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路遇一四川学者,彼亦调查教育状况,邀余往四川调查;余因那时上海方面战事正浓,恐不能前往,不妨有此一行,借增见闻。余先抵宜昌,该地有一学校竟为兵所占住,不能上课,学界之苦况可知。在宜昌稍停,即乘轮至重庆。两岸均有驻兵;闻彼等野蛮异常,每放抢作乐。故船上之职员,均见而避之;余因不知此种情形,仍立在甲板上远眺。及船长告余,始避入舱内;彼虽赞余无知之勇敢,然亦危矣。重庆城内,私立学校之精神亦较国立及公立之学校为佳。总之:国立或公立,教会及私立学校,等等,互相比较,终以教会学校为最佳,盖因经费充足;私立学校次之,盖因办事热心;国立或公立则欠佳,此因政局之变迁,每每波及;经费支绌,不易办事,无怪精神之下不好也。清华乃是最有幸运之学校;办理完善,理所当然;否则何以对国人!故余此次参观各校,见其所长,无不留意,期或可采纳也。
离重庆后,即取道汉口至沪。到沪后最不快意之事,即为第一商业学校亦为兵所占住。该校校长赵师复先生,亦为清华同学,邀余前往演说。开会时丘八先生拉胡琴,唱京调,学校亦无法阻止,各地之兵,竟横行如是,殊可浩叹!因此余数年来所提倡之国民军事教育,愈觉不可缓。国民为保护自己之安全起见,亦当有此觉悟。闻东南大学,亦已有兵操。余在沪时,极力担保及劝告组织商团,等等。盖因受疮之后,悔未能未雨绸缪,甚愿行亡羊补牢之计;遂乘机劝进,曾与上海商会总干事晤谈二小时之久,借知江浙战后情形。闻闸北南市及租界上皆有商团或保卫队之设矣。上海一隅,清华同学在该地就事者约有百余人。同学会开欢迎会时,到会者二十七人;闻此次到会者能达此数,已是创举云。上海学校林立,可资借镜者甚多;余与该地教育家相谈甚为满意。不幸北京留美同学会将开年会,电催返京。故不克参观南洋同济等学校,殊深怅怅!时因津浦车不通,遂坐海轮北上。船上旅客甚多,几无舱位。至威海卫时,又遇大风,几葬鱼腹。在该海港停一日半后,始复开行。到天津后,知京奉路无客车。幸在轮船上遇一英人,彼有一汽车在津,遂与彼同坐汽车至京。但沿路常为兵所阻,竟有开枪示威二次,强迫搭车者。英人亦无法,只能听彼等加入;遂八人挤在一车中而行。余观兵士情形,实是可怜;足几走破矣,尚须奉命步行至京,亦无怪彼等之强迫行动,实出于不得已耳。临别时,英人赠彼等以香烟,彼等报以五粒子弹,作为纪念;余亦得一粒。此次因津至京,在路行八小时,真叹行路之难。
此次游历各地,余甚注意各校之课程,尤注意中文课程,期或能有所补益于吾校。并在各地访问名师,结果甚佳。余极思清华办国文专科,造就极好之人才,以应各地之需求。
湖南人民,忠诚而有毅力,余实钦佩,四川物产丰富;自该处顺流而下,直至上海,四千五百里肥沃之地,真使人见之油然而生爱国之心。四川桐油,乃是特产;而现在此种出产,用途甚广。余已带回一百粒种子,预备交农事试验场试种。将来收效,获益亦不浅也。
将来清华大学成后,商科决不宜设于北京。余此次南下,曾关心校址之所在地。汉口商场,发达甚快,专言内地之贸易,该处实为中心点,上海则内外贸易之场。此二处似较优胜。
余离校之前,曾有人对余言时局不靖,校中不宜无统治之人。但余深信有完好之组织。各机关能有负责之人,并互相联络;则即无统治之人,亦能维持该组织之进行。及余归后,见校中各事进行顺利无阻,知现有之组织将可达到余理想中之完好组织也。学校前途,实堪庆幸。
记者因校长昨日始返校,校中情形,恐未深悉,也故未询及,遂即辞出。
(载1924年11月28日《清华周刊》328期)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