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主要是适应17 世纪明代社会工农业生产和技术上的需要而写出来的,作者心目中的读者对象当然首先是当代和后世的中国人。他并没有想把这部书写给外国人看,甚至更没有想到这部书后来会飘洋过海,传播到东亚其他国家和欧洲各国,造成那么大的国际影响。但他的辛勤劳动终于得到国内外的报偿,这是因为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想是没有国界的,当一部优秀著作问世后,不管来自哪个国家,都会迟早引起外国学者的兴趣,加以研究、引用和介绍,从而使该著作的影响越出了本国的范围,而走向世界。对《天工开物》而言,正是如此。当此书初版问世及再版刊刻之际,虽然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已进入科学革命的时代,在数理科学领域内完成了许多突破,新的自然科学理论在形成,自然科学已摆脱中世纪的面貌,而以崭新姿态在加速发展。然而如果我们着眼于当时世界各国的工农生产部门,则情况远非如此,不少部门仍以传统手工生产方式生产农产品和工业产品。我们测览当时各国出版的这类作品时便会证明这一点。这是因为将自然科学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部门需要有一段时间,其周期肯定比现代要长得多。蒸气机的历史就是如此。早在17 世纪有关蒸气机的思想即已酝酿,但付诸实际还要等一个世纪。早期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要经历一个资本积累阶段,资产者还没有足够资金和技术能力投资于工农业生产的全面技术改进。因而《天工开物》书中所述工农业生产技术及其所附插图,能成为各国技术家心领神会的科技“语言”,而易于理解和接受。对于与中国邻近的汉字文化圈内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而言,《天工开物》简直能成为这些国家受过文化教育的大多数读者立即读懂的现成读物。就当时亚洲国家社会生产技术水平而言,书中所述与各该国家大体上说处于同一发展阶段。因此当此书传到这些国家后,很快就成为读者有亲切感的读物,因而能立刻发生影响。现有资料表明,宋应星的这部书从17—18 世纪就已及时传到日本、朝鲜,立即受到学术界重视。从18 世纪起,该书又传到欧洲,但由于语言文字上的障碍,直到19 世纪前半期才发挥其社会作用。至20 世纪以来,继续为各国学者所推崇,被公认为一部世界古典科技名著,且已被译成外国文字。我们在这一章主要介绍宋应星的这部科技杰作在国际上的传播情况和在外国产生的良好影响。当然,宋应星的著作决不止这一部科技书,他还有《野议》、《论气》、《谈天》等近十多种人文科学著作,其中蕴藏他在政治、经济和哲学方面的优秀思想。只因问世时遭社会动乱,未及广泛传播,没有象《天工开物》那样越出国界并产生国际影响。
《天工开物》首先流传到与中国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国。明崇祯十年此书刊刻时,正相当日本江户时代(1608—1868)的宽永十四年。日本著名的科学史家三枝博音(1892—1963)博士及薮内清(1906—)博士都对《天工开物》在日本的流传和影响作过研究。①—②这两位学者的作品对于我们了解此书在日本的传播,提供了丰富的材料。1987—1988 年期间,当我在①三枝博音:日本技术部门舆天工开物影响,《天工开物研究》,第26—37 页(东京:十一组出版部,1943)笔者已将此文译成汉文,载《科学史译丛》,1980 年1 期。
②薮内清:天工开物的刊行和它的影响,《天工开物研究论文集》,第28 页(商务印书馆,1959)
京都大学任职期间,曾沿着三枝和薮内二位老前辈的步迹,追查了引用过《天工开物》的日本江户时代的原作,获得了直观认识,同时也看到一些新的材料,愿在此一并介绍。迄今为止,《天工开物》引入日本的确切年代还没有象《本草纲目》那样弄得一清二楚,这是因为中、日两国仍未发现与此有关的直接史料。但关于传人的地点则多少可以肯定是在长崎,通过中国商船(日本叫“唐船”)载入的。据大阪友人关西大学教授大庭修(1927—)先生在其《江户时代唐船持渡书研究》(1967)
第710 页所载,现东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商船载来书目》称正德二年壬辰岁(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3 年)中国“天字号唐船”向长崎港出口《天工开物》一部。③明清两代中国商船装载各种货物及书籍都是先从长崎着陆卸货,再从那里转运日本各地。这些中国商船几乎每年都从福建、浙江、江苏等地通往长崎,四季不断。
根据日本当局规定,凡唐船运来书籍都要由当地官府登记造册,而《商舶载来书目》是专门记录中国运来的书籍的。从1694 年至1713 年这种书目逐年记录在案。1694 年前的书目肯定也有,但存下来的不多。我们不能认为1713 年是《天工开物》传入日本的最初年代,因为在这以前日本学者已在其作品中引用了这部书。不过这条史料却告诉我们,《天工开物》最初传入日本的地点是长崎,而且由唐船直接载入。要解决此书传入日本的最早年代,只好从引用此书的早期作品年代获得旁证。正如三枝氏所说,最早引用《天工开物》的,是17 世纪江户学派的著名本草学家贝原笃信(1630—l714)。
贝原笃信字益轩,长于本草学、博物学和汉学,被西方人称为“日本的亚里士多德”,其代表作有《大和本草》(1708)、《本草纲目校正》(1672)、《花谱》(1694)、《菜谱》(1704)等。他在元录七年(1694)成书的《花谱》和宝永元年(1704)成书的《菜谱》二书中,虽然在文中没有提到《天工开物》,却在《参用书目》中列举了此书。①这可能是日本学者提到此书的最早文字记载。元录七年相当清康熙三十三年,即清代第二个皇帝玄烨(1654—1722)在位的中期。
三枝氏由此认为《天工开物》传入日本的最早的可信年代当为日本元录改元(1687)前后不久,也就是说至17 世纪80 年代即已到达日本,上距此书在中国最初刊行尚不及50 年,可谓迅速东渡。贝原氏这位当时最博学的江户时代日本学者独具智眼,不只看准(本草纲目》的学术价值,而且还看准《天工开物》及《农政全书》的学术价值,因此三部明代杰作均成为贝原笃信的座右读物。从此《天工开物》在东流已找到知音。1708年益轩在用古体日文写成的主要著作《大和本草》卷三试金石条正文中便写道:“登试金石上,则金银之真伪立见分明。有名为《天工开物》一书言之甚详。”①此处他在正文中提到《天工开物》。的确,《天工开物。五金》章云:“凡金性又柔,可屈折如枝柳。其高下色,分七青、八黄、九紫、十赤。登试金石上,立见③大庭修:《江户时代唐船持渡书研究》,第710 页(京都:大宝印刷株式会社,1967)
①贝原笃信:《花谱。参用书目》,载《益轩全书》,卷一,第124 页(东京:国书刊行会,1973)
①贝原笃信:《大和本草》,卷3.第25 页(宝永五年戊子原刻本,1708)
分明“。鉴于笃信多次参引《天工开物》,想他必藏有此书之中国原刊本或其写本。贝原笃信精通汉文,而且其本人收藏有很多汉籍,可以说也是一位藏书家。他利用他的丰富藏书从事著述,这为他提供了很好的工作条件。据其传记资料所载,藏书除幕府赐书外,多为自己购求。如延宝四年(1676)他曾至长崎购书,而长崎掌管图书进口的官员又有其友人,可协助提前得到好书。②进入18 世纪以后,《天工开物》中国原版随其余著作,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救荒本草》、《武备志》等陆续东渡,因而接触此书的人也越来越多,一些大藏书处也入藏此书。
前述1713 年中国商船将《天工开物》运至长崎,只是一个实例,未见诸记载者必为数不少。东京都目黑区驹场851 号的前田氏尊经阁文库,即藏有杨本《天工开物》。按尊经阁是江户时代加贺藩(今石川县)的藩主前田纲纪(1643—1727)侯爵建立的大型书库。水户的彰考馆亦藏有该书。这是水户藩主德川光国(1628—1700)于明历三年(1659)在江户(今东京)开设的《大日本史》编辑所,内藏各种珍本秘籍。③宽文十二年(1672)移至小石川,取《春秋左传》中“彰往考来”之句而命名为彰考馆,文政十二年(1829)移至水户。彰考馆兴建并入藏图书时值清初顺治末年,其所藏杨本刊出年代可能亦在此时。尊经阁和彰考馆藏本可能是17 世纪清初顺治至康熙年初从中国输入日本的。
丰后(今大分县)佐伯藩藩主毛利高标(1755—1801)于天明元年(1781)所设的佐伯文库,也藏过杨本《天工开物》。①这说明清初福建刻书商出版此书后,很快就由福建船主运往日本。彰考馆本及佐伯文库藏本于20 世纪时又回归中国。东京都世田谷区冈本二丁目的静嘉堂文库,更藏有明刊初刻本即涂伯聚本。该文库是在明治(1868—1911)时期由三菱财团首脑岩崎弥之助(?—1908)所创立。取《诗经。小雅。既醉》中“笾豆静嘉”之句命名为静嘉堂文库。1898 年该文库收得明治初期的教育家中村敬宇(1832—1891)的一批旧藏书,其中包括涂本《天工开物》及其他善本汉籍,从而使文库藏书一改旧观。我们在静嘉堂文库藏涂本书首见有“中村敬宇藏书之记”
铃印可资为证。该本书首更铃有篆刻“长海平氏清玩”及“宜尔子孙”二印,则是此书原来中国藏主之印。此外,日本国也有私人收藏此书者。例如宽保三年(1743)七月,深见新兵卫所藏《天工开物》曾借给红叶山文库缮写。②深见新兵卫为高玄岱(1649—1722)之孙,华裔,世于长崎定居;后任唐馆大通事。
②井山忠:《贝原益轩》,第270 页(东京:吉川弘文馆,1963)
③东洋夕一编:(日本汉籍集)(东京:编者自家出版,1961)
①潘吉星:北京图书馆藏本杨本《天工开物》,《文献》,11 辑,第187 页(北京,1982 年3 月)
②上野益三:《日本博物学史》,第359 页(东京:平凡社,1973)
继贝原笃信氏之后,伊藤长胤(1670—1736)于享保十一年(1726)成书的《名物六帖》中也引用了《天工开物》。伊藤长胤字源藏,号东涯,儒学家,著述甚富,与江户(今东京)的狄生双松(1666—1728)齐名,同为著名的大学者。双松字茂卿,号徂徕。在伊藤长胤所著《名物六帖。人品三》讲铁工时写道:“《天工开物》云,锤工亦贵铁工一等”,引自《天工开物。锤锻》。他在《名物六帖。器财十二》谈风箱时称:“风箱,《天工开物》云,其炉或施风箱,或使交箑”①,引自《天工开物。五金》,诸如此类。宝历十一年(1763)科学家平贺国伦(号鸠溪,通称源内,1728—1779)在其《物类品骘》中,已毫不稀奇地在叙述制糖设备时转引《天工开物。甘嗜》章中的插图(图55){et;中认为它不只是中国,“而且也是东洋的一部有代表性的技术书。此书虽然是成于三百多年前的古书,却包括从产业到工艺品制作方法的全套技术,在这一点上来说是无与伦比的书物。此外,这部书无论如何是值得给予注意的在中国出现的技术书。”接下他谈到该书书名的意义:“‘天工’是与人类行为对应的自然界的行为,而‘开物’则是人类根据生存的利益将自然界中所包藏的种种物由人类加工出来。在欧洲人的技术书中,恐怕设有这种书名的著作。
技术是自然界和人类协调的产物,可以认为技术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桥梁。对技术的这样一种理解,我以为是东洋人世界观的特点。只有真正很好地理解了技术,才能理解技术是同时役使天工来开物的意思。“最后,三枝博士认为:”在欧洲的技术书只记述各个专业技术,还没有看到象《天工开物》这样论述从农业、工业到上艺品的技术、兵器技术甚至还有艺术方面的技艺书。“①薮内清博士也指出:”整个德川时代读过这部书的人是很多的,①三枝博音:《日本科学古典全书》,第九卷,第75 页(朝日新闻社,1942)。原文为日文,笔者转为汉文②薮内清:关于开物,载《天工开物研究论文集》,第33 页(商务印书馆,1961)
①都贺庭钟:天工开物菅生堂本序,载菅本书首(明和八年辛卯,1771 年大阪原刻本)
①三枝博音:支那代表的技术书——宋应星天工开物,《支那文化谈丛》,第59—63 页(东京:名取书店,1942)
特别是关于技术方面,成为一般学者的优秀的参考书。“②在19 世纪以前,日本读书人一般都能读懂施加训点的菅本《天工开物》,所以这部书的日本文译本出现得较晚。那时日本青年求学都学古汉文这一门课,学习训点的用法,直到如今一些上年纪的人还能流利阅读古汉文文献,甚至写汉文古诗。但对当代青年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直到20 世纪五十年代,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薮内清教授和由他领导的中国科学史研究班的学者们,在文部省(教育部)赞助下以《天工开物》为研究对象,将此书全文译成现代日本语,并加译注,附汉文原文校点,1952 年由东京恒星社首次出版。参加这一工作的还有吉田光邦、大岛利一、天野元之助、木村康一、篠田统、太田英藏等所内外和京都内外的专家。此本以静嘉堂文库所藏崇祯十年原刻本为底本,插图亦取自原刻本,参照菅本和1927 年陶湘的刊本,排以铅字,书名为《天工开物之研究》。书中还附以上专家执笔的十一篇研究论文。这是第一个日文译本,也是第一个外文全译本。
以薮内博士为首的日本专家在译注《天工开物》时,工作极其认真。他们每周都至少聚会一次,先由某人将某节译文注释稿准备好,发到会上宣讲,由大家讨论,遇有难点便在会上集体解决。以下依此类推,靠集体智慧完成了这项艰难的工作,忠实表达了原作精神。为表彰薮内氏的业迹,我们将此本称为薮内清本,或简称薮本。薮本问世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反响。他们的《天工开物》研究论文早在五十年代便由海峡两岸分别译成汉文出版。西方的书评也接连出现。为了替青年提供一个简易版本,薮内博士又将1952 年版加以校订,删去汉文原文及11 篇研究论文,用36 开本形式于1969 年由东京平凡社出版了另一个新版,作为“东洋文库”丛书之一。这个本子只是译文及译注,包括导论。从此以后便风行全国,几乎每年都重印一次,至1984年已印行16 次。可以说该书一直受日本读者的喜爱,成为经久不衰的畅销书。
《天工开物》至迟于18 世纪还传到与中国山水相连的朝鲜。当这部书在中国出版时,正值朝鲜李朝(1392—1910)的仁宗十五年(1637)。据法国东方学家古恒(maurice- auguste-louis-marie courant,1865—1935)所编的奎章阁藏书目录(bibliographie coreene,paris,1894),其中第337 号便是《天工开物》,可见该书已进入朝鲜王廷文库之中。该书目以法文于1894 年刊于巴黎,实际上所编书目中不少在这以前已进入奎章阁了。不过《天工开物》传到朝鲜去的时间比日本晚些,但同样也产生了良好影响。最初传去的年代现下还不能考订出来,但毫无疑问18 世纪李朝实学派代表人物朴趾源(1737—1850)读过并较早地介绍过《天工开物》。朴趾源字仲美,号燕岩,虽出身于“两斑”家庭,但不应科举,专门致力于实学。清乾隆四十五年,即李朝正宗四年(1780),他随朝鲜使节访问中国,在承德行宫觐见了乾隆皇帝,并与中国士大夫交谈。归国后于1783 年写成一部游记,题为《热河日记》。
全书共26 卷,记载了他从鸭绿江边到今中国河北省承德一带数千里旅行时的见闻以及他与中国学者交往的情况,书中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方面的各种内容,是其代表作,有“实学全书”之称。在《热河日记。车制》一文内,朴趾源写道:“灌田曰龙尾车、龙骨车、恒升车、玉衡车,救火有虹吸、②薮内清:关于天工开物,载《天工开物研究论文集》,第33 页(商务印书馆,1961)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