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评传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六节“过渡时代”的过渡型理论(2/2)
    在中华文化从中古走向近代,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型阶段,本书传主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为探求转型机制作了不懈的努力。他有足够的明智,意识到原封不动地保持“中学”是无效的,全盘拒斥“西学”也是迂腐的,于是他选择了会通中西的道路。这种“会通”的特点,是以中学为本位,将作为客体的西学的技艺部分从原有文化系统中离析出来,与作为主体的中学相结合,从而给中学带来应对世变的新活力。又由于本书传主身为朝廷重臣和儒教的忠实信徒,他对中学系统内已经因时代变迂而应予扬弃的部分(如三纲之类),却固守如仪;对西学系统内的政治伦理层面则坚决加以排异。这样,当政治变革和观念启蒙已势在必行的历史关头,本书传主就成为强悍的卫道者。总其全人,本书传主自脱离清流的壮年以后,即执著地力行“中体西用”文化路线,集能吏与儒臣于一身,兼开新与卫道于一体,其功在史,其过亦在史,其理论得失、思维教训值得人们深长回味。在本评传即将结束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稍稍离开本书的内容来表明这样一个观点,即“中体西用”是处在中西文化大交汇时期部分中国思想家所提出的一个口号,这个口号说到底是不科学的。今天,在我们评论中外文化的关系时,其科学的态度是既要批判地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又要批判地学习一切有科学价值的各国人民的创造性成果,以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化建设事业。再用“中体西用”的概念来讨论中外文化的关系,就大大地落后后于我们的时代了。

    ①《张文襄公治鄂记》第54页。

    ①《洋务运动》(一),第121页。

    ②张盛藻奏折。《洋务运动》(二),第29页。

    ③倭仁奏折。《洋务运动》(二),第30页。

    ①《谭嗣同全集》第197页。

    ②《与外交报主人书》,《严复集》第三册第558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③《严复集》第一册,第48页。

    ①《严复集》第3册,第66页。

    ①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第7页。

    ②《欧阳萼致哀世凯书》,《闵尔昌旧存有关武昌起义函电》。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