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少数热爱他的听众却始终没有忘记他,他们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研究并传播巴赫的音乐,让人们有机会领略巴赫音乐的神奇与美妙,这其中包括小提琴家、作曲家约翰·菲利普·克恩伯格和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妹妹阿玛丽亚公主这样的社会名流。此后的80年中,巴赫只是一个小圈子里的名人。
1829年,柏林合唱协会的创办者卡尔·策尔特决定公演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并由他的学生、一位年仅20岁的年轻音乐家门德尔松指挥。这次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4年之后,柏林合唱协会又把巴赫的另一部经典之作《约翰受难曲》推向公众。
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巴赫的作品产生浓厚兴趣,人们像发现一个巨大的金矿一样发现了那个被埋藏已久的音乐世界,原来它是那样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就这样,巴赫复活了!
巴赫去世近一个世纪后的1849年,门德尔松的学生、舒曼的朋友威廉·斯汤达尔·伯内特建立了巴赫协会,并着手收集、编订巴赫的作品,由于巴赫的作品浩如烟海,这一工作进行了50年之久。
为了怀念这位音乐史上的巨人,后人把莱比锡称为“巴赫之城”。据说,莱比锡流行这样一句话:“一个不懂巴赫的人,决不能当莱比锡市长!”由于这个缘故,莱比锡市长要是一个月不到音乐厅欣赏巴赫的作品,是会受到广大市民质疑的。
巴赫一生中创作了无法计量的音乐作品,他的作品涉及当时除歌剧以外的所有音乐体裁,他完善了当时的各种音乐形式,囊括了各种音乐风格。他的作品有的庄严宏大,有的富丽堂皇,有的质朴优美,有的色彩艳丽,有的威武雄壮,有的委婉清新,有的轻松欢快。巴赫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至少七百多部作品,其中包括康塔塔近三百部、受难曲五部、《b小调弥撒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创意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平均律钢琴曲集》、《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六首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大量的管风琴曲等等。
巴赫的作品既博大精深又精雕细刻,深刻地体现了一种高度的平衡与统一:人与上帝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平衡、表现与抽象的融汇、创造与继承的共处,乃至主调与复调、和声与对位、节奏与旋律、作曲与解释、整体结构与细节完美、应景实用与永恒创意的合二为一。后人盛赞巴赫为“音乐之父”和“不可超越的大师”。由于巴赫的作品具有极强的宗教性,还有人把巴赫当成基督教历史上仅次于马丁·路德的人物。
作曲家古诺曾经这样评价巴赫:“即使巴赫时代以来所有写出的音乐作品都丧失了,也可以在他奠定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 的确,在音乐史上,巴赫是一个空前绝后的人物,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人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一个音乐家给音乐带来的影响可以与巴赫相比,无论莫扎特还是贝多芬,无论肖邦还是门德尔松,无论舒曼还是勃拉姆斯……
还是俄国文学家高尔基说得好:“如果像山峦一样列举那些伟大作曲家们的名字,那么位于顶峰的无疑是巴赫。”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