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写《道经》,一首是"《黄庭》换白鹅"。李白于天宝元年游会稽时所写的《王右军》,当时可能是根据传说,写成"道经"。后来也许看到了换鹅的书法作品,知道这是《黄庭经》,所以天宝三年正月送贺知章时所写的诗中写成了"黄庭换白鹅",以示更正。《黄庭经》是王羲之楷书的代表作,如今每当我们欣赏这幅名作时,尤感其气韵高逸,笔致婉丽,李白"笔妙精入神"的评论并非溢美之辞。
(二)书扇济贫
王羲之为官期间经常深入底层贫苦百姓中,体察民情。有一次在蕺山看到一个老妇卖六角扇②,这种扇子是用竹蔑编成的,为了制作和使用的方便呈六边形,现在绍兴一带山村里仍有用这种扇子扇风纳凉。由于当地百姓普遍贫穷,虽然这种扇子非常便宜也无人问津,老妇忧心忡忡满面愁容,王羲之看到这种情景,心中很不是滋味,于是他找来笔墨在老妇出售的所有六角扇上都写上五个大字。王羲之当时已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了,虽不能说是一字千金,但想求他的字也是不容易的,老妇人由于孤陋寡闻,有眼不识泰山,她被这位官人突如其来的举动惊得目瞪口呆。羲之便向她说明"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老妇半信半疑照此办理,果然人们争相购买,六角扇销售一空。第二天老妇又掮了一批竹扇来,再求羲之书写其扇,羲之只好笑而不答了。民间传说老妇还找到羲之家中要他继续为她写扇,羲之哭笑不得只好东躲西藏,传说如今绍兴市的"躲婆巷"就是他躲藏的地方。
蕺山南麓的戒珠寺,相传寺址为王羲之别业,寺前有他的养鹅池和洗砚池。王羲之喜欢玩明珠,一天明珠不见,他怀疑是与他关系甚好的老僧所窃,老僧含冤而死。后来一只鹅死了,宰杀后发现了那颗明珠,王羲之后悔莫及,决定舍宅为寺,以戒玩珠之癖。
(三)入木三分
传说王羲之有一次走访一门生家,不巧门生外出未能见到,此时羲之在门生的书房里看到一张桌子,台面光滑如镜,洁白如纸,书案上还有一砚新墨,于是王羲之信手拿来一支毛笔,舐蘸了墨在桌面上急书挥写,不一会字迹满桌,王羲之便停笔归去。门生的父亲回到家中看到台面上墨迹斑斑,火冒三丈,便责问木工谁敢如此放肆,木工只好照直说来。门生的父亲令木工将台面刨去一层,结果刨掉了三分还清晰地看到字迹。从此"入木三分"用来形容书法笔力遒劲雄健,比喻见解、议论深刻。
对于"入木三分",还有另外一种传说:王羲之曾经写过祭北郊祝版(古代祭祀时写祝文的版),晋成帝时决定更改原有况文,故请工人将版面刨去三分厚度,不料王羲之的字迹仍然可见??有人认为,"入木三分"显示了字在垂直方向上的延伸,字的笔画打破了平面局限而具有立体感。这种论点未免太"现代化"了,当时的中国人尚未有追求立体感的审美意识。"入木三分"与"力透纸背"在古代都是对字的骨力形象的一种夸张与形容。
《晋书·王羲之传》原来是这样记述的:"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上面的两种传说很可能源于此,《晋书》作为史书,绝大多数内容是有事实根据的,由于后世人对王氏书法艺术的酷爱与推崇,故在《晋书》记述② 蕺山:位于绍兴市东北隅。根据《山阴县志》记载:"山多产蕺,蔓生。 茎紫,叶青,其味苦,"越王勾践常到这里采集这种植物充饥,以不忘报仇雪耻, 故名蕺。
的基础上演绎出许多富有夸张色彩的情节来。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