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评传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六、诚和新理学道德准则的实施
    基于人的自然血气所决定的人的自然本性,而非人的从属于一定社会关系的本质,戴震列出了人性善的种种道德范畴:性、天道、才、仁义礼智和智仁勇,并对这些关于人的本性的范畴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作了细致入微的刻析,从而使思想史上的人性善论达到前所未有的完善境地。在戴震看来,除了他在彼时代无法提示的人的社会本质以外,有关人的本能(饮食男女,食、色、性),人的本性(性善才美)及本性的显现和规范、能力(仁义礼智和智仁勇),无一不达到了本体论和本体范畴论的通体的善,“陷溺其心”而干坏事的人也是可以通过“学”而归复其善的本性的。总之,在戴震那里,人类是高超的,大有希望的,所有这一切,戴震都从自然元气决定论、本体发生论、及对各本体性范畴的发生阶段的认识加以阐述的。

    继本体论及本体发生的范畴论以后,戴震对古代早已有之,而今须加厘定的道德范畴实施中的“诚”作了心物一元、知行统一的唯物主义解释,“诚”是道德准则仁义礼转化为实践行为的主体条件,是从道德准则到道德行为的转化中介和转化条件。没有诚,准则与行为不能结合,是分离着的二项,有了诚,人固有的自然性的才质美,智仁勇得以发挥。此外,诚还是促进仁义礼向道德行为转化的一种最佳心理状态和激发力量。在戴震的新理学道德论中,道德本体论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实行又是不可分割的,“诚”虽然作为道德准则实行的条件和激发智仁勇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力量被阐述,但它仍然是新理学道德论中的重要范畴。

    对“诚”的阐述,为说明“诚”是什么,及说明经由“诚”实行的道德内容和惜以实行的主体能力,正象说明“理”字那样,戴震是运用了语言解释哲学的。戴震说:“诚,实也。据《中庸》言之,所实者,智仁勇也;实之者,仁也,义也,礼也。”①其中“诚,实也”用了戴震自己提出的转语原理,“诚”,上古音禅纽,“实”,上古音神纽,“诚”和“实”为旁对转字②。又“所??者”和“??者”这两个不同的表达结构说明实行的对象内容和实行方法的区分,这两个结构是古汉语中最常用的词结,这里用来区分与“诚,实也”密切相关的实行对象和手段,是最确切不过的了。

    为什么要提出个“诚”字?据戴震哲学的内在逻辑,他总是要从发生阶段寻找原委的,“诚”产生于血气心知和人伦日用的联结上。智仁勇,如前多次提到,是人的能耐和才质,无疑禀之于血气心知。“由血气心智而语于智仁勇,非血气心智之外别有智、有仁、有勇以予之也”①。仁义礼是些道德准则,它们都有本体意义,如前所说是“人道”之本体,但存在于人伦日用。“就入伦日用而语于仁,语于礼义,舍人伦日用,无所谓仁、所谓义、所谓礼也”②。这里,有本体意义但存在于人伦日用的仁义礼既是人道又是天道。① 《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版319 页。

    ② “诚”、“实”二字,诚,禅纽,上古可读端纽;实,神纽(床纽三等),上古亦入定纽,均据周祖谟《禅母古音考》,见《问学集》上册,157、153 页。又可据黄侃“照三归端”说,见《黄侃论学杂著·音略》。故诚、实二字上古又可视作舌头音旁纽,如按中古音,亦应为旁纽字。

    ① 《孟子字义疏证》,《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版319 页。② 同上。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