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谁边(2)
纳兰拜礼部侍郎徐乾学为师,徐乾学非常赏识这位青年才俊,他相信,终有一天,纳兰会如鸿鹄一样冲破云霄,去追求更远大的志向。纳兰并没有因为自己高贵的身份而骄纵,反倒是虚心求学,在名师的指导下,搜集大量的史料,编撰一部阐释儒家经义的大型丛书。这段时期的纳兰,似一叶放逐的扁舟,独自撑着一只长长的木篙,在历史的河道游弋。多少次惊涛拍浪,他都让自己镇定如初,一路打捞着历史散乱的光影片段,不是为了复原什么,只是在失落的文明里,挽住一些可以留存的记忆。
纳兰耗费了整整两年的光阴,汇编了一本《通志堂经解》。书中收录了先秦到秦、汉、唐、宋、元、明的经解138种,纳兰容若自撰2种,共计1800卷。这本书一经问世,轰动朝野,从内阁武英殿到厂肆书籍铺,一版再版。后来被乾隆皇帝认为“是书荟萃诸家,典瞻赅博,实足以表彰六经”。他借助编修《四库全书》之际,命令馆臣将《通志堂经解》“版片漫漶断阙者,补刊齐全,订正讹谬,以臻完善”,并作为《四库》底本刊布流传,用以“嘉惠儒林”。
而当朝天子康熙,对这位大清才子更是赏慕有加。他久闻纳兰明珠的长子纳兰容若是位神童,精通骑射,熟读诗文。也曾有过几面之缘,印象中的纳兰是位英姿勃发的倜傥少年,但每次都来去匆匆,没有真正接触过。他命身边的小太监传诏纳兰,在北京西山一水院凉亭相见,他想和这位才子促膝交谈,不受君臣之别的拘束。这时候的纳兰还在编著《通志堂经解》的过程中,但是康熙帝却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见见这位才子。
西山一带景区林木苍翠,山岚雾霭,流泉飞瀑,鸟语花香。辽、金、元、明、清各个封建王朝的帝王,都看上这座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在此修建皇家园林和私人别墅。容若家的明珠相国园也建在此方位,坐拥四季明景,山泉林石,闲雅清幽。山林间有寺院几座,常有钟鼓之声,在幽深的山谷,悠悠回荡。
当纳兰近距离地接触这位比自己仅年长一岁的天子时,他亦觉惊叹。因为眼前的康熙皇帝是那么的英明睿智,他的风采与纳兰容若有相似之处,但是他身上那种帝王独有的霸气,是纳兰所不能及的。他们一起俯瞰锦绣山河,看万顷苍池尽在脚下,有一种征服自然的豪迈与豁达。亭中小酌,论及国家大事,纳兰被康熙气吞河山的襟怀所倾倒,他的王者霸气,激起了一个男儿宏伟的志向与热情的骨血。而康熙亦被纳兰身上温情与柔软的气质所吸引,他的身上有着塞北男儿不曾有的儒雅与清绝。
康熙就是一只飞翔在旷野的鸿鹄,在广袤无垠的天空追风逐日,风云不尽;而纳兰则是一枝长在江南水岸的清越梅花,风骨洁净,情怀冰清。康熙看着纳兰在他面前落落大方,并不唯诺,便想起他素日以填词出名,于是问起他可有何新作,纳兰容若恰好填过一首词,此时正值秋高气爽,纳兰便随即读出他以前写的《水调歌头·题西山秋》。
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一抹映疏林。绝顶茅庵里,老衲正孤吟。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