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评传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五、审量彼我的决策思想(2/2)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愿殿下更垂三思,解而更张,令殷浩、荀羡①还据合肥、广陵,许昌、谯郡(令安徽毫县)、梁、彭城诸军皆还保淮,为不可胜之基,须根立势举,谋之未晚,此实当今策之上者。若不行此,社稷之忧可计日而待。安危之机,易 于反掌,考之虚实,著于目前,愿运独断之明,定之于一朝也。

    地浅而言深,岂不知其朱易。然古人处闾阎行阵之间,尚或于时谋国,评裁者不以为讥,况厕大臣未行,岂可默而不言哉!存亡所系,决在行之,不可复持疑后机,不定于此,欲后悔之,亦无及也。殿下德冠字内,以公室辅朝,最可直道行之,致隆当年,而未允物望,受殊遇者所以瘤寐长叹,实为殿下惜之。国家之虑深矣,常恐伍员之忧不独在昔,麋① 据《晋书》本传,羡与王洽齐名,曾拜义兴太守、建成将军、吴国内史。 升平二年(公元358 年)卒,时年三十八。(公元320 年生,晚王羲之十七年而 生;早王羲之三年而卒;羡卒年同王洽,生年早洽二年)鹿之游将不止林薮而已。愿殿下暂废虚远之怀,以救倒悬之急,可谓以亡为存,转祸为福,则宗庙之庆,四海有赖矣。

    《遗殷浩书》和《与会稽王笺》析理透彻,充满激情,切中时弊,抨击了朝政,在当时是很危险的。然而,他从大局出发毫不顾忌,"取怨于执政"仍"尽怀极言",这不但显示了他在政治上的敏锐的洞察力,非凡的军政才能,而且表现了一个爱国主义者的大无畏的精神情怀。

    王羲之的书札为殷浩所发,可谓仁至意尽,情真意切,"此数札者,诚东晋君臣之良药"①。此时吏部尚书王彪之与王羲之持相同意见,也认为殷浩妄动失策,立即上疏:"弱儿等(雷弱儿、梁安)容有诈伪,浩未应轻进。"会稽王司马昱将忠良的建议放置于一旁不论不议,继续支持这劳而无功的北代,而殷浩求胜心切,不听劝告,一意孤行,于永和九年(353 年)将北伐付之于行动,结果在山桑(今安徽省蒙城北)一败涂地,损兵折将,阵亡和被俘者达一万余人。事后会稽王后悔莫及,感慨地说:王彪之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其实真正的人才要数王羲之。殷浩再次失败给桓温以口实,故桓温上疏列数殷浩之罪状,结果殷浩被废为庶人,徙东阳信安(浙江金华)①。古人云,"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②殷浩的最终结局对于王羲之来说,不正如此吗,有人根据王羲之对殷浩北伐的态度得出结论,王羲之对北伐持消极态度,这是值得商榷的,王羲之除了支持过祖逖、庾翼的北伐外,还有一例可证,公元永和十二年(356 年)桓温北伐,取得局部胜利,当时王羲之虽然已经辞官归隐了,他仍十分关切战事,对胜利充满信心和喜悦:恒公以至洛,今摧破羌贼。贼重命,想必禽之。王略始及旧都,使人悲慨深,此公威略实着,自当求之于古。真可以战,使人叹息。

    王羲之对几次北伐都审时度势,他不一概反对也不一概支持。他早有收复中原之志,之所以反对殷浩北伐是殷浩动机不良,各方面条件不具备。一旦条件成熟,在北伐中取得某些战果,他自然兴高采烈。在重大问题面前不凭一时感情冲动做出决策,才不愧为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在殷浩北伐之前,王羲之作出了"必败"的结论,最后北伐果然以失败而告终,这预测的准确性,可谓是神机妙算。然而这绝不是偶然的碰巧。战争胜负是冒险、碰运气还是预先可以测知,当然是后者。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孙武一再申述"见胜而战","必胜乃战","善战者??见胜如见明;其错(措)胜也,如以水胜火。"作为一个战争的指挥者,开战以前,就能很有把握地测知战争的胜负,就像见到太阳、月亮一样。夺取战争的胜利就像以水灭火一样有把握,善战者总是在看到必胜后再出战,贸然行动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王羲之"清贵有鉴裁",对北伐的准胜谁负看得很准,他是经过一番调查分析,才得出结论的。他认为北伐战争"必宜审量彼我,万全而后动"。①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右军集题词》。

    ① 《晋书·殷浩传》。

    ② [汉]朱孚:《与彭宠书》。

    ③ 王羲之:《破羌帖》,《中国书法全集19·王羲之王献之二·作品考释》。而当时的情况是怎样呢?"今外不宁,内优已深",北方中原地带在外族的统治之下,军事力量不可低估,他们无时无刻不想侵犯江南。"内忧已深"内涵极为深刻,许多事实不能细说,只能心照下宣。"内忧"一般说来总是有的,关键在于"深"。内部矛盾尖锐,问题很多,大有积重难返、病人膏盲之势,军败于外,资竭于内,大臣们担负内外的重任竟无一功可论,一事可记,更谈不止深谋远虑,而国君对忠言嘉谋弃之不用。

    朝廷争权夺利,桓温与殷浩视为死敌,严重不和,互相牵制。桓温想独揽军政大权,谋取皇位;殷浩想借北伐取胜树立自己的权威,然而他刚愎自用,缺乏军事才能,不善于用兵,第一次北伐损失惨重,"遗黎歼尽,万不余一",元气尚未恢复,又再度举兵北伐。东晋是进攻的一方,"千里馈粮,自古为难,况今转运供继,西输许洛,北入黄河??"所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不利因素。而北方领土辽阔,进退有很大 的余地,相比之下,东晋所占地域就此较狭小,"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①。"因循所长,以固大业"②,这里的"因循所长",是指的东晋的地理环境,就是说东晋的地理环境仍有优势,江淮是天然屏障,对守势极为有利。

    在"内忧已深"的情况下,想诉诸于武力,解决"外不宁"是很难实现的,诚然历史上曾有过"倾国以济一时之功者,亦往往而有之"。但这种情况是有前提的,它不仅在于"独运之明足以迈众",而且"暂劳之弊,终获永逸者",现实与历史上的"倾国以济一时之功者"情况不同,岂能"求之与今"。③据此,王羲之认为只能采取权宜之计:"暂废虚远之怀,以救倒悬之急"。他提出"保江"(又称"保淮")的战略计划:以江淮流域为根据地,把徐州、商丘的兵力拉回来,这样可集聚在安徽合肥、焦郡,江苏广陵、河南许昌的力量,等待时机发动进攻。"保江"策略源于王导的思想,那时很多人都不理解,认为这是置中原于度外,忘仇忍耻。事实证明,不审量彼我,盲目采取军事行动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审量彼我就是要了解敌我双方的客观情况,"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这是许多军事家都懂的道理。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这必须对"彼""我"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估,只有审量准确,结论才可能正确无误。人的认识正确了,战争的战略才有可能正确。殷浩对王羲之的对敌我双方的分析和建议置若罔闻,失败是理所当然的。王羲之对北伐后果一语中的的分析预测显示了他的正确思想。

    王羲之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了解这一点的人并不多,研究得也不够。明代洪应明在《容斋随笔》中列举了王羲之对北伐的真知的见后,不胜感慨他说,"其识虑精深,如是其至,恨不见于用耳。而为书名所盖,后世但以翰墨称之??则一艺之工,为累大矣。"洪应明的话是符合实际的。

    ① 《晋书·王羲之传》。

    ② 《晋书·王羲之传》。

    ③ 《晋书·王羲之传》。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