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尾国脚”的潮汕地区,是一个盛产首富的地方(1)
在南中国的广东省与福建省交界处,有三条河流从丘陵地区蜿蜒而出、绵延数百公里,在下游冲积出总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的平原后,最终奔向了广阔的大海。
这三条河流分别是韩江、榕江和练江。其中韩江的流量最大,它也是广东省境内第二大河流。韩江原名鳄溪,唐代因谏迎佛骨而被贬为潮州刺史的韩愈,在此地短短的八个月里,访民疾苦,重农桑、筑堤防、兴学校、祭鳄鱼,并开潮州之文风,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一代文宗,而把鳄溪改名为韩江。
由于韩江泥沙在海滨地带的不断冲积,并在潮汐风浪的作用下,在入海处形成一条自然的沙堤。当地人称这种沙堤为“汕”,开端处则叫“汕头”,其后,这一块土地也因此被称为汕头。
如果在地图上用笔把汕头、香港和台湾省的台南市用直线联结起来,会发现正好是一个正三角形,而汕头正处于这个正三角形的角尖。从汕头到两地,仅不足200海里,数小时既可到达。由此可见其位置的独特之处。
以汕头为首,包括其后的潮州、揭阳等三地,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潮汕地区。潮州市素有“岭东首邑”之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沿海开放旅游城市;揭阳市也是粤东主邑,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来是粤东、赣南及闽西等地物资集散地。潮汕地区总面积达10346平方公里,人口1000万有余。因为一代又一代的潮汕人前赴后继地出海谋生经商,使这里成为中国最着名的侨乡之一。
据考古材料证实,潮汕地区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潮汕的先民属大闽越族。自秦汉以后,中原汉族后裔南迁入主潮汕。现生活在潮汕的人群中,主要是汉族宗支的潮汕人,以及少部分同是南来的汉族后裔客家人。
据《周府》记载:“潮民力稼穑,收果木、蔗糖及鱼盐之利,经商不出布帛、米粟之门。”另据史料记载,远在元代时,这一带就已形成较大的渔村。而从雍正(公元1730年)到乾隆年间,迁到这里居住的人日益增多,除了捕鱼、耕田之外,还利用海水晒盐,各地盐贩也常到这里贩盐运销,清政府于是在此设站征收盐税。随着过往商船日趋频繁,乾隆21年(公元1756年),清政府在放鸡山(今妈屿岛)设立“常关”,课收南北商运的关税。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