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三国之孔明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十八 秋风五丈原续(完)
    上回书写到的满宠、王凌都是可以单独成篇的人物,不过本文以诸葛亮为主就不细说这两位了。简单说一下王凌,这个人是王允的侄子,当年王允被李傕、郭汜两个军阀灭门时,他和兄弟翻墙逃了一条小命,后来就跟着曹操干,表现非常好,救了曹休,打败了孙权大女婿全琮,却在诈降上象中了邪一样相信东吴,还和满宠闹不和,打小报告,后来司马家欺负曹家,他不干了,就起兵要和司马懿单挑,司马懿带大兵来镇压他这个反革命,老王自知打不过,见了司马懿后自杀,后家族被灭门。宋朝时大词人李清照有一句诗叫做“死亦为鬼雄”,应该就是以王凌为基础写的,王凌虽然自杀,却不去正常投胎做人,天天夜里去骚扰司马懿,司马懿被弄得失眠不已,痛苦之极,不久干脆也跟王凌的鬼魂一块投胎去了。

    这是后话,我们把眼光回到蜀国,又是一年春草绿,让人一呆就不想走的成都又迎来了建兴十二年的春天。可是诸葛亮又一次要北伐了,我们当然知道这次北伐对诸葛亮来说是他一生的最后一次。出发前,诸葛亮先给孙权发了短信,双方联合同时发动总攻,以使魏国首尾难顾。二月,诸葛亮告别了夫人,他不知道这是和妻子的最后一面,带兵进汉中,然后走斜谷,斜谷去年已经建成了大粮库,让人觉得心里很稳当。一路顺利,出了斜谷,前面是渭水,右边是眉县,左边是陈仓,右下是武功,司马懿已经带兵过了渭水,在险峻的地方扎下了大营。

    来之前,司马懿轻松地说:“亮若出武功,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矣。”诸葛亮果然扎营在五丈原。

    那么很多网友依据这一句话,对司马懿大加赞叹,对孔明大加贬低,对此我实在不敢苟同,于是查一些资料,得知五丈原现在是一个镇,属于歧山县所管辖,这个歧山县属于宝鸡市,是市东南的一个县,现有人口47万人,特产歧山挂面驰名中外,下有蔡家坡和五丈原两个镇,经过县市领导的努力发展,现正向县级市的方向努力,计划以蔡家坡为工业基地,以五丈原为住宅区和商业区,在五丈原镇建成四横六纵的公路网。而五丈原上的诸葛亮庙规模并不大,内有岳飞所手书的前后出师表,是其中主要的看点,从1991年成为省级风景区,年接待游人达15万左右,还是不少的。而五丈原这个地方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形势险要,是行军布阵的好地方。

    那么为什么司马懿如此说呢,我的想法是司马懿这次来的战略企图只有一个,就是以乌龟为榜样,以不出战为手段,以熬走诸葛亮为最终目的。谁知他运气好,没有熬走,而是熬死了诸葛亮,真是让他喜出望外呀,所以当地人嘲笑他死诸葛走活仲达时,司马懿只是乐呵呵地说:“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

    在这种军事思想的指导下,当然希望诸葛亮驻兵在利于急攻而不利于长久对恃的地方,五丈原是一个攻守兼备的地方,是很理想的驻营地,但是由于汉中北部地势本来就险峻,司马懿驻营的地方当然是越难攻越好,他又不出战,就一个拼命守住就算完成任务了,所以司马懿会这样说,而武功东一带,有一大片开阔地,可以长久屯田对恃。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不驻兵在武功而到五丈原呢,下次再说吧。

    诸葛亮为什么到五丈原而不去武功呢?是不是到五丈原就象司马懿说的那样,诸将无事呢?

    我可以有信心地肯定几点:

    1:司马懿在吹牛,他根本没有认识到诸葛亮的真实战略意图,如果依他的思路,一定会大败,为什么这么说呢?司马懿得好好请郭大明白喝两顿小酒,正是这位郭淮在与诸葛亮的交手中,虽然被收拾得痛苦不堪,但是毕竟在高手的打击下成长起来了,可以说诸葛亮的进攻培养了他。

    在司马懿自以为是的确定了乌龟不出头的死守计划后,郭大明白觉得不对劲,于是提出建议分兵守北边的一个据点,防止诸葛亮用兵迂回过河包抄,司马懿倒是挺听话,连忙派他去,结果就比诸葛亮的军队提前了一个小时,正在修工事,蜀军就到了,在汉中北部那种地形下,谁到得早一点,基本上就胜利了,很象我军飞渡大渡河时的拼命行军一样。

    到这时候,郭大明白又象福至心灵一样,觉得诸葛亮要烧魏的浮桥,于是又自作主张派了兵,于是又一次占了先机,围棋上常说:宁输十子,不落一先。郭大明白成了司马懿的大恩人。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按司马懿的计划,诸葛亮派兵占了北原,即使烧不掉浮桥,那么北原一旦到了蜀兵手里,防守专家诸葛亮绝对会把这个据点象钉子一样钉进司马懿的阵线上,陇西陈仓、天水等地基本上等于与司马懿断绝关系了,则斜谷口以西的大片土地绝非魏国所能有了。以司马懿不敢出战的熊样,诸葛亮可以把五丈原与北原连成一片,后边派魏延等大将逐步蚕食掉祁山、上邽,直至北原西的陈仓,整个红色根据地连成一片,以后就可以把陇西当做汉中,稳步发展,魏国是要大伤脑筋的。

    2:为什么不出武功,既然诸葛亮的战略意图是上述所说,出武功就太慢了,只要第一个战略意图实现,武功是迟早要占的,而且还会大量派兵派民来屯田,这是第二步的战略了。

    3:从郭大明白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弄斧到班门,下棋找高手是不二的法则,虽然会很丢人,但只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总会有很大的进步,比跟一个不入流的对手打强多了,当然注意先保住小命要紧,人家郭淮就是明白,不行就跑。呵呵。

    既然如此,诸葛亮只有改变原有的计划,这时斜谷的大粮库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整个斜谷也都成为红色运输基地,不过为了最大程度上减轻后方的运输压力,诸葛亮还是在五丈原一带开始屯田,他的军队一贯纪律很好,结果老百姓和军人经常扛着锄头在一块聊天,同看日出日落,大家处得非常融洽。现在五丈原镇还有诸葛田的遗迹,也曾经挖出过很多诸葛锅。

    这样,双方就进入了对恃,这是司马懿非常乐于看到的,也是诸葛亮想尽量避免而无法避免的,看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应该对诸葛亮的打仗水平有一些敬佩呢,想找对方主力打而对方说什么不敢出来打,诸葛亮是占据了完全的主动,在战场上能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已手里的主帅并不是很多的哟。

    这时候东吴在做什么呢,五月,吴主孙权亲自带兵配合诸葛亮向魏国发起进攻,其实与诸葛亮相比,东吴的进攻次数更多,基本上每年都要来一回,但是东吴的军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水军与陆军的比例不协调,基本上不敢上岸,于是乎基本上每一次都是坐着船旅游一番回家了事,如果有胜利,基本上都是靠诈降,而且还挺有效,呵呵。

    这次东吴兵分三路,来势汹汹,很是吓人,孙权率军信驻巢湖口,直指合肥新城,号称十万大军;又派遣陆逊、诸葛瑾统率一万余人进入江夏、沔口,进指襄阳;将军孙韶、张承进入淮河,直指广陵、淮阴。

    对此,魏主明帝是如何应付的呢?  其实吴蜀两家这次都可以说是倾国而出,有点玩命的势头,作为魏国国主,当然是非常重视,我们来简单说一下魏明帝曹睿,当初曹操在世时候就对这个孙子很是喜欢,曹丕作了皇帝,打不定主意当谁当太子,曹睿的母亲就是大有来头的洛神的模特原型,却被曹丕赐死,这曹丕真不是东西呀。于是曹睿因此不能被封为太子。但是在一次打猎中,因一念之仁,不忍射杀小鹿,而种下未来登基为帝的因。后来曹丕死,就把位子传给了不杀小鹿的他。

    曹睿的一生以诸葛亮之死为分界线,诸葛亮死前,他非常勤政,呵呵,一个国家有个在野党的作用其实也就是象诸葛亮一样,让在位者时时不敢放松耶。诸葛亮死后,他大大放松了一下,于是大兴土木,大找美女,真让人羡慕呀。网友们别装清高,我知道你们心里也想,当然只限于男网友哟。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