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明] 王世贞:《艺苑危言·附录·淳化阁帖十跋》。
对于王献之来说,其书法艺术在"媚"这一点上有所发展和前进。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评论王献之书法时云: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
道家扬柔抑刚,崇尚阴柔之美,东晋时代大多数名士、学人信仰道教,所以"媚"是很高的审美评价。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评论丘迟诗风时,有"点缀映媚"之语,"媚",显然是褒意。就在这时代的张怀瓘却说:"逸少草有女郎才,无丈夫气,不足贵也。"后来有人将"媚"与"媚俗"、"媚世"、"献媚"引伸联系,甚至相提并论,"媚"便含有贬义了。其实没有阴柔的秀美也无所谓阳刚的壮美,它们是相反相成的统一体,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美都不可缺少。对于壮美、秀美在个人爱好上人们有权选择,但厚此薄彼,进行褒贬、扬抑,不是正确之举,清钱泳在《履园丛话·书学》中说:一人之身,情致蕴于内,姿媚见乎外,不可无也。作书亦然,古人之书,原无所谓姿媚者。自右军一开风气,遂至姿媚横生,为后世行草祖法。今人有谓姿媚为大病者,非也。"姿媚"、"媚趣"是一个美学概念,原有特定的含意,应该正名。以"媚"称著的二王书法将世代相传,流芳千载,使人们得到轻松愉快的美的享受。
王氏父子自小都是出生在显贵豪门之家,生活环境优裕,受过良好的书法教育,有趣的是他们年幼时都们于言。"二王"相比,毕竟各自的境遇、经历不同(例如王羲之仕途多舛,而王献之仕途通达),他们的艺术风格、特色以及他们的书法给人的艺术感觉也不尽相同,结形取态也有差别。在这方面评述不少,现分列如下。
王羲之王献之龙跃天门,虎卧凤阁。惊风拨树,大力移山。
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刚用柔显,华因实增。
簪据礼乐。逸气纵横。
清韵为主,奔放次之。奔放为主,清韵次之。
字以骨势胜。字以媚趣胜。
笔画略短。笔画偏长。
用笔内擫,收敛为主。用笔外拓,放纵为主。
藏锋为多,节奏舒缓。露锋较多,节奏较峭急。
就总体而言,书法家的艺术水准有高下之分,在一般情况下区分起来并不困难,但有时候对某些作品来说就很难裁决。展览筛选书画作品,最初很容易在众多的作品中剔除一些相形见绌的作品,但后来再分优劣就困难了,有人认为这件作品是上品,有的则发表不同看法,究其原因是有些作品在一个层次上。
王献之与王羲之的书法,他们的艺术水平都比较高,几乎是在一个层次上。一定要准确地分出他们的高下来,笔者认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各有特色,各人有各人的风格,各人有各人的成就、贡献。有些评论家(包括书法家)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喜好以及出于某种需要所下的结论含有不少主观因素。
正因这样,有些评述不尽相同,有不少是截然相反的结论,这也不足为怪。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不等于说王献之、王羲之在任何方面都是等量齐观的。就现有材料看,王羲之在文化史上的贡献与影响要比王献之大,王羲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王献之在知名度方面也不如王羲之。
"比世皆高尚于敬??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钟繇)、于逸少亦然。"有人根据陶弘景上述的一段后断言:如果不是唐大宗为大王宣扬,并极力践踏小王,书圣的桂冠早已旁落小王了??这种论点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书圣"的桂冠戴在王羲之头上是名副其实的,毫不过誉。的确,王献之应该恢复其历史地位,但没有必要矫枉过正。王羲之获得"书圣"盛誉是历史的公正回报,并非唐太宗宣扬的结果。张怀瓘在列出崔缓至王献之十九人后,说:"在千百年间得其妙者,不越此十余人。各能声飞万里,荣耀百代,惟逸少笔迹道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王羲之现存的作品已很有限了,就从这些不多的作品综合分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看,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几乎也是后无来者。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