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评传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十、遂昌知县
    万历二十一年(1593)月十八日,汤显祖来到浙江处州府遂昌县做知县。遂昌的四周高峰插天,早晨很迟才见到阳光,山岭重叠,风气闭塞。居民勤俭而又朴实,几百户人家缘溪而聚居,就算是县城了。实际上那时连泥土筑的城墙也还没有。

    在明朝,臣下直接冒犯皇帝或他所宠幸的权奸而被斥逐, 甚或迫害致死,那要等皇帝去世,才以遗诏的名义得到平反。生者加官晋级,如海瑞;含冤负屈的忠魂则在身后得到昭雪,如沈鍊。他们大约比汤显祖早三四十年。汤显祖直言敢谏并不针对皇帝,首相申时行也不是奸相严嵩,他有可能很快返回朝廷。南京国子监司业刘应秋照料他的善后,就有这样的估计。半年后,江西同乡、徐闻知县熊敏送别汤显祖,特地以鸡舌香为赠。鸡舌香一名丁香。据说汉朝尚书郎对皇帝奏事要口含丁香,以免嘴臭不敬。这是对汤显祖还朝复职的祝愿。看来乐观的人不止刘应秋一个人。那时贬官还朝的人遇上阻力,吏部往往给他找一个州县外职当作过渡。

    汤显祖到任才三天,就去瞻谒孔庙,了解当地的教育设施。新建的孔庙,讲堂却很破旧,也没有藏书。十四五年前,知县钟字淳盖了三间屋办书院,地方大小,不能容纳寄宿生。现在连这一点房子也倒坍了,再没有别的场所可供诸生诵读。四月初一日接印视事,正好接到省里学政的公文,要诸生演射。没有射堂,无用武之地,谁也不会射箭。汤知县决定在溪水之南瑞牛山前面营建文武合一的射堂和书院。他献出了向例归知县所有的讼费和罚款,加上三千钱学租,经费有了着落。五月大雨,山洪暴发,木材随着大水运到,射堂在六月完成。农忙季节一过,八月又建成学舍三十间。每间可供二人住宿。射堂和学舍合称相圃书院。传说孔子曾在山东曲阜矍相之圃习射,所以叫相圃。它包含着知县对山区青年的期望,要在他们当中培养出对国家有用的将相之材。他利用职权剥夺了城隍庙和寿光宫的租田二十五亩,作为书院的常年修缮费及补助清寒学生之用,校舍和经费问题就顺利解决了。《牡丹亭》第二十出《闹殇》,陈最良和石道姑争夺祭田二顷,结果老学究如愿以偿。这一情节可能脱胎于此。从此,书院里有五六十名士子济济一堂共同学习。他常常步行过桥,和师生共同讨论,亲自为诸生批改文章。这是遂昌第一所正式学校。知县在明伦堂后创建的尊经阁可说是遂昌最早的公立图书馆。

    汤显祖仿效古代良吏的榜样,让囚犯回家过春节。元宵还让他们出去观灯。

    到任第一年十月的一个深夜,老虎进城咬伤一个孩子。他亲自起来率领兵丁,高举火把去赶虎。孩子由名医何晓用巨胜膏治好。他写的《遂昌县灭虎祠记》说:"灾由人兴,非虎非豺。我去其苛,物象而和。"苛政猛于虎,废除苛政比灭虎更重要。他自己在遂昌就以实行除暴安民的仁政为职责。看来他在遂昌一切都很如意,不少诗歌流露出悠然自得的情绪。如《即事寄孙世行吕玉绳》诗二首:平昌四见碧桐花,一睡三餐两放衙。

    也有云山开百里,都无城郭凑千家。

    长桥夜月歌携酒,僻坞春风唱《采茶》。

    即事便成彭泽里,何须归去说桑麻。

    偶来东浙系铜章,只是南部旧礼郎。

    花月总随琴在席,草书都与印盛箱。

    村歌晓日茶初出,社鼓春风麦始尝。

    大是山中好长日,萧萧衙院隐焚香。

    后来他在《牡丹亭》所描写的南安大守杜宝的田园风味的官场生活就以遂昌的经历作范本。如第五出《延师》《浣沙溪》:山色好,讼庭稀。

    朝看飞乌暮飞回,印床花落帘垂地。

    它和第八出《劝农》的整个牧歌情调很相像。汤显祖在遂昌写的一些书信也似乎超尘出俗,物我两忘。如他寄大理卿曾同亨的书信说:"至如不佞,割鸡之材,会于一试。小国寡民,服食淳足。县官居之数月,芒然化之。如三家疃主人,不复记城市喧美。见桑麻牛畜成行,都无复徙去意。"这些话使人想起苏轼贬官海南岛的达观之词:如果他生下来就是当地人,从来不曾置身于中原的繁华都会中,难道会对困守海岛的命运产生丝毫不满吗?只有了解他为返回朝廷多方努力而不遂的种种事实,人们才会明白"无复徙去意",与世无争,安之若素,不是他的本心而是无可奈何的自我排遣。

    "满堂溪谷风松,弦歌嗒尔。时忽忽有忘。对睡牛山,齁齁一觉。稍闻刘顾二君子前后见推,几逢其怒。执政大执乎。得天下太平,吾属老下位,何恨。"即使写给平生知己帅机的上面这封信,那也用的是诗的比兴手法,不是直抒胸怀。如果"吾属老下位",而不"得天下太平"呢?这样的可能性无疑更大。强烈的不满寓之于无言之中。不是出于谨小慎微,或故作达观,而是矜持自重的个性不许他诉之于旁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