺是一个引子,只是铺陈故事的一种手法,其实写得表达的是我对历史的价值判断,也就是王者之道,也就是人心。我认为在争战双方对生产力掌控基本平衡的前提下,得到人心,特别是基层民众意志的一方必然获胜,整本书都是围绕这个来写得。十年对峙之后,方博的迅速击溃魏国而统一,看似轻松偶然,其实是必然。方博控制住了上中下各层次人民、士子的心,而曹魏失去了人心,所以一得一失,可见一两场战役或者战术打得好无法决定整个天下的大势走向,人心所向,也是权力所向。
(一统的人物塑造——万雄之雄说方博)
方博可能一个完美的近乎不真实的形象。所谓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方博还要加上美色不能惑其心,危难不能动其志,遇挫愈强,爱民如子,宽宏海量,重情好义,品行高洁,雅量高致,智勇双全……反正集天下古今美德于一身。这么写只是一种文学的手法而已,不知有没有人看出来,这本书的其他正面英雄人物全是“部分方博”,比如张飞、赵云、太史慈、孙策、孔明……他们身上都有方博的影子,有他部分的美德,所以由于方博的存在,使他们的人物形象全都活起来了,用方博的一点不真实,塑造所有人物的大真实,这种“小真实换取小真实”的艺术方法,在文学、电影和诗歌这些艺术门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比如说金庸先生在《碧血剑》中把未出场的袁崇焕写得无比伟大,以此来使黑小子袁承志的形象“活”了起来,用得就是这种方法。
(由南击北还是由北攻南)
对于如何统一纷乱的中国这一历史问题,赤虎大大在《商业三国》中的判断无疑是非常到位的。先以北方某个资源充足荒地多的州郡作为根据地,不断做圆周式发展,取得生产力上的优势再显现于军队,待时机成熟,一举南下,摧枯拉朽,统一中国。,历史上魏晋、宋、元、明、清的统一,几乎莫不遵循这个规律。所以有句
话说,以北击南,势如破竹,以南攻北,难如登天。细心点不难看出,我一开始为一统选得也是从北到南的路子,方博最初的根据地是河北。但是一统的写作略晚于《商业三国》,商三写到十几章,我突然预见到一个问题,还和赤虎交换了意见,那就是三国的情况特殊,你要写从北到南,必然要面对过早的接触曹操、刘备这些后来的大boss这一问题,这绝对是无法处理的死结。赤虎选择的是让主角给牛人们送粮草送兵马,壮大敌人培养对手,结果被我不幸料中,这点成了商三最近老受人攻击诟病的一点,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所以我立刻选择了改根据地,为了使南击北合理化,我花大笔墨在人心和实力的消长上下了大工夫,所以九十二回后有个十几年对峙不打仗,这个,我个人认为是我的得意之笔——它使剧情一下子有了弹性,合理多了。当然有很多读者不这么看,只要是出于善意的,我也很喜欢并欣赏他们的不同意见。
特别鸣谢: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