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多次化学实验,终于成功了!矿石可以进行加工提炼,搁在李四连心头的一块巨石落地了。
他把所有的钱都投进了矿山。但国家要求矿业开发必须规模化、规范化开采,由于缺少资金,企业规模无法扩大,他就向银行贷,找亲友借,陆续凑了400多万元,但依然是杯水车薪。他的心凉了,继续投资吧,他实在没办法继续弄钱;放弃吧,400多万元债务怎么办?
前思后想,他决定背水一战。为了维持矿山的日常开支,他又陆续借了几百万元。一些朋友和亲戚开始躲他,债主也开始向他逼债。万般无奈下,他卖掉跟了他5年的小轿车,进出矿山靠一双脚徒步。难以想象,2002年春节,身为矿主的他,身上仅有300元现金。妻子扛不住贫穷与巨额债务的压力,与他分手了。除夕之夜,他和守矿的哥哥李建民相拥在炭火边痛哭了一场。峰回路转,办成第一家福利企业。困难没能压倒这位湘西汉子。如何才能走出困境?李世联走路在想,吃饭在想,睡觉也在想。最后,他决定再一次出去招商,引进资金和技术。他开出难以想象的优惠条件,从自己的“心头肉”矿山公司拿出股份,转让部分股权给别的企业,以此吸引客商。拥有100%所有权的他,转眼只剩下15%的股份。正是这种胆略和远见卓识,使得企业随后的生产进入了良性循环。就地开采,就地生产加工,很快形成了一条龙。当年就生产出5万吨金属锰,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使当地的矿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他终于走出困境,由穷矿主变成了富老板。2006年8月,矿山公司进行股东置换,他的股份由15%上升到60%,并购买了一家国营企业作为锰矿粗加工基地,独资开办了一个提炼加工厂。事业刚步入轨道的他开始回报社会,安排了100名残疾人就业,办成当地第一家福利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瞄准海外,逐渐成为跨国企业家。我国目前的矿产业比较发达,市场接近饱和,李世联认为,要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矿产事业,必须把目光瞄准海外市场。国外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矿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潜力相当大。如赞比亚、乌克兰、南非等都是矿业大国,但发展水平并不高。但海外投资,环境不熟悉,投资风险大。他再次面临机遇与挑战。他果断加快了向海外矿产市场拓展。从2006年开始,短短两年时间就在乌克兰、赞比亚等国建立起自己的矿业基地,而且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8月,他正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宏信集团公司,下设两个加工厂和多家矿业公司。
李世联的决策越来越成熟,年销售额达到了10个亿,年缴税达5000多万元。创业8年,从孤身一人发展到3000多人的优秀团队,从白手起家到销售额达10个亿。他完成跨国企业家的完美嬗变。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